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产科教”融合、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1-02 23:44龙绛雪傅海燕阳艾利高攀峰吴义诚代智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环境工程

龙绛雪,傅海燕,阳艾利,高攀峰,吴义诚,代智能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2019年6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新农科”建设要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新农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环境治理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工具,需要充足的涉农环保专业人才储备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保障。环境类专业在新农科背景下如何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功能,提高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给我院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考[2]。

1 “新农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正当时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根据《“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可知,“十三五”末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25.5%,全国约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未达到环境整治要求,畜禽养殖粪污处置、水产养殖处置问题都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防治是一项攻坚的政治任务,也是未来环保人才施展才干的沃土。

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涉农高等教育创新发展[3]。新农科强调了环境使命感对农林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4]。环境工程专业是环境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与涉农产业对接非常紧密。“新农科”建设给环境工程人才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新农科”市场需求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新生态新农科召唤当代环保专业人员,投身乡村振兴正当时。

2 新农科背景下环境工程涉农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在环境类人才培养上,要结合新时代国家政策引领,提高师生对涉农产业服务领域的认识,积极对接农村发展需求,引领毕业生投身农村环保产业。当前我院环境工程涉农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

(1)对环境工程专业涉农领域的理念认识不足。目前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注重于水、气、固废等方面的污染防治,学生就业偏好于选择城镇化程度高的环保单位或其他行业。对新农科新生态下的市场需求缺乏较深入的宣传和引导,不利于学生择业并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心系“三农”的人才。

(2)专业课程体系上对涉农服务能力培养存在短板。新农科理念的落实需要创新教育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但在专业培养体系上具体对应于服务新农科产业需求的课程较少,与农林院校相比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导致学生服务新农科产业缺乏较强竞争力。

(3)对接新农科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师资存在不足。需拓展能融合新农科能力培养的实践场地和设施。师资力量方面,需通过项目带动或行业外聘等方式来提升本专业教师涉农环保方面的实践指导能力。

3 提高认识,“产科教”融合、以赛促学是培养涉农环保人才的有效途径

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与新农科融合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首先要提高教师对涉农政策的认识和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服务涉农环保产业本领,打造一批融合新农科产业技能的应用型环保专业人才。

3.1 党建引领,提高专业涉农认识,构建“新农科”理念融合的专业导航教育体系

我院环境工程目前专任教师队伍有二十余人,其中党员超过四分之三。结合厦门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特点,老师们在科教服务上多从事水环境和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与新农科建设有较好的通融性。为了提高大家对环境工程专业涉农服务领域的了解,并将培养学生涉农环保从业能力融入教学过程,本专业将教工党支部活动与教研活动结合,深入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道路。了解福建省和厦门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规划,走访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对接管护企业,准确把脉地方服务需求和机遇。

通过学习和走访交流,教师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地方应用型涉农高校,新形势下要重新审视专业发展定位,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的宗旨[3]。具体来说,乡村振兴中要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消除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污染天气,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加快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和水资源保护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消除劣V类断面和大面积黑臭水体;(3)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实施分类减量与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等。因此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要加强开展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等污染防治技能训练以及相应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按照大学生认知学习规律,专业以参加教育部专业认证为契机,重新梳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通过专业导论、前沿讲座、案例教学、实习实践、社会调查以及就业指导等教学环节,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涉农区域产业和企业应用需求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二者交叉融合的专业导航教育体系。同时针对原课程体系中涉农服务能力培养存在短板的问题,培养方案中增加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地下水污染控制等课程选修模块。在水体、土壤、大气等专业实验项目中加强对涉农产业典型环境问题的监测与污染防控能力培养。通过专业导航和实验技能训练,不断提高专业与产业符合度,提高了师生对投身乡村振兴产业的认可度和使命担当。

3.2 “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打造涉农环保复合型教师队伍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大批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技能的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尤其青年教师[5]。针对本专业教师涉农产业实践不足的问题,深化“产教+科教”融合,同时聘请行业专家指导,协同育人[6-7],逐渐形成了一支精干的涉农环保教师队伍。结合学校的关于青年教师服务地方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激励政策和“服务地方年”的号召,教师们访企拓岗,积极开展校企合作。2021年度近40个合作课题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净化、小微水体治理、畜禽养殖除臭、盐碱地改良等展开工艺技术研发。同时有10余项省市级科技项目针对农业农村环境微塑料污染、大气微颗粒物氧化、山区农业水资源系统优化、生物碳降解抗生素及资源化等方面开展其控制机理研究。

通过校企合作,老师们对涉农环保产业链有了清晰的了解,将企业项目、科研课题与课程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和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目前本专业“双师型”比例达100%,专业导论、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案例分享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其中高攀峰老师以线上直播方式应邀参加2021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主办的“山海情深科技助力-闽宁科技合作线上成果推介会”,并做《土壤改良剂开发及利用》专题报告。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商务部国际技术交流中心“乐在农家”农村水体治理项目雷公山(厦门集美)示范点成为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基地。这些课题的丰硕研究成果也成为学校“福建省农村污水处理与用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年度验收评优的强力支撑,并获得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优秀创新平台500万资金支持,大大改善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大大提升,《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获批省级精品课程,“新时代地方高校环保人才‘三类四举’精准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真正做到“产教与科教”双融合,共同反哺教学,协同育人。

3.3 拓展实践创新平台,以赛促学,提升涉农环保专业应用技能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8]。为了提高学生涉农实践能力并能学以致用,本专业在原有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优化实践基地和教学条件,创新拓展“第二课堂”,通过项目带动和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涉农服务实践本领和创新能力。

3.3.1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优化专业实验设施

一年来本专业拓展与涉农对接紧密的实习教学基地4个,主要涉及小微水体治理、生物基质、厨余垃圾资源化、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等领域,并与厦门联创达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同时聘请行业专家指导实习实践和介绍涉农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在基层实践活动中锤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累实干本领[9]。结合今年6月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线上考察专家建议,加强了水、固废、物理性污染控制等课程污染控制方面的实验条件建设,补充垃圾渗滤液淋溶、餐厨垃圾好氧堆肥、农林类垃圾厌氧消化、农村生活废水综合处理模拟实验等装置。通过优化实践平台和实验设施,以提高学生涉农污染控制类的实践能力。

3.3.2 拓展“第二课堂”,以赛促学,提高涉农创新创业能力

本专业在学校创业园的大量支持下,持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安排专任教师负责赛事的组织。在培养方案“第二课堂”模块设置有2个创新学分,引导大家通过参加老师课题申报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获得高质量的创新学分。2022年本专业20余项获批的创新创业项目100%与涉农产业需求紧密挂钩,并创建有小微水体整治“金种子”实验班。在2022年第八届福建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本专业有3项进入省级决赛,其中“治污先锋—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的先行者”获得省金奖,“沿程治污卫士—边排边净化农村雨污的LID型沟渠、净水保—中国小微水体立体复合生态修复技术领跑者”获得银奖。为了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状态和环保需求,本专业将课堂和课外联动,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河小禹”专项行动,走进集美区母亲河──许溪,开展护河和社区环境宣传活动;走进厦门村铁山社区瑶山溪铁山段进行水质调研并提出修复建议,促进铁山社区生态环境更宜居。通过下乡调研、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大赛的参与,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对2021和2022届毕业生创新学分认定时发现其创新学分显著高于学校4个学分的基本要求,优秀率分别达53%和57%。“第二课堂”创新训练对提高毕业后的就业成功率很有帮助;同时他们对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朝着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也更加有信心[9]。

4 结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要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防治行动,需要复合型环境工程创新人才。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搭建适应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加强环境工程与新农科建设的需求匹配度。推进绿色低碳与资源化技术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互联网和信息化前沿科技教育,进一步探索建立具有“三农”情怀和专业技能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10],为乡村振兴培养创新型、实践型的卓越环保人才。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科环境工程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装备环境工程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