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方位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

2023-01-02 23:44周琪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价值观道德

张 展,周琪超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山东 青岛 26658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网络已然成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网络道德也从现实道德的附属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立分支,并成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

目前,对于网络道德的研究基本集中于网络道德的培养和网络问题的解决,部分学者将网络问题定位于“大群体”,将网络环境视为“黑白界”,将问题解决寄望于“大举措”,使网络道德问题出现“空虚大”,不利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更不利于网络道德的培养和网络问题的解决。文章引入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中“全方位”的概念,将学生现实道德、网络行为、网络言语作为个体评价的主要依据,对个体的网络道德进行合理分析和等级评判,并针对不同的网络道德问题进行“全方位”引导教育,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真正抓手,同时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1 网络道德评价标准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网络道德问题应运而生,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但目前学术界仍无统一的网络道德评价标准,网络道德问题也大多“漂浮”于道德建设的表面,成为网络道德建设目标指向不明、过程实施松散、实际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

要想准确把握网络道德评价标准,就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当代,体现评价标准的生活性和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第三个倡导”为道德建设画出了准线,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于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就是从现实道德、网络言语和网络行为进行道德评价与素质认定,由于现实中的道德评价体系已较为完善,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道德评判划定了较好的参考标准。

网络道德相对于现实道德问题,在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但被评价的主体──“人”却同归一处。即道德问题都是有人产生,通过言语和行为进行表现,借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词加以概况,我们将其在网络中进行具体化,使其更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评价。

爱国──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价值观的首要要求,也是不同于其他价值观及其他形态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爱国的直接表现就是“认同中国梦”,并将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梦想结合于一起。“认同中国梦”要求青年学生注意网络中的言行,提高自身网络素质,对西方霸权主义和资本主义渗透说“不”,对网络中污蔑政府、涂黑祖国的行为说“不”,对企图篡改历史、颠倒黑白的言论说“不”,不受到别有用心分子的蛊惑,不传播未经验证的野史,更不在网络中抹黑祖国。

敬业──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职业道德的要求,对于网络中的敬业,我们更加认同大学生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获取与创造,即“创造正价值”。敬业本身就意味着个体在所学习或者工作的岗位上认真对待,而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敬业的含义就是认真对待学业,即“汲取好知识”。

诚信──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网络的“半虚拟性”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地发布状态,转发新闻,少了传统媒介的审核和限制,也使得网络中的信息真假难辨。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持个人诚信,加强品德修养,以个人诚信的行为和言语来进行网络学习和交往。

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体之间关系的期待,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必然也就存在着各种相应的网络关系。友善即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网络中的关系,应该处理好关系,与人为善。借助新的社交平台,积极扮演生活角色,开拓大学生生活的新空间。

2 网络道德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舆论的强势渗入,网络监管的不完善以及大学生自身不够成熟却爱指点江山、不顾全面却爱凸显自己的特点,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出现严重的滑坡和问题,部分专家也以“00后”网络道德开展了研究,但这种群体性、表面性的网络道德研究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评价有借鉴意义但不完善,目前为止出现的网络道德标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评价指标的单一性

在现实道德评价体系里,人们以言语和行为作为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而缺少对于时间连续下的道德行为进行深入分析,这与现实中的数据量小、收集困难有关,网络中大数据的出现使网络行为在时间上得以连续,增加维度后的数据分析更能反映学生道德行为的变化,更有利于学生道德评价的把握。同时,应该注意网络的“半虚拟性”,即实名注册的人人、QQ等空间里与日常表现相近,但在微博等其他方式上则可能大相径庭,所以以单纯的真实社区或者虚拟社区评价学生的网络道德都是不够准确的。

2.2 评价标准的模糊性

对于网络道德的评价,虽然产生时间较长,但在高校中还未将网络道德纳入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中,对于网络道德的评价也仅仅是好或者坏,使网络道德打上优良绝对的标签,或者部分高校为了追求数字化效果,将道德进行赋分,却又对赋分标准难以准确把握,导致学生评价较差,这些对于学生网络道德评价都是不够合理的。部分高校为了使评价不具有冲击性,模糊评价标准,将评价角度的多标准误认为评价标准的模糊,使价值观不够坚定。

2.3 评价结果的静态性

许多高校每学年或者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网络道德评价,然后将此评价结果作为标签认定学生道德水平,作为日后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但网络道德相对于现实道德来说,受影响因素更多,可变性更大,所以静态标签式的管理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来说并不合适,重大事件的发生、家庭情况的突变、同学关系的恶化等都会使大学生网络道德产生较大影响,静态评价结果使网络道德不能很好地得到监管和有效地提升。

2.4 评价单位的空泛性

网络道德评判在目前基本都建立与某一类群体上,例如许多人认为90后群体具有网络上的活跃性,00后群体喜欢火星文,这样的研究和现象对于整体群体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于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群体,以这样空泛的行为作为特定群体的评价不为合适,特别是作为学生工作的研究对象,群体对于解决问题不够合适。

3 全方位视域下的网络道德评价

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道德评价,加强网络道德的监管和培养,提高网络道德建设工程的实效性,笔者根据当前网络道德的现状和目前国家社会对大学生成才的要求,提出了全角度的评价标准,该标准有以下特点:

3.1 评价指标的多样性

网络道德的评价应该从现实道德、网络言语和网络行为三个方面进行着重评价综合,网络道德的存在并不是单一和孤立的,即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所以原来以网络言语和行为来判别网络道德行为是表面浅尝辄止,并不能深入了解一个人的网络道德行为。网络言语、网络行为和现实道德问题进行确定网络道德是否优良。

3.2 评价标准的确定性

多元思想冲击下学生网络道德被边缘化,提出并落实网络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有效引领和重要引导,标准的是非黑白一定要明确,而且要大力宣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网络道德,营造良好正确的道德评价氛围。

3.3 评价结果的动态性

网络道德评价应该注重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延伸,将静态评价扩充为动态评价,而在空间上应该注重对学生个体的道德综合评价,而不仅仅限于单一事件的反映,不能以一件事来对学生进行标签。同时,评价结果必须是实时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道德水平。

3.4 评价焦点的集中性

网络道德评价应该增加个体评价,并将个体评价增加到个人素质评价体系里,以个人评价为焦点,使网络道德评价成为学生个人素质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了解并掌握个体的网络道德问题对于全面了解学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机制的探索

网络道德建设工程是一项较为系统的综合性任务,它需要高校“顶层设计”与“组织实施”有效结合,需要社会与家庭“全员参与,共同育人”,也需要学生“提高修养,认真提高”。

4.1 完善网络道德评价体系,使网络道德成为学生全人发展的重要要求

4.1.1 建立认可度较高的网络道德评价体系

高校应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在高校师生中认可度较高的网络道德规范,并以此构建较为合理的网络道德评价体系,通过认可和遵守网络道德,使学生网络行为在规则的强约束和道德的软约束下向良性发展。

4.1.2 网络道德应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高校应积极完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并将网络道德作为单独的项目纳入其中,从制度上对网络道德进行重视与强调,增加高校教育管理者和高校学生对于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网络道德工程的建设,使网络道德培养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成为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4.1.3 建立学生个人网络道德立体评价体系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建立学生个人网络道德评价档案,通过动态式的管理和立体式的评价,及时修正和完善学生网络道德记录,并对网络道德出现问题的学生加强关注和帮扶,通过适当的疏导和教育引导,提高其网络道德水平。

4.2 加强高校管理监督功能,使网络交往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

网络道德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影响因素也更多,使高校单一的校园教育实效并不明显,高校应牵头成立以“高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并以“学生”作为此模式的核心。

4.2.1 完善网络环境,引导正确价值

高校应加大对网络环境的净化,使校园网络里尽量减少淫秽、暴力的情节,同时高校应转变管理观念,改“堵”为“疏”,通过辅导员博客、微博等媒介,及时传播正能量正价值的东西,积极培育“校园大V”,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及时发声,使谣言不攻自破。同时开辟针对性的思政板块,引导学生“正价值”。

4.2.2 加强网络教育,实践优化道德

高校应在校园网络里开辟网络道德建设板块,宣扬现实和网络中的道德优秀者,特别是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等评选,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对网络道德正确认识,再有条件的高校里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加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正确交往能力。

4.2.3 加强网络监管,及时处理问题

高校应实时观测学生思想动态,通过网络监管及时关注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准确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对思想动态波动较大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解决措施,对于传播“负能量”的学生给予及时警告,消除负面影响。

4.3 积极提高个人素质修养,使高校学生成为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

4.3.1 加强个人网络道德修养

高校学生作为网络道德建设的主体,是网络道德建设成败的关键和核心,高校学生应该及时学习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通过与目标看齐、向优秀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网络道德水平。

4.3.2 传播身边的正能量

高校学生应积极维护国家名誉,在网络道德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在发布状态和转发说说的时候应先考虑,而不是以“奇艳俗”作为标准,吸引眼球。高校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网络行为,遵守网络道德,不进行网络不文明行为,同时对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网络宣传。

4.3.3 积极参与网络道德的建设

高校学生应积极参与高校网络道德建设工程,以“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坚持”和“每天一点正能量”来营造网络环境,使正价值深入人心,坚决抵制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减少对网络糟粕的追捧,及时发现并举报不良信息的发源地和聚集地。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价值观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