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纲要》从五年、十五年、三十年三个阶段,提出了上海建设全国著名体育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任务与保障措施,为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全民健身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著名体育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的目标和内容。本研究主要从全民健身工作的“力点”“触点”“落点”“交点”“热点”“亮点”等六个视角和维度为上海市全民健身工作提供发展路径。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城市;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28
0引言
《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的发布,是上海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举措。《纲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融合发展的战略路线,充分发挥政府体制与市场机制相互作用的合力,提升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效果和效益,通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为体育强国建设服务。上海全民健身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全民健身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中的目标任务
1.1建设健康活力之城、国际赛事之都
一个城市的商业活力,毋庸置疑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城市居民的体育运动、健康活力,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水平。提供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体育公共场地资源,是促进市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上海作为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的问题不可避免。上海已经采用多个举措,解决体育活动空间的拓展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了“15分钟”体育生活圈,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生活空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以奖代补等形式,充分发挥社会体育资源供应主体的积极性。扩大和改善体育资源供给的渠道与方式,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空间的便捷性和舒适度。时刻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体育需求,运用全民健身大数据的“画像”归类功能,做到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合理利用智慧体育场馆功能,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提升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
上海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优越条件,为上海承接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上海的体育场馆、交通出行、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积极申办和引进国内、国际各项体育品牌赛事。建立和推广“天天有比赛、人人可参赛”的群众体育赛事群。扩大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直接、间接参与人群的规模,持续放大体育赛事的品牌效益、经济效益等各项溢能,通过高水平体育赛事的举办,充分体现上海城市形象,带动体育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成为国际赛事之都。
1.2建设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科创中心
高效的体育资源配置能力是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体育场地、设施、人才、机构等资源是体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资源。目前上海已经通过各种举措盘活了部分城市空地、旧厂房、地下室、建筑楼顶等体育场地资源,正在建设和改造一批高水平、综合性体育场馆。持续加快体育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激发体育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建立长三角、全国体育产业联盟、资源共享组织、服务联动网络,提高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体育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加大体育科研投入,坚持推行体育科技应用,才能让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充分发挥区块链、5G网络、AI、AR/VR等先进技术,推进体育资源的智慧互联,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通过优质的营商环境,丰富的体育产业链资源,积极吸引全球各类体育企业研发总部落户上海,鼓励体育领域的产学、产教融合。支持和引导体育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注重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数字体育、智慧体育等新业态,支持线上培训、网络体育赛事活动等新业务,提升新科技、新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实际应用。
1.3建设体育消费中心、体育文化中心
依照建设国际体育消费中心的战略目标,努力推动上海体育消费的转型、升级,拓展体育新消费、鼓励线上体育消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体育消费券、体育大礼包等举措,提高市场主体的参与活力。借助8月8日全民健身日、大型体育赛事、城市购物节、旅游节等活动,扩大体育内需,充分释放市民体育消费需求、激发市民的体育消费热情。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我国近代体育的发祥地之一,上海形成了独特的海派体育文化。2007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质更突出一些,建设国际大都市,综合实力反映在文化上”。体育文化品牌建设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坚定体育文化自信,绽放体育文化光彩,彰显城市的独特气质,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让体育文化立起来、让体育文化活起来、让体育文化走出去,让体育文化塑造城市品格、融入城市血脉,是上海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上海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路径与方法
2.1提高和扩大全民健身工作的“力点”
2.1.1继续扩大参与健身人群覆盖面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方法,对近年来参与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的人群进行统计分析,深入研究参与人群的“社会学”特征,通过系统分析,科学研判,寻找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人群的社會规律,研究不参与、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人群的内因及外因。通过科学分析,精准施测,逐步解决市民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客观困难,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扩大全民健身服务的社会覆盖面。
2.1.2激发参与全民健身人群的运动热情
通过对已经成熟的“热点场馆”“热点赛事”“热点活动”有效分析,寻找原因,发现规律,发挥智慧体育、互联网体育的优势,开展便民、利民、亲民的体育服务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与激情。
2.1.3提高全民健身工作的服务效率
针对中心城区居民、白领,场地缺、时间少等特点,运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体育场馆智能化、体育管理信息化、群体活动无界化。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的建设。依托互联网在线资源,开展线上运动会、线上马拉松等丰富的在线体育活动。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和能力,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从而提升全民健身工作的服务效率。
2.2鼓励和激发全民健身工作的“触点”
全民健身工作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不断更新管理与服务观念,提升思维,降低姿态,贴近社会。通过资金支持、资源补给等形式,鼓励和培育体育类社会服务机构的蓬勃发展。重点扶持服务于社区、楼宇、特殊人群的体育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承接—服务—评价—激励”的绩效评估制度,发挥各级体育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职能,努力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断总结经验,继续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引进有想法、有特色、有亮点的社会体育机构,通过管办分离,通力合作的模式提高群众体育服务的效率。发挥社会体育公司的市场化优势,将社会体育公司作为政府服务群众体育的“触点”之一。进一步发挥各区县、各街道、各居委体育干部、社区体育专员、体育社会指导员的职能,建立和畅通区级的“体育局-街道-居委”三级管理体系,形成全民健身工作的月度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讨论全民健身工作的相关问题。实现通畅沟通渠道,及时落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联合各委办局、街道等相关部门,结合楼宇物业党群部门,设立楼宇体育专员,减少楼宇体育服务的盲点。
2.3增加和拓展全民健身工作的“落点”
按照“处处可健身,时时能健身”的工作思路,努力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稳步推进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提升。积极与建设、规划、绿化、水务、环卫等部门协调,将体育基础设施作为市民生活的“刚需”进行整体性规划、布局,为群众体育设施在城区规划中留有“一席之地”。在楼宇内外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应该通过将体育功能性、体育元素性的嵌入,延展群众体育活动空间和范围。充分利用道路绿化带、公园、水道、废旧厂房、防空洞、地下空间、楼宇屋顶等“金角银边”,因地制宜形成多样化、无处不在的健身休闲空间。与学校体育空间结合,继续推进学校场地开放与共享;与社会经营性体育场馆结合,继续做好体育消费券的发放与使用;与文化场馆相结合,在市民参与文化学习之际,灵活参与运动健身,做到文体不分家。通过全民健身工作的“落点”布局与规划,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目标。
2.4寻找和挖掘全民健身活动的“交点”
发挥群众体育工作的“纽带”作用,积极推动“体医结合”“体旅结合”,加强健身科普,倡导科学健身。整合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体制、不同人群的体育资源平台,实现多体互联、联合驱动,发挥“共振”效果。运用现代化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提升经营性体育场馆、公益性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社区体育场所,资源互补的效率与效果,激发社会体育机构、体育社会组织的市场活力,重视体育志愿者、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重塑群众体育发展的内、外架构,促进不同系统、不同组织形式、不同主办主体与体育主管部门的融合发展,发挥合力。
2.5提高和点燃群众体育赛事的“热点”
按照“天天有比赛、人人可参赛”的原则,利用上海市民运动会、上海城市业余联赛、职工运动会、市运会(群众组)、区运会等群众性体育赛事平台,培育和打造一系列有参与度、有关注性、有持续性的群众体育赛事群。不断织密、织牢市民身边的群众性体育品牌赛事网络。主动运用“区块链”、AR/VR、大数据、5G等科技手段,从赛事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体现赛事无限的魅力,提升市民参赛、观赛的体验感。培育和支持群众性IP赛事的发展,发挥赛事价值、提高赛事效益。点燃市民的参赛激情,激起市民观赛的热情,创造和传播更多的热点赛事。
2.6打造和输出全民健身工作的“亮点”
围绕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要求,通过工作实践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将各个区县、各体育组织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好的做法”“好的制度”“好的活动”“好的赛事”不断提炼与升华,复制推廣。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不断扩大体育交往范围,实现体育资源互补,推动体育文化传播,完善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会议与论坛举办、信息交流体系。充分发挥国际化大都市的引领作用,主动输出“上海体育名片”,推广“上海模式”,展现“上海标杆”和“排头兵”的作用。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布局为机遇,加强区域体育联动、赛事联办、政策互通、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推动长三角体育一体化融合发展。
3结论
通过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建成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体育科技创新中心、体育消费中心、体育文化中心六大目标任务的达成,从而实现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总目标。全民健身工作的高质量、全方位发展,是实现上海著名体育城市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从全民健身工作的“力点”“触点”“落点”“交点”“热点”“亮点”等六个视角和维度,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鼓励社会参与、落实支持政策、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推进依法治体等方面的努力,为加快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实现全民健身工作繁荣发展,实现体育强国梦提供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上海体育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2020-10-17].http://tyj.sh.gov.cn.
[2]倪京帅.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背景下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J].体育科研,2021,42(1):36-51.
[3]习近平在上海:16字概括上海城市精神[N].解放日报,2017-09-27.
[4]魏艺.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助推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21,(5):29-33.
[5]向文毅.全民健身公共空间拓展研究[J].运动,2018,8(191):144-145.
作者简介:殷冬军(1987-),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