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林技术专业作为农林类高职院校中的热门专业,其依托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具有广阔的专业发展前景与应用市场。但目前该专业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显示出创新创业发展动力不足,所提供的创新创业条件有限、创新创业课程较少等,与当前时代发展方向较为不适应,显现出较大的现实困境。因此本文剖析在“双创”背景之下高职院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园林技术专业所存在的现实困境,对当前的创新创业环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优化策略,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双创”;高职院校;园林技术;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107
0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产业的兴起与普及,传统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疲态,“互联网+”形式的创新创业理念已开始融入至社会上各行业及高校中去。“双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提升大众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亦是为了培养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双创职业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大学生需要与时俱进。其中园林技术专业作为农林类高职院校中的热门专业,其依托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具有广阔的专业发展前景与应用市场。在其人才培养中应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策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增加高职院校人才的就业能力与就业渠道。
1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背景
1.1高职院校“双创”产生的背景
“双创”战略最早于2014年由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高校学生的就业社会性问题。从2015-2020年期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关于在高校发展中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后,各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高职院校职业教学中应当重点把“双创”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去,以培养双创型人才为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业实践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以创新引领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渠道,增强新时代高职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1.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创新与创业是当前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措施,通过创新与创业的融合可以改善国家经济体制,促进其经济的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是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为社会与经济发展输入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优秀人才。其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在所有高等院校中占比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其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当前就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态势迅速,其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内在要求与能力需求在不断地提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其面向社会的就业竞争活力,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力,使其能够灵活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
2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环境的现实困境
国内目前属于农林类的高职院校五十余所,其中约有四分之三的农林类高职院校开设有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技术专业作为农林类高职院校中的热门专业,其依托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可以通过加强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显示出广阔的专业发展前景与应用市场。但当前较多的农林类高职院校该专业在“双创”教育与人才培养上显现出了较大的现实困境,使其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双创”型园林技术专业人才,整体上的创新创业环境与当前时代发展方向也较为不适应。
2.1创新创业理念与园林技術专业契合度较低
园林技术作为高职院校中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专业的广泛性、复杂性、综合性等对于创新创业的现实环境要求较高。其中包括了植物实验技术类、花卉苗木种植类与工程规划管理类几大方向,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多,在各个方面的培养上缺少个性,往往显示出较为平均化。
目前,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方式与计划来看,虽有部分院校提及创新创业模块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但是往往较为通俗,主要还停留在侃侃而谈的理论介绍上。大多有且显现出只有单一化的商业模式理论体系并将其套用在所有的专业上,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专业差异化。缺乏把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实验技术层面以及专业竞赛层面相融合的创新点,无法展示出园林技术专业独有的乡村化、生态化等专业背景。
2.2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在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上需要学校院(系)部、就业创业中心、学工部门等多部门联合发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把重心放在院(系)部单个部门上。出现了部门分化与资源分裂的普遍现象。并且大多的高职类院校所提供的场所条件有限,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大多由辅导员或班主任、通识课教师兼任,缺少专业的创业导师与之结合进行教育教学。在课程的建设上也没有把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融合,往往显示出互相独立的两个模块,导致了其园林专业背景与创新创业出现割裂化的现象。
部分高职院校学期创新创业课程学时较少、学分较低,而且大多也只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就业规划与指导等课程,未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在课业要求上也只要求实践模拟等,未有真操实干式,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中心往往只放在了专业学习与其余通识基础课上,难以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感到有所兴趣。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学期创新创业课程仅6个学时,远远低于其余通识与实践课程,其学分的占比也比其他类型的通知教育课程较少,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对创新创业意识理解较浅,创新创业积极性不强以及与其专业脱节的教学现象。
2.3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性不强
园林技术专业是以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的学科专业,对于学生的主体学习性与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但目前学生所学专业实践能力与理论学说较为单一化,所参与的课程大多往往只局限于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城市公园、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或对于各类环境空间进行植物搭配、植物的组织分析研究等,并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方向,也缺乏合理有效的反馈评估机制,导致学生的专业主体意识与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以及受到社会上部分地区“轻农”的思想,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农林类学生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其中园林技术专业所属农林牧渔类,其学生对于农业、林业等就业行业存在就业歧视与专业认同度较低的心理。在未来规划上不想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对乡村规划建设、植物实验学等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涉及乡村植配与设计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就业规划的选址上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发展。
3“双创”背景下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策略
3.1促进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
作为当前热门农林类学科,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时需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结合,将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创新思维、专业创业理论进行模式有机整合。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国外优异高校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境,建立完善的园林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实验室。
依托农林类高职院校优势学科背景、校企合作、建立第二实践课堂与产业教学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园区。以国内社会需求为主体,通过点对点服务所需区域,引进工程与规划设计企事业单位、花卉苗圃种植与培育基地等实验实践教学场所资源,推动农林类行业体系入驻高职院校。通过创造虚拟商业模拟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与创业实践选择项目,在项目萌芽阶段进行不断测试,以此促进专业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
3.2强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可持续发展
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上可以为学生打造出符合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创新理论知识模块、创业企业实践模块、专业竞赛服务模块等一体式的可持续教学生态体系,把“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国家战略背景嵌入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促进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幸福化发展的角度去进行分析研讨,营建现实教育教学环境,打造“可持续教学体系”,有效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农林牧渔类型行业未来的信心与专业归属感。
同时,在专业课堂教学时可以搭建人脉网络体系,聚集专业社群背景的人力资源,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体制。引入园林园艺行业创业公司负责人、地方政府资助创业部门负责人进行创业政策及专业创业流程的宣讲。分享创业经验、展示创业成果,不断地通过基于专业课程背景授课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当前市场上园林行业创业环境与创业的艰辛,为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前提条件。
3.3优化学科交叉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
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建设时可以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多学科门类交叉,建立以园林技术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群,把园林技术专业依托的景观花卉生产方向、园林景观设计方向、园艺产品设计与销售(电子商务)方向、植物组织培养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园林产品设计方向)等进行多形式多学科融合。在进行多学科交叉时,将当前较为流行的数字化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智慧园林系统介入园林技术专业主体,增强园林技术学科的可互动性及创新性,打造科技型的以园林技术专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通过开展综合性园林实践项目设置为课程设计目标,无须过多在意所属院系是否不同,鼓励跨院系、跨学科、跨方向进行多元讨论。将不同学科方向背景的大学生进行聚集化,在课堂专业教学上展开头脑风暴,共同参与讨论学习。不断地从企业实践的实际项目中去发现问题,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去解决问题,优化集中已有的学科专业方向,交叉互补的去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
3.4增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2+S”团队模式
在创新创业团队的构成上,首先应优化带队教师队伍,定期开展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基础理论素质能力与实操处置能力。建立“2+S(students)”模式团队,即园林工程师、花卉种植师、景观规划师等具有园林专業背景教师+通识教育背景的创新创业导师的双导师型专业授课队伍,然后配以N个学生进行团队组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双导师为辅助的创新创业专业教学团队。
在“2+S”团队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加项目信息的获取渠道,间歇性开展院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学习。对于地市级、省级等创新竞赛进行动员宣讲,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教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际创新创业演练、模拟商业环境进行经营体验。在其中去挖掘出有潜力、可孵化升维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升“2+S”团队整体的创业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成功率”。
4结语
在当前农林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中,人才的培养体系必须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园林技术作为高职院校中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热门专业,在城市与乡村的建设发展中凸显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专业的广泛性、复杂性、综合性要求了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更需要展现出自身的专业特色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灵活应对当前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为国家城镇建设与美丽乡村规划展现出自身的实力。
参考文献
[1]余醒雅.“双创”背景下政府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扶持政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
[2]姜宇国.“双创”升级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学院建设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85-90.
[3]周建松,陈正江.如何构建产业支撑高职教育发展新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9,(08):61-65.
[4]余韵,许芳.“双创”背景下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4):70-72.
[5]卢燕,王奎萍,吴薇.校企协同下“双创”融入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01):150-152.
[6]孟欣龄.“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4):69-71.
[7]郝振萍,郭延乐,宰学明,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双创型“新农人”培养体系[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04):226-231.
作者简介:倪海奔(1996-),男,汉族,福建南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