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媛 何宛儒
越来越多的人将“emo”挂在嘴边,时常觉得“我颓废了”“我郁闷了””我不开心了”……你可知道,坏情绪真的会引起身体不适。心力交瘁,也并不只是一个形容词,心理问题确实有可能引发心脏病。那么,哪些心理状况会引发心脏病,会导致猝死吗?怎样避免心理问题引发的心脏病?北京安贞医院心内双心医学中心主任刘梅颜就此进行了解读。
“心碎”真的会引发心脏病
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突然失恋了。在随后的两周之内,就发生了严重的心脏病。像这样的年轻人,安贞医院每年大概要收治100例左右。
这种“心碎综合征”,医学上也称为“应激性心脏损伤”。
实际上,心碎引发的心脏病,在临床上很多见。刘梅颜曾参加过一个老年患者的金婚庆典,但在几年之后,夫妇中的一位去世,另一位在随后的48小时内也去世了。“后一位老人是急性心衰。这也是心碎综合征或者是应激心脏病中很典型的一种病例。”刘梅颜说,“一生气、一着急心里头就难受,这种情况也要特别小心,可能已经发生了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
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意味着部分心肌突然停止正常工作,导致心脏泵血不佳,此时血管还不存在堵塞的现象。“但对于这类心肌缺血不可放松警惕,因为它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突然发生心肌梗死。”刘梅颜说,心肌梗死意味着心脏某个供血动脉发生堵塞,导致部分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严重情况。
“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还可能带来其他一系列心脏问题,比如突然的心房颤动、心律失常、心衰等。”例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临后,刘梅颜和团队也清楚地看到很多人焦虑和不淡定。具体表现在生物学的指标上,就是血压来回地波动。“过去一片降压药,现在一片半或者两片都不管用;过去一片管心脏的药就见效,现在来来回回老是心疼。”这也是情绪压力引发的心脏疾病。
为什么压力和情绪会引发心脏问题?刘梅颜解释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七情致病”的理论。书中提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过于强烈或持续不断,超过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可能导致脏腑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调,最终诱发疾病。在当今的快节奏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诸多压力,难免会有负面情绪涌上心头,因此千万不能小看不良情绪对于身体健康的威胁。
“从影像学的角度来看,当人体处于静息状态,心脏的影像核磁显示正常;一旦生气发怒,心肌会出现广泛的缺血,血运和室壁运动的构想发生改变,我们称为应急性的缺血。”刘梅颜介绍道,“它的破坏性在于,直接摧毁了神经和心脏之间的链接。”
心理心脏医学评估可助早预防早治疗
目前,对于哪些人容易得心脏病,哪些人容易发生房颤等,可以从医学上开展评估。这种评估分生物学指标和心理学指标,合起来就叫“双心”,又叫心理心脏病。
“其实我们可以从心电图上做一个有效的判断,从影像学上也可以做出清晰的判断。”刘梅颜说。
例如,让就诊者做运动平板测试,并对他进行心肌核素检查,即注射放射性元素,這些放射性元素很快被正常心肌细胞摄取,静息状态之下心脏是稳定的,那么放射性元素分布是均匀的,但可能一运动,心脏影像就会呈现出不均匀的状态,这意味着心肌出现了缺血的情况,这样的人活动时就要特别小心,如果连续跑步,就容易发生急性的心肌梗死。
有的人,精神压力大就会引发心肌缺血,对他们进行监测会发现,动动脑子,连续思考点什么事儿,就会出现心肌缺血。
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可以在很早的阶段发现心脏出现的“小瑕疵”。
刘梅颜在临床中曾遇到这样一位患者,“有一天他来跟我说,刘医生,我觉得我要不行了,我一着急就胸痛,之前已经住院4个月了,查不出来问题在哪!”刘梅颜回忆道。对于这个患者,刘梅颜的团队采用了最先进的光学纤维成像技术,让一个探头随着血流进入这个患者心脏,进入5级血管,看他整个心脏的供血。
在探头下,刘梅颜看到这个患者冠状动脉虽然还完整,但血管内壁已经出现了断裂。如果这样的断裂形成空腔,随着肌肉的裂隙贯穿血管,就会形成血管夹层;如果溃散,就会发生急性的血栓,把血管堵住,这就是急性的心肌梗死。但由于发现早,处理方法并不复杂,“我们用小小的带膜支架放进去,把裂隙压平,用点药他就能恢复健康,三天之后出院就没事了,到现在都非常好。”
因此,对于心脏疾病,关键的早期判断,能够帮助及早识别,及早治疗。
避免情绪“地震”是有效的“预防针”
那么,对于这种心理状况引发的心脏问题,是否能有效避免呢?
刘梅颜解释说,人们对于应激打击的承受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因情绪变化引发心脏病。“有些人特别能扛事,他基本的调节神经递质类的物质基础水平很强。有些人特别爱着急,大事小事都爱较劲,较劲的结果就是破坏了神经递质的平衡。所以当应激打击来临的时候,可能一下子就不行了。”
刘梅颜及其团队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心理状态相对稳定的人,如果患了心脏病,他的预后就会好很多;越抑郁、越焦虑、越失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以及患心脏病后的预后不良概率会大很多。
正因如此,如果能从关注压力、关注一个人内在的情绪负荷开始,就可以提早防控这种跟心理应急相关的心肌缺血,或叫作精神压力导致的心肌缺血情况。
“从我们的专业来看,这些应激引发的心脏损伤,在临床上是可以预判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刘梅颜说:“预防心脏急症的第一条就是要避免过多的情绪压力。”她特别强调,要避免情绪“地震”。避免精神压力带来应激性损伤,最好是刻意地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保护自身的调节系统和神经转运系统。稳定的好情绪、良好的生活态度是心血管病一剂有效的“预防针”。
“最昂贵的不是住房,不是吃食,不是交通,是健康。”刘梅颜说,“一旦人失去健康,只能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是无比痛苦的。人生最珍贵的是健康,对个人是如此,对家庭是如此,对我们的国家亦如此。”
专家简介
刘梅颜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双心医学中心主任、临床医学博士,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衰、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心血管重症疾病等的临床诊疗,及与情绪心理相关的复杂心血管疾病的双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