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变局视角下的三个历史决议

2023-01-03 04:16:34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变局决议中华民族

张 文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即“第三个历史决议”)。这份决议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上承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即“第一个历史决议”)与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即“第二个历史决议”)的传统,又发扬伟大创新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的建设的标志性文献。总体来看,上述三个历史决议都是特定历史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总结过往、引领未来的纲领性文件。以唯物史观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背景,厘清历史大变局与历史决议的关系以及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在联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指示精神以及“七一讲话”和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精神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赋予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任务。

一、第一次历史大变局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1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鉴于党内当时存在的歪风邪气与思想问题,认为必须发起一场清风正气的整风运动来凝聚共识,以武装全党思想、应对未来挑战。整风运动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于1945年4月20日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这次历史决议出台的背景是现代世界的一次历史大变局,即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走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的关键转折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摆脱奴役、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全面胜利的腾飞期。在国际而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在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取得全面优势,最终胜利指日可待;同时,反法西斯战争也摧毁了19世纪以来形成的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正在酝酿和推进中;此外,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推动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在国内而言,抗日战争已进入全面反攻阶段,日本帝国主义行将覆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将完成历史使命,复杂的国内局势包括国共关系、社会阶级关系即将面临新的转折。特别是蒋介石拒绝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成立联合政府、召开党派会议的主张后,未来的国内局势暗流涌动。在党内而言,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已得到全党公认,但长期的路线之争尚未形成定论,思想分歧依然有之,毛泽东思想尚未被确认为党的指导思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错误思想仍未得到彻底清理,这成为阻碍革命发展的巨大隐忧……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党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是:抗战胜利之后怎么办?党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在哪里?

所以,六届七中全会筹谋数年,最终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要在这一次历史大变局中,卸下历史包袱,重新整装待发,力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决议是要以解决党内思想问题为抓手,从根本上指向国家、民族的未来,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决议“不但是领导机关内部的,而且是全党性质的,同全国人民有关联的,对全党与全民负责的”。[1]282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总结经验教训、清除歪风邪气、解决历史争议和路线分歧,最终推动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奋斗。其重大意义,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评价的,“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和伟大胜利”。[2]216

二、第二次历史大变局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历史决议出台的大背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爆发与扩散,技术革命拉开了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大幕,并加速推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上,技术革命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同时,也影响到二战后美苏争霸、两大阵营对立的世界格局。新技术革命奠定了美国成为世界“一超”的基础并促成“多强”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利用新技术革命的巨大红利,逐步拉开了同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差距,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在国内,第一代领导集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社会主义建设虽已取得巨大进步、中国人民虽已“站起来”了,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之路仍步履艰难。而在党内,新中国建立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尚未得到全面总结,全党全国尚未从“十年文革”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创伤中恢复,拨乱反正已经起步,但又该如何评价毛泽东晚年功过是非乃至其历史地位?这是当时困扰党内外很多同志的一大疑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应该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看待建国以来党的方针政策、如何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道路要如何走下去、党要如何领导全国人民继续前行?

毫无疑问,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形势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又一次站在了历史大变局面前。这一次的历史大变局虽然无关于中华民族的存亡,却关乎中华民族是否能够抓住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带来的发展契机、是否能够利用近代以来最有利的国际局势,迈出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邓小平在解释这个决议的初衷和目的时明确指出,“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3]292“力求在十二大前的中央全会上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问题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作一个结束。十二大就讲新话,讲向前看的话”。[4]最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实现了思想上的正本清源,让全党全国回归到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路线上,最大程度促成了全党和全社会的统一认识。此外,决议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指导全党全国认清国际国内变局,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根本问题,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理论指导。

三、第三次历史大变局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2021年是建党百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新时代国际国内局势错综复杂,中国再一次走到历史发展的关键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7年12月28日接见参加2017年度中国驻外使节工作会议的全体使节时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5]421此后他又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2018年7月金砖国家工商论坛、2019年1月中央军事工作会议、2019年3月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2019年9月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2020年9月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等会议中多次强调了这一重大形势研判。2019年5月,习近平在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示领导干部要胸怀中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5]772021年形成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再次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6]23可以看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出台的宏观背景。

实际上,全球化背景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指世界正在经历的大态势,也指中国面临的大态势,而且这两大态势是彼此影响、互为因果的”[7]于国际而言也是“新格局”,即伴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日益强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矛盾”重新变得突出,而在南北矛盾之外,环境危机、种族危机、发展危机、全球治理危机等深层次问题也日益凸显,正如第三个历史决议所指出的,“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6]59-60于国内而言又是“新时代”,即“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6]23对于全党而言,则是作为执政党在国际国内局势日新月异、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团结和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个历史决议,一方面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建党百年以来的成就经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不忘建党、建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初心”,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另一方面是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将建党百年的历史经验和智慧融入实践中、融入伟大事业中,要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过往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方向指引、方针指导、方法指示。所以,第三个历史决议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理论返回实践、用经过实践检验为真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历史大变局视角下三个历史决议的精神传承

历史决议是历史大变局的产物。第一次历史变局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为执政党,所以历史决议主要着眼于解决党内问题。第二次历史变局时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执政党、已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所以历史决议要放眼世界而聚焦国内,重点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而第三次历史大变局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焦点在于全球视野下的世界格局剧变,此时党的领导、国家的发展已经和世界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构成全球命运共同体,历史决议的亮点就在于它要立足中国而着眼世界。换而言之,前两次历史变局中党面临的问题和疑难主要在于党内和国内的认识层面,主要针对的是党内思想和国内局势,主要解决的是党和国家的内部认识问题和未来发展问题。第三次历史变局中党面临的问题则是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崛起引发的国际格局剧变、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乃至“新冷战”来临等问题,主要解决的是新格局下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实现中国梦、实现共同富裕等崇高目标的方向、理念、战略问题。两相比较,因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伟大成就、因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当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参与者和影响人类未来的关键力量。因此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第一个历史决议呈现出的是“中共视野”,第二个历史决议呈现出的是“中国视野”,第三个历史决议呈现出的是百年大党、百年强党底气支撑下的不同以往的“全球视野”。

虽然历史决议存在诸多差异,但都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的产物。三个历史决议反映了从革命年代、建设年代、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的思想主旨和精神赓续。

首先,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历史方法的具体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是解决近现代中国独立和发展问题的唯一钥匙。要解答历史大变局给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出的考卷,必须深入学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历史方法为指导对历史大变局的集中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果的集中展示。

三个历史决议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核与原则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根本规律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根本方法是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根本结论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最终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决议形成于历史大变局,本身就体现了历史大变局这个“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就其内容而言,三个历史决议都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科学研判、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科学总结而得出的真理性认识。唯物史观作为“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8]也是贯穿这三个历史决议始终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第一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判断路线正确与否,要看其思想根源“是否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是否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9]102第二个历史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10]218作为对前两个历史决议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第三个历史决议进一步明确“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6]2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对第三个历史决议作说明时还指出:“党中央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6]79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党回应历史问题、形成历史决议的根本思想方法,这与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取得伟大成就的理论逻辑和实践经验是一致的。

三个历史决议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三个历史决议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智慧与科学真理,是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的思想总结,是中国共产党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产物。毛泽东指出,第一个历史决议“如果讲得合乎事实,在观念形态上再现了二十四年的历史,就对今后的斗争有利益,对今后党和人民有利益”。[1]282邓小平指示第二个历史决议的“中心的意思”之一是“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3]292陈云也要求“关于建国以来三十二年中党的工作的错误,一定要写得很准确,论断要合乎实际,要把它‘敲定’下来。”[11]而在起草第三个历史决议时,党中央要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6]79可见,第一个历史决议在形成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将马列主义与实际相联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党的历史问题。第二个历史决议仍然秉承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研判中国国情和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时尤其如此。而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的阐述注重同已有结论特别是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结论相衔接,对党的百年历史中的失误、挫折也并不讳言,这就延续、坚持了前两个历史决议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精神。

其次,不同时代的历史变局赋予中国共产党不同的历史使命,三个历史决议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应对历史变局时的使命担当精神。

历史大变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岔路口和分水岭,蕴含着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下人类主体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百年以来的每一次历史大变局中,中华民族都面临着伟大斗争,而中国共产党都选择勇担时代使命、领导伟大斗争,最终书写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具体说来,第一次大变局中的伟大斗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同“三座大山”的斗争,是争取民族自由解放、国家独立自主的伟大斗争。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一贯地领导了广大的中国人民,向中国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9]73特别是“从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并且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反革命的极端恐怖的统治下,全党团结一致地继续高举着反帝反封建的大旗,领导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群众,作了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上的伟大战斗”。[9]74-75第二次历史大变局中的伟大斗争是中华民族同贫穷落后的斗争,是谋求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伟大斗争。此时,中国共产党当仁不让、以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作为新时期的奋斗目标。[2]211第三次历史大变局中的伟大斗争是中华民族同新的历史特点下阻碍我们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各种困难和敌人的斗争,是与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进行斗争。在此背景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6]71总之,“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6]69这种使命担当精神体现在党百年奋斗的每时每刻,正如第三个历史决议所总结的:“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6]1

再次,三个历史决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大变局的回应,其宗旨都在于继往开来、团结一致向前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2]32所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不仅在于正确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更在于指引未来。

作为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代表性成果的三个历史决议,天然承担着“继往开来”的伟大使命。“开来”是要在“继往”的基础之上,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真正的、全面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在这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下形成的历史决议,才能够真正解决历史问题,起到指引未来的作用。第一,历史决议要对历史问题形成定论,这样才能解决争议和疑虑、放下思想包袱。“决议”是经过民主表决形成的公论。三个历史决议形成的方法决定了其科学性,决议产生的程序决定了其民主性,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决议必然具有权威性,其一旦形成就是对相关问题的盖棺定论。邓小平指出,“争取在决议通过以后,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到此基本结束……决议要力求做好,能使大家的认识一致,不再发生大的分歧”。[3]292第二,历史决议不仅是代表不同历史时期分界线的标志性文献,更是引领伟大时代的宣言书。第一个历史决议历经数年讨论和酝酿才最终形成,代表了全党的集体意志,正式宣告有关历史问题讨论的终结和中国革命新时代的来临。第二个历史决议一经形成,立即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全面来临的宣言,正如十一届六中全会公报所说,“《决议》的通过和发表,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地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必将产生伟大的深远的影响”。[10]219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中华民族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史的历史视野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及历史使命,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新的历史时代。新时代面临伟大斗争,需要通过历史决议来推动全党提升认识、强化共识。第三,历史决议要增进党内团结。讨论历史问题、形成历史决议不是为了清算谁,而是要弄清历史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推动全党团结奋斗。毛泽东提出:“思想要弄清,结论要宽大,对党才有利。”[1]94这样才能使历史决议达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13]的目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指明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进一步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伟大目标上来”。[2]2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6]78

三个历史决议的关键都在于党内指导思想的统一和全党核心地位的完全确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5]331三次历史变局都直接关乎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有使命担当、最具领导能力、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大变局中敢于斗争,一力承担起领导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强、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党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的前提和关键就在于党内的思想统一和政治看齐。

三次历史大变局下形成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对特定历史背景下党和国家重大历史问题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全党范围内统一了思想认识、强化了组织意识,进而指向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三个历史决议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可靠的理论保证。第一个和第三个历史决议分别明确了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于拨乱反正的特定时期,它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一些总结——如决议中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关键表述,实质上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三个历史决议肯定了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地位,实质上是从历史角度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在政治上和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根本保证。其中,第一个历史决议强调指出:“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9]75第二个历史决议因为重点在于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所以没有突出强调邓小平同志的核心地位,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且这次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也是由邓小平统筹领导的,反映了他在当时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第三个历史决议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确立”,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地位。

总之,三个历史决议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变局中,但其观点方法、精神内核、决议要点乃至基本结论都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这也从本质上体现了党在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精神、始终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五、历史大变局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相互选择与相互成就

历史决议是历史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相互选择、相互成就的标志和见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14]中国共产党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植根于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机体中蕴含着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基因。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也改变了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一方面,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担当、敢于斗争,不负历史、依托人民,创造了烙印自己独特标志的全新时代。百年来,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由衰而盛伟大复兴之路的起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此开始,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命运未来,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之路。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向心所在,也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才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一步步成长壮大到如今拥有9600多万党员的百年大党和世界第一大党。所以,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的相互选择,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作为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的三个历史决议,客观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相互选择、相互成就的伟大历程,充分反映了党和人民共情共生的血肉关系,特别强调了群众路线的重大作用和重要地位,第三个历史决议还将之上升到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高度,凸显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6]66

三个历史决议作为历史大变局的标志性文献,顺应历史潮流,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民富国强的长久诉求和实现“中国梦”的最高心愿。三个历史决议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和新发展、新成就,也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彰显了党在历史大变局中坚守初心使命、坚持群众路线、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同时,三个历史决议也让社会大众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促进了党群关系融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因如此,三个历史决议甫一诞生就获得了广大人民的坚决拥护和衷心支持。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起点回顾历史,理解三个历史决议的产生背景及相互关系,才能科学评价历史决议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引领时代的伟大作用,也才能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12]32-33

猜你喜欢
大变局决议中华民族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02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 07:12:0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当代陕西(2021年21期)2022-01-19 01:59:40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影响的若干看法
外语学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0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莫耶与沈醉 大变局下的小恋曲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20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尘埃未定的大变局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