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锋 刘言 唐朝平 陈挚 万勇
1.凉山州农科院,四川凉山
2.凉山州数字农业研究院,四川凉山
3.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信息中心,四川成都
4.四川省农业机械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先后出台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2019-2025 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2020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对“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部署,为新时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四川省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农业农村的项目试点,为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发展提供了信息化支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也面临着以下困境。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磐石。在数据资源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性资源后,数字化技术正推动着社会治理体系发生重大变革,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方式不断创新变革,进入数字时代,乡村治理也应当着手数字化转型,但是现阶段在诸多方面都存在滞后性。
大部分地方未做好数字农业、数字乡村的顶层规划设计,未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不知道数字化技术能给乡村治理和建设带来什么,乡村治理是什么。乡村治理是一个体系,包含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方式,其目标是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然而,某些地区明显谋划不到位。
未认识到运用数字化技术变革组织结构及流程管理可达到治理的目的。数字化技术主要赋能环节是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解决各主体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来推动政府与其他主体的高效互动,提高治理效能。将“自上而下”的治理思维和“自下而上”的治理需求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一个多元参与的平台,让更多人能发声,打破“信息壁垒”,让相关数据能聚合、被处理、显分析,提高决策效率。
在我国还有一些村落,4G 信号覆盖面还不完全,盲点较多,乡村5G 基站、光纤宽带、物联网设施等新基建数量和布局滞后,对于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也面临物理建设的艰险、资金支撑不足和群众认知障碍等诸多困难。
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散乱,相关信息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数据零散,数据要素价值不能被有效挖掘利用。某些特殊的数据低质复杂、部门间的数据不一致、非结构化数据占比较多等问题使得数据在收集、处理、应用上出现较多痛点、堵点,迫切需要细分的模型、算法作支撑,来解决多主体参与后带来的数据碎片化和安全问题。
从事数字农业农村的人才储备不足,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并能将其复合应用的跨界人才。在传统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部分村民的数字知识不多,缺乏对于数字技术的认知,对于数字化技术赋能的观念认知基本上处于盲区。
传统层级式治理在信息传达到乡村层面时,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转化不畅的地方。但在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聚合式的数字平台能够发挥出巨大作用,能够让政策实施更高效,村民能通过App 了解到村内外的最新动态,这是对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方式的整体变革。
数字化技术平台不仅能够让政策更好传达至乡村每户,跟上城市的步伐,还打破了乡村治理格局下国家与乡村之间的隔阂,消除传统层级式治理中可能出现的信息传递失真问题,推动乡村治理发生主要变革。
1)多元主体参与可能性显著提高。传统简约层级式治理模式不仅容易出现层级间断层的效率拖沓问题,同时还将众多村民排除在治理体系之外。数字化赋能下,以村为单位的平台可以帮助村民打开参与治理的通道,不用通过分层汇总、逐层上报的方式进行政策建言,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村民政务参与度。
2)村民参与治理积极性显著提高。多元主体参与政务可能性提高后,反过来也激发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乡村中的大小事务往往都会与个人有着较大的关系,能够参与其中,也就会提高村民治理的积极性。
3)领导决策效能显著提高。参与度的提升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决策信息集约与扩展,当来自基层的信息越充分,决策也自然变得越科学。
技术平台的聚合功能,集中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乡村决策从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方结合走向了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的四方融合。
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发展潜力巨大,建议从以下十个方面,以数字化驱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引领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制定出纲领性文件,有利于加强数字建设的战略布局,为数字农业体系建设注入活力。明确指导思想,统筹工作目标、明晰主要任务,确保“十四五”农业农村数字化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完成基本布局要求。
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加强农业农村数字化工作统筹协调,认真落实规划,积极调动资源,合理引导市场,细化清单措施,把控时间节点,确保规划见效。
调整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加大在制度、财税、土地、金融、交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智能、复合、高端产品的补贴力度,重点支持农业农村数字化重大项目建设,有序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各类经营主体投入到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中。
强化数据平台“总枢纽”作用,深挖内部数据、对接部门数据,组建数字农业中心;完善提升农业应急指挥、综合服务、决策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四大平台,实现农业紧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提供一站式的为农服务、精准有效的生产管理和农产品的全程可溯。
组建数字应用“大联盟”,释放创新活力。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开展智能管理,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完善数字化应用,重构城乡产业链、重塑城乡关系、重建现代乡村体系、重振农村经济。让数字科技在基因编辑育种、土壤修复、遥感监测、生物防治、物联控制等新型农业领域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加快运用数字化技术盘活农村生产性资源和资产,推动城乡经济要素流动、互通,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将互联网、大数据、遥感、溯源、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全产业链过程,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升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村数字化新兴产业,培育乡村数字化新业态。赋予农业农村在产业、人才、管理、营销、体系等方面强大动能,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高效化、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可持续发展,大幅提高产业效益,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推进现代农业高速发展。
对规划进度加强跟踪监测、成效分析、质量评估。建立农业生产数字化指标、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开展成果督导。促进数字化整体水平提升,建立包括数字获取、传输、调查、分析、评议、公告等一整套严密规范的流程。
积极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推动合力。加强农业农村数字化多学科交叉人才梯队建设和科技创新团队支撑,重视人才资源,强调数字化领军人才作用,夯实数字应用“支持点”。培训一批掌握数字农业技术的农民,为数字农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储备基础。同时,建议高校、科研机构、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开设数字农业相应课程,带动企业积极培养信息领域技术型人才,立项科技研究项目,鼓励开展数字化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
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增强态势感知和应急协同处置能力,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的成败,最终关键的一步还是要按照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准则,落实到广大农村,去实现农村“集聚发展”。县、乡建立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工程,采用“物资统供、技术统训、资金统筹、生产统管”等办法,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聚集要素,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整合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项目,扶持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助推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在完善数字信息交流机制,积极促进数字农业信息化、市场化等统筹方面,主动引进发达地区数字技术,强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合理布局数字园区建设,推进相关政策、规则、标准的制定与农产品溯源认证工作,支持企业广泛交流合作。四川省大邑县、广汉市、筠连县为农业农村部认定数字农业试点县,在省内已做得比较成功,有一定领先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