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审美教育思想的内涵、实践及价值

2023-01-03 04:25倩,朱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丰子恺美育思想

赵 倩,朱 妍

(1.湖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2.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丰子恺原名丰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漫画家、教育家和翻译家,自1925年开始发表文学和漫画作品便闻名文艺界。丰子恺以自身的艺术创作为起点,将对“美”的独特理解融解于艺术和文学之中,又以审美教育之实践为桥梁,倡导“艺术教育”[1]。丰子恺所倡导的“艺术教育”即为审美教育,也被简称为美育,就是以美和美的形态(主要是以美的知识和艺术),使接收对象在情感上得以陶冶,在人格上得到完善的教育[2]。丰子恺通过其绘画和文学作品,传达出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教育思想,更用自己的一生将其付诸实践。其审美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不仅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心灵,也为当今的审美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巨大的价值。我国目前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发展蓝皮书》中也提出了“推动美育健康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美育要求 。基于此,探究丰子恺审美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实践,从中找到现代意义,为促进现代美育教育提供思路。

一、丰子恺审美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新旧学堂的教育启蒙

丰子恺的童年正处于中国教育大变革时期,新旧学堂的更替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的碰撞,不同文化的启蒙教育在幼年的丰子恺心中撒下了不同文化之“美”的种子,并为他此后一生的艺术审美追求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丰子恺六岁就进入父亲的私塾随从学习,读《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启蒙读物。后其父逝世,他便转入云芝私塾继续学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论语》《孟子》等传统儒家经典成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3]。1910年,云芝私塾更名为“西溪两等小学堂”,新式学堂开始向孩子教授学堂乐歌。在这里,丰子恺轻触了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大相径庭的西方艺术教育。新式学堂的艺术启蒙,对丰子恺此后一生的艺术学习和教育教学产生了根基式的影响。

(二)三位恩师对丰子恺思想形成的影响

1914年,丰子恺进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习。浙江省第一师范积极响应蔡元培的美育号召,在全国较先推行现代艺术教育。学校为大力推行艺术教育,于1912年聘请李叔同先生教授西洋画和音乐两门学科。丰子恺在这样的环境下跟随李叔同先生学习西画和音乐。在李叔同身上,丰子恺不仅学习到了美术、音乐方面的技巧,更多的是思想、情操和艺术方面的修养。除李叔同以外,夏丏尊和一代儒宗马一浮都对丰子恺有很大的影响[4]。夏丏尊是丰子恺的“国文老师”,他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地感受。这种主张被丰子恺奉为圭臬,也成为其日后散文创作中最主要的特色。而作为引导李叔同出家的精神导师——马一浮自然在思想上也对丰子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位恩师的化育影响为丰子恺美育思想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养分,对其形成独特的审美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浙江省第一师范(以下简称浙一师)求学期间,丰子恺从三位大师身上,深刻地感悟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他们都曾走出国门,学习西方文化,但又不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虽崇古却不泥,努力让传统儒释道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绽放出新的“文明之花”。

(三)游学日本的西学渐染

1921年,丰子恺前往日本游学,在此期间他不仅了解了现代基本艺术理论和技艺,奠定了以后漫画努力的方向[5]。同时他的日语和英语水平也都得到了提高,回国之后他翻译了很多艺术理论类的书籍,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19世纪末,正是西方艺术教育运动的思潮传入日本之时,丰子恺此时在日本求学,亲身体会了西方艺术教育运动的观念和实践运动,这对他的审美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可见丰子恺的美育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新旧学堂的教育使他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文化的启蒙;浙一师的求学经历使他受到了来自恩师的影响,在他的心中播下了美育的种子;东渡日本深造学习,开启了他的艺术之路,同时也使他接触到了西方美育思潮,丰富了他的审美教育思想。这些因素中无不充斥着中西方两种文化或温和或激烈的碰撞。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西方的艺术教育在丰子恺身上交汇融合,充实了他的审美教育思想,推动着他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丰子恺审美教育思想的内涵

自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将美育称为“艺术教育”,重视艺术趣味和审美感受的培养。而丰子恺也曾说过“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情感的教育。”两者都将美育称为“艺术教育”,但丰子恺的观点更侧重于用“艺术教育”来培养完全的、高尚的人格,实质上就是审美教育。丰子恺的审美教育思想内涵总结为“三心”:赤子之心、艺术之心和宗教之心。

(一)赤子之心:以仁爱涵养艺术道德教育

儒家所提倡的完善道德即为“仁”,所以在孟子的理论中,“赤子之心”与仁人道德是不可分割的。丰子恺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儒家文化在其审美思想中是无法剥离的一部分。因此丰子恺积极关注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明确提出了“艺术要以仁为本,艺术家必为仁者”的观点[6]。即只要一个人心存仁爱,守护赤子之心就是艺术家,就能发现美、创造美,过上“艺术的生活”,完成美的教育。他还认为,艺术教育能涵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健全人的品格。丰子恺提出,艺术是情感的道德,这其实是将艺术和道德统一于一体,体现了他对儒家文化中仁爱美善一体的艺术教育的阐释。丰子恺认为儿童的生活才是“真生活”。丰子恺的一颗“赤子之心”,更具体的则是表现为丰子恺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世界感同身受的理解。丰子恺能尊重学生因年龄所形成的天性差异,他提倡感化式的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之中生长。虽然丰子恺倡导以仁爱涵养道德教育,但其儒学是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儒学观,对美的本质特性与艺术功能的研究既注意到西方文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影响。在方法上,融合了现代意识一一即科学与民主意识,使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

(二)艺术之心:以审美眼光看待万物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评价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7],这不仅仅是因为丰子恺在艺术和文学领域的成就,更因为丰子恺终其一生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丰子恺提倡“艺术的生活”,把美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审美活动的人生是不完全的人生。丰子恺认为,实用功利性以及科学都是和美感相对立的。艺术家或艺术欣赏者为进入审美的关照,就应该用“绝缘”的态度去除功利实用的关照方法,也要用“绝缘”的态度去除科学的关照方法。 丰子恺以艺术为途径进行审美教育,其艺术科的教授并不是为了艺术技巧的方法,而是注重培养人们的正确审美态度,即用绝缘——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通过审美教育使人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用作画一般的心情来对待生活,看待人生,从而进一步达到“人生的艺术化”。所谓“人生的艺术化”不是简单的艺术和生活相加,而是审美、艺术和人生的互相统一、融合,是对艺术的人格和审美生活的追求。由此,丰子恺曾指出,学校的艺术教育脱离人生和教育,既不受重视又缺少实用。师资的匮乏、教学方法的不正确及对技巧的偏重、艺术精神的忽略都是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他呼吁社会学习西方的技能和人才培养模式,多培养一些“具有圆满的人格抱着热诚的教育心,学得正当的技术,深明艺术教育的大义的教育者”——而这样的“教育者”无外乎拥有一颗“艺术之心”[8]。而丰子恺本人即是最好的榜样——艺术上的娴熟技巧和一颗善于发现美的情感的心。

(三)宗教之心:以佛学关照艺术教育

李叔同可以说是丰子恺艺术和精神上的导师。在李叔同的影响下,丰子恺皈依佛门做了居士,并研习佛教法理。因此,通过佛学来关照生命和艺术——这是丰子恺审美教育思想内容之一。佛学理论中的思维和修身方式,为丰子恺的艺术审美人格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养分,其理想人格的构建、审美思想的形成也都受佛教文化影响。例如,他创作《护生画集》,提出著名的“护心”说。所谓护生并非单纯地爱护一切自然万物,而是最终指向人。“护生”即为“护心”,而“护心”即为爱护童心,培养慈悲心。丰子恺认为“恶”与“善”都是人心中与生俱来的。既然人心之中善恶同在,净染共存,那么就应该努力发展“善”与“净”,去除“恶”与“染”。即一方面是要消除人心中的自私和残忍,另一方面要长养仁爱和慈悲之心。在丰子恺看来,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丰子恺就是以佛家这种宽容的眼光平等地丈量着世界万物,他的“一切众生皆平等,本无贫穷与富贵”的平民意识融入他的教育理念中,用艺术教育途径来爱护孩童、学生的心,净化成人的心。

综上,赤子之心、艺术之心和宗教之心构成了丰子恺审美教育思想的内涵,也是其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三心”所体现的美育思想包含着丰子恺希望以美育改善人心从而改变社会的美好愿望,表现了他对审美教育的陶冶和感化人的力量的深刻认识。

三、丰子恺审美教育的实践

在托尔斯泰的“艺术大众化”理论指导下,丰子恺积极推动艺术教育的启蒙和普及。丰子恺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希望通过艺术的途径来实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生的艺术化”。由上文也可知,自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将美育称为“艺术教育”,丰子恺也曾说过“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情感的教育。”但丰子恺的艺术教育观和当时教育部仅重视“艺术科”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当时教育部所设立的 “艺术科”仅仅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门学科。但在丰子恺看来音乐和美术只是“小艺术科”,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的教育则是“大艺术科”。使艺术教育更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让艺术教育时时刻刻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艺术教育就成了丰子恺所追求的“审美教育”。由此可见丰子恺的艺术教育其实就是他的审美教育,其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以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两方面。基于此,丰子恺通过赤子之心、艺术之心和宗教之心来涵养艺术教育,进行学校及社会的美育实践。

(一)学校层面

丰子恺的审美教育活动始于他的艺术教师生涯。从浙一师结束学业后,他便与友人一起创办了我国早期的师范艺术教育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教授西洋画一科。在教授绘画课程的同时,丰子恺还参与组织建立了我国首个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9]。这一团体的成立目的是联合当时全国艺术工作者和大中小学教师,共同推进艺术教育,成员多为从事艺术教学的教职工和关心我国美育发展的社会人士。1920年,中华美育会创办了我国第一本美育杂志——《美育》。从1919年开始,丰子恺先后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上虞白马湖中学和松江女子中学教授音乐和绘画,并同时进行艺术理论的研究。在1938至1943年期间,丰子恺还在大学任职,开设艺术公选课,举行艺术讲座。在抗日战争时期,丰子恺也没有停止自己的艺术教育。面对简陋的学校设施和基础薄弱的学生,丰子恺利用学校最基本的设施竭尽所能地为学生提供审美艺术教育。如积极教导学生创作黑板画,为学校谱写校歌等。从丰子恺的执教经历可以看出,他的审美教育活动范围之广,无论是中小学的基础艺术教育还是大学的高等艺术教育他都有所涉足。丰子恺在进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积极研究艺术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编译、创作了一系列论文专著。如《艺术概论》 就是他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艺术概论课编纂而成;《西洋美术史》就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西洋美术史课编写的。此外,他还发表了一系列艺术教育专论,如《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艺术教育原理》等。

(二)社会层面

丰子恺的社会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其社会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所实现的。他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丰富,范围广阔,在当时推动了社会的艺术和审美的大众化普及。 丰子恺认为,枯燥乏味的艺术理论只会让人们败兴乏味、无法接受消化,因此为了避免这一点,丰子恺尽量使其作品既能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又不失科学性[10]。丰子恺创作的大量审美启蒙读物就体现了其“曲高和众”的理念,如《音乐入门》这一音乐启蒙读物。除了音乐领域外,丰子恺的审美教育活动还涉足绘画、文学、建筑等个多方面。漫画创作就是丰子恺社会审美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的漫画作品笔画简洁、生动形象,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广泛喜爱。作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先行者之一,丰子恺设计制定的相关课程和教育模式,开启了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先河。他主张与工商企业合作,从工厂选拔优秀工人进行培养,这种方式途径也为社会创造、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他也注重对工艺品的改良,以此来实现人民大众在社会生活中对美的把握,进行审美的艺术教育。

四、丰子恺审美教育的价值

丰子恺的审美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来自他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他的审美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现代审美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契合当下美育教育理念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经济条件逐步具备的前提下,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审美教育在此背景下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术界对审美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次,教育界也逐步认可了审美教育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审美教育工作逐步得到了重视;再次,社会审美教育的发展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推动,审美教育逐步进入人们的工作、家庭,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审美化;除此以外,审美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为当下审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审美教育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对艺术技巧的一味追逐和审美教育的功利性仍然存在;现有师资仍不能完全担负审美教育的重责,师资的培养依旧是审美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当今社会环境之下,智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侧重点,审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真正落实[11]。丰子恺先生的审美教育思想和他的实践活动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向大众普及艺术,传递“美”,其审美教育思想对于如何处理当今社会审美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引导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学校美育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美育的一部分,但它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的特点[12]。丰子恺先生在执教期间所进行的学校美育实践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在21世纪的今天,一些学校的艺术教育中仍存在舍本求末的现象。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正是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使人们在生活和情感上产生了诸多的不协调,加剧了人类的情感危机,很多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生活,急功近利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即使是教育领域也很难幸免。面对相似的问题,丰子恺先生的审美教育思想值得当代教育工作者研究借鉴。丰子恺先生在其审美教育中提出“心为主,技为从”的美育主张,认为情感是身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以艺术技巧为目的的教育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艺术不仅仅是唱歌和绘画的技巧,应着眼于真、善、美,培养学生的情意和对美的感受力。丰子恺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仅契合当代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通过道德感化和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

另一方面,丰子恺的审美教育对社会美育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始终强调艺术要走向大众、深入民间等方面。他积极创作贴近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漫画和文学作品,发表大量浅显易懂的艺术教育专论,并且和有友人一起创办美育杂志。这一系列活动都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其平民化的倾向。他认为艺术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绘画和音乐的技巧,而应该将其延伸至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去,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过上“艺术的生活”。而“艺术教育就是授人以这副眼睛,教人以这种看法。”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才能使每一个人都具有审美能力,并永葆一颗爱美之心。丰子恺始终将“审美”视为艺术教育的实质和根本,正是他审美教育的社会实践使我们明白要创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就必须普及社会审美教育,使社会大众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又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循环。

丰子恺的审美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对当代审美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也为当代人树立了一定的榜样典范,值得学习借鉴。

通过对丰子恺审美教育思想的研究,不难发现从丰子恺幼年的私塾教育到浙一师的求学,以及后来的日本游学经历都充满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这无疑都是其独特审美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的儒佛文化和西方的美育文化杂糅融合,构成了他以赤子之心、艺术之心和宗教之心为内涵的审美教育思想。他的审美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于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丰子恺美育思想
论公民美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思想与“剑”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丰子恺的“人”和“文”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