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伟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01;2.中共洛阳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河南 洛阳 471935)
执政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实现党的任务和目标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重大课题,科学揭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进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发展。百余年来,虽然党的历史方位、工作重心都曾发生过较大变化,但执政党建设始终是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重要保证和制胜法宝。考察党的执政党建设百年历史进程,呈现不同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真实概貌,以从中汲取其经验启示,对于新时代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提升增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深远意义。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党,又是一个十分注重自身建设而为夺取和执掌全国政权而积极准备的党。为了更好地实现革命任务和革命目标,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仅确立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602这一建党目标,还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对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如何进行执政党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思考。
延安时期,经过政治、思想、组织上的反复锻炼和长期发展,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一个全国性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认真总结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基础上,毛泽东和党中央不仅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2]602命题,而且明确论述了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政治指导地位,深化了党的建设与中国革命关系的认识,体现了党的自身建设不断趋向成熟。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现在阶段的革命和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的。而这两重革命任务的领导,都是担负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双肩之上,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2]651这体现了毛泽东对党在夺取政权、执掌政权进程中的前途命运、革命任务、历史使命的科学认识和前瞻性思考,为党未来执掌政权而进行执政党建设提供了现实支撑。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开始思考革命胜利后如何执政的问题,并指出人民民主监督对党长期执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回答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时,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民主监督的重要思想,初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为人民群众执好政的路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先导意义。
西柏坡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顺利推进,完成直接夺取并执掌全国政权的任务成为现实可能,促使党中央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如何夺取革命最后胜利和执政后如何建设执政党的重大问题。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认真筹划新中国建立问题,并把执政党建设问题作为创建新中国的重要内容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在思想、作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不仅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以号召全党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而且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时刻注意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干扰,并制定反对突出个人的六项规定,以增强抵御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政治能力。时任大会主席团成员的任弼时在会上也指出,我们党将要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执政党,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客观上要求党的建设方针作出相应调整,“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有坚强的人经常注意党务工作,组织部门必须加强自己的组织和工作,不要只忙于登记干部、转发介绍信”,[5]严肃批评了执政前夕部分党组织陷入事务性工作,而忽视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以上是党中央第一次较为深刻地系统论述党执政后执政党建设问题,既明确了革命胜利后执政党建设的方向和原则,又凸显了党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党执掌全国政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能力。在党中央机关进驻北平前夕,针对部分党内外人士关于党能不能执掌全国政权的忧虑,毛泽东在胜利面前进一步思考了党的建设问题,自信而清醒地把此次进京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把中国共产党人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的考生,并明确指出,“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6]932所以,“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7]不久,在与卫士长李银桥的谈话中,毛泽东再次强调,“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6]955深刻反映了党在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所表现出的历史担当、执政自信,有力地回应了党能不能保卫革命果实、能不能建立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疑惑,坚定了党执掌全国政权的信心。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虽然党还没有执掌全国政权,但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探索已经处于发轫期。党坚定地走在中国革命最前列,不仅推进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而且积极开启了执政以后党自身建设的理论探索,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如何长期执政的重要观点和重要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建设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思想遵循。
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执掌全国政权,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建立执政地位,巩固新生革命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顺利完成革命和建设任务,党进入执政党理论和实践建设的多维展开阶段,取得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执政党建设史上的重要开拓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历史地位、中心任务、工作环境出现重大转变,使党面临严峻的执政考验,促使党中央认真思考和回答执掌政权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重大课题。为解决官僚主义、干部腐败等问题,加强党的领导,毛泽东和党中央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实施了全面执政条件下执政党建设工程。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确立执政党领导地位。通过制定《中央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关于加强青年团及其他群众团体工作的指示》等文件,建立党对各级政府机关、群团机关的领导制度机制,基本实现了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把执政党建设问题作为会议主题,经过整风运动、整党运动,重点整顿和纠正党内存在的骄傲自满、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思想倾向,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三是开展反分裂斗争,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先后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等文件,坚决反对一切妨碍中央统一领导、损害全党团结的言论与行动,使全党接受了一次极为深刻的党性教育,维护了党中央权威与全党的团结统一。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好地推进执政党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政治保证,是党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全新课题。为此,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明确了党建目标、任务。毛泽东在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8]114“要好好团结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道工作。”[8]88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一文中深刻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9]并明确了执政党建设在发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提高党员标准、反对主观主义五个方面的具体工作要求,把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全面实施执政党建设,建立了全国政权,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仅为顺利实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也逐步创立和发展了党的执政党建设思想,为开创执政党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由于对国内外形势判断出现了失误,导致执政党建设严重受损,教训十分深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执政党建设主要任务是新时期坚持管党治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捍卫长期执政地位,为继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以实现富起来目标提供政治保证。为此,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了执政党建设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0]的党建目标,通过增强党的思想、作风和制度水平,探索出一条制度建党的新路,开创了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主题,选举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新时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总体原则与具体规范,不仅初步解决了党的组织路线问题,还推动了党内关系科学化、制度化。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整党的方针、任务、政策及步骤方法,在《决定》指导下,经过三年半的整党工作,增强了党的执政水平,为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1987年1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原则、范围、要求等,为增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水平提供了思想指导。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必须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我们党正在领导改革开放,也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最重大的课题。”[11]这次大会明晰了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方向、任务及措施,凸显了执政党居安思危的意识。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创,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党员队伍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注重和解决执政党建设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适时提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2]的执政党建设总目标,坚持从严治党,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执政党建设成功推向新世纪。1989年8月,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对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首次聚焦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正式提出“新的伟大工程”[13]命题,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及战略部署,要求通过增强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五种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2000年1月,江泽民明确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14]新理念,是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次跃升。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执政兴国、执政为民、执政安邦、执政清廉四方面工作,切实提升执政水平。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对作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执政党建设规定了努力方向。
2002年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5]的执政党建设新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执政党建设重大命题,继续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开展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6]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完整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内涵,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吸取国外执政党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水平,这是对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化与发展,表明了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2005年1月,胡锦涛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17]命题,把先进性建设作为党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8]命题。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不仅是一个为新世纪、新阶段执政党建设提出任务要求的问题,更标志着执政党建设内涵和层次的显著跃升。2012年初,胡锦涛提出“保持党的纯洁性”[19]命题,要求全党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意识与能力。同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纯洁性建设纳入党的建设主线,要求全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这一时期,党的领导集体接续推进执政党建设,创造性地提出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命题,明确了党建目标、布局等战略策略和顶层设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理论,深化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执政党建设经验。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严峻挑战、党内诸多风险考验,深刻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鲜明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0]62的执政党建设目标,坚持自我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构建新时代执政党建设总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征程上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课题,使执政党建设理论越来越完善,全面推进新时代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长期执政实践中不断把握和解答时代问题和人民需求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飞跃,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经验和主要路径。为了建设坚强有力的执政党,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实现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对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原则、总目标、价值取向、主题主线、实施路径等内容进行了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深刻论述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理论。
一是从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深刻论述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原则。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执政党建设的出发点和原则遵循。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21]18他还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22]42二是从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环境角度论述了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习近平从政治的高度揭示执政党的本质属性,强调把政治建设贯穿执政党建设全过程。“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23]91“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23]70三是从人民主体地位与党的初心使命关系论述执政党建设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3]16“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所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21]27共产党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不断自我革命中筑牢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四是从新时代历史任务角度论述执政党建设的主题主线。不同时期的目标与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不同要求,进而形成这一阶段的执政党建设的主题主线。新时代,“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2]4相应地,“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24]只有锲而不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紧紧把握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党建主线,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是运用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探讨执政党建设的实践路径。习近平和党中央根据党的历史新方位、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巡视监督、党的政治建设等新概念、新观点和新思想,系统构建了新时代党建新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执政党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面对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复杂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党要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新时代,加强执政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政治建设方面,首次提出“党的政治建设”[20]62命题,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增强践行“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意识和能力。思想建设方面,党的指导思想实现新飞跃,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相继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系列党内集中教育,提高了党员队伍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组织建设方面,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党的组织路线,制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等规章条例,推动做好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作风建设上,制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等文件,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纪律建设方面,制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严肃党规党纪,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制度建设方面,专门召开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等,增强了制度构建水平和制度实践效能。反腐败斗争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文件,铁腕“打虎”“拍蝇”“猎狐”,凸显了党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
新时代,党坚定初心使命,旗帜鲜明讲政治,围绕党的政治信仰、政治信念、政治生态等关系党长期执政的关键要素,探索和深化自我革命意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创新和完善,既强化了党的领导核心和全面领导地位,又巩固了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为进一步提高执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实践支撑。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党不断深化执政党建设的认识,拓展执政党建设的内涵要义,深化发展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具有十分特殊的时代价值和重要启示。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要义。党在领导革命、夺取政权中十分重视自身建设并成功夺取国家政权,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政治根基。执掌全国政权后,党把执政党建设摆在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生死存亡的高度,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仅开创、坚持、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逐步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引领和塑造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新形态,使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在中国彰显生机与活力。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苏联共产党在改革中迷失了方向,忽视自身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建设,放弃了党的领导,最终亡党亡国,历史教训尤其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2]22只有继续发扬执政党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良传统,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党性锻炼,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抵御执政风险的能力,才能把执政党建好建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向不变、一往无前。
执政党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需要根据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历史任务的变化而调整党的建设目标、要求和布局。“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构成了中国发展进程中最主要、最根本、最鲜明的主线。”[25]回顾百年历程,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中心任务变化,科学制定和适时调整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形成和发展了执政党的建设理论,使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上疾速前进。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党即将成为全国性的执政党,及时提出了坚决抵御资产阶级腐蚀危险的警醒,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实现了党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解决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问题。面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新的执政考验,党有针对性运用思想教育、制度构建、纪律整顿等多种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执政能力水平,克服了国内外风险挑战,成功找到了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解决了富起来的难题。新时代、新方位,党自觉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解决了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问题,开辟了强起来的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迈向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的一步,也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步。”[26]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依然需要时刻注意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形势、新情况,与时俱进制定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等战略和策略,不断开创执政党建设新局面。
以执掌国家政权为目的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标志。执掌国家政权的关键在于政党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是衡量执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也是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执政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执政党地位能否稳固和长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获得人民的长期拥护和坚定支持,成为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奋进的领导核心,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主要在于党始终注意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本领,不断增强自身的凝聚力、战斗力,进而推动国家和人民事业前进。“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27]新时代、新征程,加强执政党建设,需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内容,持续明晰党的执政理念,全面提升干部队伍依法执政能力、民主执政能力、科学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执政本领,逐步实现从执政到长期执政的转变。
综上所述,党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须持续回答好和解决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任务。一百多年来,党的执政党建设经历从民主革命时期的理论初探,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多维展开,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发展,到新时代的系统深化的嬗变过程,实现了党关于执政党建设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和系统解决,深刻体现了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担当和理想追求。新时代,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科学判断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方位,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努力锻造更加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推动民族复兴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