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旺,李文远
(原阳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原阳 453500)
随着畜牧养殖的发展,支原体病的发生也逐渐常态化,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在禽类养殖中常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禽流感等疾病混合感染,使得禽病变得复杂,增加了诊断及治疗难度。
支原体损害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关节滑囊炎),笔者就支原体(MS 型)引起的滑囊炎作以解析并提出预防治疗建议。
鸡与火鸡易感染MS 型支原体,格兰氏染色呈阴性,在自然界环境中生存能力差,入水立刻死亡。低温高湿环境有利于其生长繁殖,高温干燥的环境不利其生长繁殖。对温度敏感,-30℃可存活2 年、-60℃可存活10年。20℃可存活1~3 d,45℃以上12~24 h 可将其灭活、56℃数小时可将其灭活。
MS 型支原体对酸敏感,故通常酸性消毒剂可很快将其灭活。
MS 型支原体可通过垂直感染和水平感染,两种途径使得机体发病。一旦种鸡感染MS型支原体,通过血液侵袭生殖系统,可使雏鸡感染。通常情况下禽一旦受感染就开始排毒传播,其排毒传播能力最强时为感染后4~6 w。通过垂直传播的雏鸡潜伏期不超过20 d就会出现临床病状,最短的潜伏期7 d左右便出现临床症状。
水平传播通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血液三种途径传播。在进行接种免疫时健康鸡与患有MS 型支原体的病鸡可能因共用一个针头而被感染,因共用污染针头形成交叉感染直接作用于组织液、血液,故其潜伏期较短也就是2~3 d时间可出现临床症状。笼养鸡在笼子上带有MS病原时,如果因为饲料中营养缺乏、尤其是缺乏VB2导致爪垫皲裂或者机械损伤鸡爪,可引发受伤鸡通过组织液、血液感染MS型支原体,其过程通常也是2~3 d。饲料、饮水、空气中的尘埃以及气溶胶被MS型支原体污染后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使得鸡群感染,因为没有直接作用于组织液或血液,被感染过程相对较长,通常在20 d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生产中人们往往关注垂直传播,近些年来因接种疫苗也造成了感染传播。
在水平传播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生产管理不合理、不到位、不科学促使了该病的发生,同时也给防治工作带来了难度,例如密度过大、湿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度的突然变化,温差过大等因素都可诱使该病的发生,同时也影响发病后的治疗效果。实际养鸡生产中霉菌毒素、沙门氏菌引起的鸡腺肌胃炎、大肠杆菌病及免疫抑制性疾病网状内皮增生、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贫血、禽流感、新城疫等都促使该病的发生。非全进全出生产模式使得场区净化该病没有可能。
总之,在MS型支原体传播感染途径中垂直感染是关键,水平传播是重点,加大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可以有效阻断传播感染,减少该病。
关节或爪垫肿大,剖检里面有脓性渗出物。因关节病变,患病禽胸部长时间负重着地产生黄色囊肿,同时食欲下降、慢慢消瘦,精神不振。就近一年多来该病的发生发展来看,病变的部位不断转移,以腿关节为主要病变部位,慢慢转移到难以发现或者容易忽略的关节部位。该病的发生还常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特别前期呼吸道为主要症状,后期会出现滑液囊的症状。该病从发展的角度上看越来越多的同大肠杆菌病、新城疫、流感形成混合感染。
MS 型支原体不论是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还是通过呼吸道黏膜受损经肺循环进入血液,还是经种蛋垂直传播,病原的靶器官主要是关节。MS型支原体不管是经何种传播途径进入机体,一部分病原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吞噬,并在溶菌酶的作用下将其杀死。在机体免疫力变弱、抵抗力变差的情况下可直接感染发病,而另一部分则侵袭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之外的细胞内,因该细胞内没有溶菌酶,没自我识别排异能力,病原反而在该细胞内定植繁殖。这时所有的药物又不能到达该细胞内,只能杀死该细胞外的MS型支原体病原,故而机体一旦被传播感染上MS型支原体,必将终身带毒,在机体免疫力强、抵抗力强时就躲藏在非特异性细胞之外的细胞内,一旦机体受外来应激或某些疾病感染,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时,便从细胞内游离出来,从而使机体感染发生MS 型支原体。其发病机理是MS 型支原体病原经血液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关节,其小泡状体经过机体细胞的叶酸受体吸附于上皮细胞上并侵袭固有层,造成上皮细胞纤毛停止活动而脱落,从而引起上皮细胞逐渐退化、死亡、脱落,使关节部位产生炎症、发生水肿,产生黄色渗出物,关节软骨糜烂。
纵观MS型支原体病原的生物特性,首先应建立机体与病原的动态平衡。其次加强消毒卫生,管理做好生物阻断,在引种上尽可能引进大型孵化厂的雏禽,避免经过卵而引起垂直感染。对接种免疫疫苗有条件的可做检测,防止因疫苗被MS型支原体污染而引发感染。生产模式尽可能采用全进全出并做好禽舍休整期管理,这样有利于场区该疾病的净化。对于已感染发病的采用多西环素和30%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和泰妙菌素联合用药可起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