罗锦诚 彭迎 曲丹 林正雨 陈春燕 刘远利 陈章
1.四川比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
现代农业园区是农村改革的“推广站”、优质农产品品牌的“试验田”、农业技术的“孵化器”、现代农业的“样板区”[1]。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指出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2]。
2018 年以来,四川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明确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动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强力推进,并出台《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对园区建设实行星级评定、动态管理,开启了四川现代农业园区加速发展的新阶段;2019年全省召开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进一步明晰全省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引导园区建设突出特色、百花齐放、发扬优势、各展所长;2022年,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标志四川省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管理走向规范化、法治化。
经过多年的持续用力,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色凸显、各展所长,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园区建设“阶梯式”的推进体系日趋完善。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省级园区为骨干、市(县)级园区为基础的梯次推进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0 年,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 个,全省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 142 个,先后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29个,累计认定省星级园区94 个(累计五星15 个、四星23个、三星56个),引导地方建设市(州)级现代农业园区364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673 个。二是园区作为“排头兵”的标杆作用不断凸显。园区主导产业持续向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集中,产业集中度在60%以上,畜禽园区适度规模养殖达到70%以上。高标准农田比重均在70%以上,主导产业农业化肥使用量显著降低。烘干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园区总产值均在1 亿元以上。三是园区作为“动力源”的引擎作用持续发力。新业态在园区实现竞相发展,基地实现景区化打造,初加工率均在70%以上,电商销售比重超过30%,新型经营主体品牌认证登记比重超过80%;各类主体联农带农作用发挥好,园区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
虽然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但要清醒看到整体水平与国内农业强省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一是培育省级园区多而不强,发展布局不均衡。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的建设水平整体较高,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相对滞后。园区类型存在非粮化、同质化倾向,经作类园区占比58%,其中又主要集中在蔬菜(32.76%)、水果(27.59%)、茶叶(17.24%)、蚕桑(10.34%)。二是资金大多投入基础设施,软实力投入不足。四川园区的生产装备达标率91.48%,基础设施达标率90.90%,综合信息化达标率88.26%,旅游设施达标率87.78%,园区硬件依然是主要支出,导致了对园区的金融、技术、物流、培训、品牌、销售、宣传、人才等软实力投入不足。三是自我造血能力不强,破解要素制约能力不足。多数园区虽然成立了管委会,但未能完全按照市场化、公司化模式运作,仍然被行政运作模式束缚了手脚。由于农业高风险、低收益等特点,园区建设资金尚未完全转向社会资本投入,高效益的龙头企业还不够。四是规划标准存在空白,信息化管理亟待提升。目前,四川省尚无统一规范和标准,而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已相继出台,导致规划编制不规范、标准依据不一致。从规范园区建设管理角度出发,全省还缺乏统一数字监测平台,园区的数据采集呈孤岛状态,信息难以全局掌控[10]。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价值创造路径深刻变革。这些变化既增加了风险挑战,也为我国主动优化战略布局、加快完善产业体系提供了机遇空间。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四川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其宏观环境也将面临系统性调整。
一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能转换。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最重要的战略导向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变化,更是意味着我国整体性的产业生态升级和产业空间重构。
二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创新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运行方式,虽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互动模式变得更为复杂,但我国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机遇,如果能够牢牢抓住此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关键的“机会窗口”,将实现经济社会运行方式提效、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三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引领。2020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未来一段时期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落地,能够更好地为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回旋空间,有效集聚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各类生产要素,进一步增强成渝地区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有助于成渝地区在全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是迈向“3060 双碳”战略目标的绿色转型。2020 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是推动发展方式向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而农业拥有绿色生态的鲜明底色,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征程中,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
随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向“3060 双碳”战略目标的不断深入,关于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趋势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是科技引领与创新驱动。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颠覆性技术全面爆发,全球正在进入颠覆性创新时代[3]。新科技革命,不仅将带动巨大的新技术和新产业投资机遇,还将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带来颠覆性变革。因此,未来园区必将顺应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围绕科技引领与创新驱动,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加快推动园区从拼资源拼消耗向科技强农、创新优农的动能转换。
二是绿色转型与品牌提升。在迈向“3060 双碳”战略目标及生态文明战略的引领下,农业不仅要守住生态底线,更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掘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潜力[4]。同时,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产品供给从短缺进入了相对过剩阶段,品牌渐渐成为消费者评判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志。随着消费者消费理念由“消费产品”到“消费品牌”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品牌来辨别农产品[5]。因此,未来园区必将把生态化、品牌化作为园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绿色转型、标准提升、高端引领,加快实现园区从依靠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兴农、品牌富农的动能转换。
三是跨界融合与三链重构。2021 年5 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因此,未来园区建设必将走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实现园区从单一产业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发展的动能转换。
四是开放合作与内外联动。近年来,我国顺应全球化变革和升级的趋势,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以双边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产能输出等战略举措,加快构建更高阶的开放格局[6]。农业农村是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外循环能力的重要领域,现代农业园区也应积极发掘内外循环互为促进的产业机遇,增强农业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能力,重构农产品供应链和价值链,加快推动园区从单打独斗向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的动能转换。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宏观环境、发展趋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如何进一步促进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园区建设联席会议机制。贯彻落实好四川省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机制[7],统筹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着力解决园区建设的要素支撑等重大发展问题。二是制定农业园区地方管理标准。当前,四川省农业、发改、科技、经信、林业、旅游等部门均有涉农园区。由于分属不同部门归口管理,建设认定标准差异大、资金使用分散。建议加快开展全省涉农园区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统筹各部门涉农园区有效建设。三是引导各地现代农业园区科学规划。现代农业园区不是凭空创造,高质量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园区建设应强化规划引领,通过系统规划深刻把握战略格局和产业格局变革趋势,提升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的前瞻性、创新性和操作性。
一是注重政策延续巩固成果。在接续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充分整合财政、发改、自资、农业、水利、科技、环保、林业等部门涉农资金,构建“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投入新格局,把资金优先集中投入到农业园区[8]。二是完善省级园区资金使用。完善省级农业园区建设补助标准,分区制定省级农业园区培育(奖补)资金,提高对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比例;加大对粮食基地、生猪养殖、农畜种业、农业装备和冷链物流的资金倾斜。三是优化财政资金投入导向。在投入机制上,探索产业发展风险金、财政投资转化为公司资本金、报账制、奖惩制、以奖代补、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多元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性作用[9];在投资重点上,要突出“10+3”产业体系取向,强调园区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扶持主体上,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示范带动效应,重点扶持与农户利益紧密联系的专合组织。
一是建立省现代农业园区监测管理平台。以省数字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为契机,将各地县级以上农业园区的监测管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平台建设。各园区按省定统一规范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实现园区各类信息的汇交管理。二是分区完善监测评价指标。根据全省五大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和园区整体功能,从基础条件、物质装备、科技推广、经营管理、支持产出和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进行监测评价,从不同侧面反映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状况,发布年度园区发展报告。三是科学运用监测评价结果。针对监测评价反馈的薄弱环节,在全省层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开展实施专项提升行动,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建设。同时,将监测结果,作为建设资金、奖补资金、星级评定、绩效考核等工作的参考依据。
一是发挥涉农学会作用。省农业区划研究会、省农业经济学会、省农学会等涉农学会是汇聚园区建设各方力量的重要科技平台。平台专家在指导园区资源开发、规划设计、制度模式、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市场品牌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实践经验[11]。要进一步引导涉农学会参与到园区建设中,积极吸纳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力量和优势,充分发挥学会在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智力支持作用。二是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联盟。由县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教单位、入园重点龙头企业,以及积极参与为园区提供规划、设计、建设、金融、担保、信息等服务的各类机构组织,组建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联盟。联盟以服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将建设成为园区交流合作的平台、产业发展资源汇聚的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平台[12]。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加大对联盟工作的指导,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