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特质培养的改革与探索

2023-01-02 23:44郑桂花郑志林郑予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特质应用型院校

郑桂花,郑志林*,郑予捷*

(1.成都工业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2.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3.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聚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形成全员、全方位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2022年2月,在重庆市召开的全国高教处长会,提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根本质量、整体质量、服务质量,加快完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范式,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此,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着力推进应用型高校发展,以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高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姜强、赵蔚等认为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是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常态[1]。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学习样式全面变革,聚焦新时代企业对人才的能力期待,塑造应用型人才独特素质,灌注人文素养,破除人才培养同质化困境,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应用型高校人才自主培养的中国特色道路。

1 大学生特质培养的时代背景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兼具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热点。2017年2月,为应对新变化、新需求,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部着手推进“新工科”建设,试图改造、升级一批传统工科或建设、发展一批新兴工科,初步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文件,吹响了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国模式的时代号角[2]。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宣布启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紧密围绕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社会现实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开展了具有一定成效的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形成了一些良好经验做法,也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带有较为强烈的偏重工科教育、弱化人文价值培育的偏见,导致人的工具性价值被放大,家国情怀、民族责任使命意识失去应有的教育地位,这不利于个体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3]。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并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衍生品—数字化技术,也因此有了更加深厚的基础,围绕现实世界构建的数字化虚拟场景服务创新发展更加趋向成熟。以数字化命名的时代,哲学认识论的历史走向从现实性向虚拟性拓展[4-5]。这为应用特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由试验场景转换为虚拟空间的大胆创想空间,也为推动经验知识的感观学习和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带来机遇[6]。同时,伴随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海量数据汇聚形成更加精准的服务需求,为精准化塑造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质人才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撑,进而辐射教育教学跟随式变革。学校流水线式产出的一些高学历、低能力人才,因匹配企业需求不精准,职业发展后继乏力。为此,需要对数字化时代与特质培养的新特征、新要求再阐述,促使大学生特质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走向纵深。

2 大学生特质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立足时代发展思想,聚焦问题深化实践。站在新时代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中,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我们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多次面向用人单位、校友、高校专家,从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特质需求、特质比较、特质评价等方面,发出问卷调查2250份,进行了原始数据处理和分析,初步了解了应用型院校毕业生对标社会需求及社会评价的现状[7]。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应用型院校本科生与普通本科生、其他非普通本科生的差异性,将“特质”概念引入应用型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了基于需求导向的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特质结构,界定了基于社会和企业要求的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特质,形成了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特质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8]。

2.1 大学生特质培养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学校的发展实际及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需要,打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质教学与实践平台,自2010年起,成都工业学院建造了14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特质培养创新中心,采用“思想认知—情境体验—行为实践”同步式特质教育方法,搭建了心理素质培养、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艺术素养培育、口才与交际模拟等17个特质培养实训室,为落实学生特质培养和切实开展职业兴趣分析、职业性格测试、能力探索训练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心宗旨在于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着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重点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人文素质和完善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中心面向全校师生开放,集教学、实训、体验、观摩于一体,采用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实行项目模块化管理。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达到体验式教育的卓越效果,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学生实践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的平台,有效推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了完整的应用型院校本科学生特质培养模式。

2.2 大学生特质培养教育教学

应用型院校学生特质培养,以企业、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结构为导向,将特质培养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针对性课程设计,弥补专业教学资源不足,促进单纯知识型教学向能力型教学转变,树立学生良好的沟通意识,锻炼学生对抗挫折能力、自我学习、执行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情境式模拟体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提升学生质量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首先,改进特质培养教学方法。大学生特质培养的教学团队,全面分析特质培养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剖析特质培养内涵,加深对特质培养的理解,确保能够将特质培养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为此,大学生特质培养团队开展了为期四年的教学实践,每年教学课时量为294学时,其中,理论课程84学时,实践课程210学时,全方位打造了第二课堂项目式学习课程。其次,建设大学生特质培养系列教材。为深化特质教学内容,团队采用了教材开发与课程教学、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与特质实践教学体系、课堂教学平台与课外实践平台“三同步”方案,实施特质要素模块化、项目式教学。开发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生必修的十堂课》特质培养教材,开设了大学生特质培养专周课程,并配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演讲与口才》《大学音乐》等辅助选修课程。再次,打通特质培养效果评价与企业需求对接。特质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效果评估,采用多元主体评价方法,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一体化评价测评量表,突出企业用人需要,兼顾学生未来发展潜力,不断围绕大学生特质培养过程中问题与企业需求映射,动态优化大学生特质培养实践操作。

2.3 大学生特质培养团队建设

为保障中心最大化开发和利用,中心实行辅导员、校友导师双导师队伍建设。一是紧抓辅导员队伍重要力量。中心共有专职、兼职辅导员共66人,其中具有副教授、硕士及以上学历共65人,涵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通信工程、机械制造、计算机等专业,专业分布广泛、知识结构合理。年龄位于28—35岁之间,充满活力且富有创新意识。同时,为了提升辅导员参与大学生特质培养的能力,团队形开设了辅导员专题培训、素质拓展、创新论坛等品牌活动。二是团结校友队伍核心力量。团队组织联络了50位优秀校友,并聘请为特质中心校友导师。校友导师多为企业高管、政府管理人员等,经验阅历丰富、知识技能出众,对学生特质培养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为进一步稳定校友导师队伍,团队积极创建校友信息平台、校友讲坛等系列活动,促进校友与学校项目共建共赢。

3 大学生特质培养优化升级

3.1 打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育人体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9]。大学生特质,侧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的阐释,本质上与核心素养殊途同归。大学生特质人才培养的落地,则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一种实践路径。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育人体系,旨在从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教学以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四大方面着手,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育人方式变革的具体内涵和改革路径,将素养理念纳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托特质实践中心,持续推进“思想认知—情境体验—行为实践”同步式特质教育方法,开展特质主题班会及心理健康教育特质训练、职业兴趣分析、职业性格测试、能力探索、创新创业等训练。严格把控课程结构、培养过程、毕业标准等环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同步提升,建立明确对应毕业要求且能支撑专业能力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矩阵式课程结构,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导向。创新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特质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第一、二、三课堂和思政课堂相结合模式,继续采用教材开发与课程教学同步、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和特质实践教学体系同步、课堂教学平台与课外实践平台同步的“三同步”方案,开发模块化、立体化课程,组建跨学科、跨校际教学团队,加强教材建设,深化特质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人文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让学生在多元化课堂中得到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提升,实现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全方位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育人方式变革

聚焦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引领,对照高校毕业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要求,从特质培养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特质的育人和平台方式的变革,一是将“素养”理念纳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围绕中心开展的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特质课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面对特殊时期学生的特点,将绿色和谐的生存与发展理念融入学生特质培养过程,强化人才的绿色特质;二是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特质培养的教学模式创新。突破同质化教学模式,采用教材开发与课程教学、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和特质实践教学体系、课堂教学平台与课外实践平台“三同步”方案,开发模块化、立体化课程,强化实训环节;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全方位完善特质培养实践平台。着力“大学生特质培养创新中心”实践教学平台运用,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抓手的网络平台建设,联动校企合作以及实践基地的运用;四是打造构建核心素养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素养”培养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以核心素养统领学科教育教学,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探索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综合知识储备的队伍建设,将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和校外资源的整合。同时深化相关培养机制、运行机制。

3.3 大学生特质培养效果评价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是以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为指挥棒,学生培养的质量是以实际效果和产出为检验标准。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基于需求导向的大学生素养评价模型可以起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层次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素养”培养不是静态的教学过程,而是结合实际情景和实际需求的动态教育过程。依据核心素养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校企合作评价,及时收集学生和社会的反馈,打破“学”“评”界限,把评价作为学习的深入和强化手段。实现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学习内容的评价和反馈标准,健全教育质量反馈改进机制。

3.4 构建大学生特质培养长效机制

多措并举,完善保障机制。严格学生管理制度,狠抓养成教育,巩固特质教育成果;建立激励机制,将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计算学生学分及教师课酬;完善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经费、设施和场地等给予保障。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辅导员队伍加强了心理学、人力资源、艺术等专业人才配备,丰富了教师专业结构;积极开展培训和省内外经验交流学习,选送校内的“十佳辅导员”赴国外考察学习;以创新发展性思维指导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再次,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学生动态性评价。设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施“五个一工程”记录卡》,将学生特质教育过程中的成绩和表现全程记录在册,辅以量化认定。最后,利用学校百年厚重的办学历史和杰出校友陈毅的教育资源,优化环境,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4 结语

大学生特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依据。该成果理论研究深入系统,对解决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有益指导,对于弥补企业急需的高技术人才缺口,带动高等教育体系的自我完善有积极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等7项奖励。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推荐在省内院校推广应用,省内外12所兄弟院校借鉴应用,产生了良好示范效应。

新形势下,大学生特质培养的改革实践深入持久,尚有相当广阔的拓展空间,还需深入到具体行业需求,进一步优化特质培养模式,包括对“特质中心”平台更深入有效地开发利用,仍是深化大学生特质培养的重要议题。

猜你喜欢
特质应用型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