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族工作的热点分析与路径演化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2-12-31 15:39杜宣磊杨天一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术界流动人口少数民族

陈 纪,杜宣磊,杨天一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地区涌进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城市原有的民族居住格局,城市民族工作也因此成为地方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早在2016年1月召开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上,党和国家就围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民族社区建设、民族合法权益保障等问题,对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作出了重大的决策部署。在人口大流动背景下学术界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对增进城市各民族共同性及由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切入,聚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等不同研究主题,深入探讨如何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创新与发展。随着研究主题的拓展和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城市民族工作相关研究延伸出若干子问题,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现阶段,已有研究者采用Citespace这一分析软件对不同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1],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献回顾[2],等。然而,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方法专门对城市民族工作这一领域的文献研究进行综述,则较为少见。

基于此,笔者以城市民族工作为主题,选取近20年来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文献为样本总体,并依据PRISMA流程规则[3]对这些文献进行筛选。具体流程为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分别以“城市民族”和“城市民族工作”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同时,把来源期刊限定为CSSCI来源期刊,总共识别出学术论文547篇,经过甄别后剔除无关论文48篇,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数499篇。之后采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分析,这一文献挖掘工具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来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研究前沿分析[4]。最后绘制出研究者合作网络图、机构合作网络图、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时区图及突现词分析图等文献分析可视化结果,由此详细分析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趋势的基本特征

(一)文献发表数量分析

笔者对CNKI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学术界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相关研究的年度发文情况(见图1)。图1所示,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学术研究较早出现于1998年,即我国市场经济初步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各民族跨区域流动趋势加强的时期。此后,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文献发表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8年的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研究发现,早期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的意义探讨和政策建议上[5];在议题方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逐步成为城市民族工作这一主题下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6]。

图1 1998-2021年城市民族工作研究文献年份发布图

(二)高产出作者分析

表1 1998年以来发文量最高的10位作者

表1显示,排在前3位的作者分别是汤夺先、高永久和李吉和,三位学者在城市民族工作领域的发文量都达到15篇以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其中,汤夺先共发表18篇文章,被引频次最高的是《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若干特点论析——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该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探讨了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9]。发文数量第二的作者是高永久,主要探讨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10],这也是近年来城市民族工作涉及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学科构成来看,当前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社会学、民族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学科领域,但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学科交叉研究及其学术理论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借助于Citespace软件,可以对作者之间合作情况进行网络分析,各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城市民族工作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合作关系网络主要是以师生之间合作为主,而跨机构、跨学科之间的研究合作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2 1998-2021年城市民族工作研究者合作网络

(三)研究机构合作分析

通过对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分析,有助于厘清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研究涉及的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合作关系(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尽管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机构很多,但尚未有哪一个研究机构能够发挥主导作用。有些研究机构在城市民族工作研究上表现相对突出,如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实际上,这种情况与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社会学和民族政治学这两个领域有着密切联系。

图3 1998-2021年城市民族共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1998年以来,全国各地研究机构以城市民族工作为主题的发文数量不少(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一些民族类院校对城市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有着较为突出贡献,如中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对城市民族工作的相关问题作了更多的探讨。在地域分布上,京津地区及中西部的湖北、四川等地的研究机构,是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中坚力量。位于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和地处天津的南开大学,对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开展较早,积累了较多的学术成果,将继续引领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结果发现,位于湖北的中南民族大学和四川的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研究机构,不仅对城市民族工作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而且还开展了一些实证研究,为城市民族工作研究提供了经验研究和数据支撑。

表2 1998-2021年发文量前10名的研究机构

三、研究主题分析

通常而言,文章内含的关键词是对整篇文章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据此,笔者对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共现图谱结果见图4)。

图4 1998-2021年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基于上述分析,再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以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得到10组聚类标签(见表3)。由图4、表3可以看出,城市民族工作研究主要包含了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民族关系、民族工作、城市融入、城市社区、城市适应等关键词。而由这些关键词组合而成的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议题,则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研究主题。其中,既包括1998年以来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问题,也包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关注的新问题,体现了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传承性、创新性及时代性特征。

但是,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其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没有按照预期那样的发展。参与的主体极其的多,信息流动错综复杂。商业、信息、物流动态、资金流动等信息分散在链的各个环节中。即使是核心企业,也没能掌握链上全部的信息。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 二三级经销商、供应商没能得到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融资较为困难。从整体角度审视,信息透明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信息不对称成为了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3 1998-2021年城市民族工作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在整理和分析这些学术文献中发现,1998年以来学术界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城市民族工作的时代背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城市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诸多方面。同时,学者们针对这些热点议题,在结合各自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观点。

(一)城市民族工作的时代背景

自1998年以来,学术界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关注度逐年提高,相关文章的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然而不同时期对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主题却不尽相同。这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及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相关,由此也体现了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城市民族工作重要性及其实践路径的探讨中,大多数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开启的城镇化进程及各民族居住格局的调整,是当时城市民族工作重要性凸显的时代背景。例如,在南京、杭州等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的少数民族成分已经达到54个[11]。在城镇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向东南沿海城市流入,多数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和民族身份不断增多等,这一重要背景要求学术界应着力探讨如何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进程加快了城市地区社会流动和社会结构变革,在新的城市社会结构中,各民族交往、互动及融入问题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重点主题[1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到来,在城市少数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带来的治理优势,由此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13]。可见,学术界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背景分析及其观点的提出,主要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变迁出发,并且将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结构变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加、族际居住格局调整等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时代背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将城市地区民族事务治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等结合起来,推动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样也形成了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一种重要背景。

(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学术界关于城市民族工作关注的重要研究主题,其核心议题是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当前,学术界已经从经济、政治、社会、教育、权益保障、文化适应、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在文化方面,从文化适应角度着力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认为在城市聚居的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对其城市融入具有重要影响[14]。有学者关注了城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文化融入问题,认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双向交流与有效交融[15]。在社会方面,将少数民族城市化定义为少数民族在城市空间聚集形成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融合过程,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实际上就是社会资本的瓦解与重构的过程[16]。从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出发,认为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着基本权利保障困难问题,由此提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利保障的多元支持方案[17]。

在经济方面,利用多层线性回归对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当前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户籍制度、工作稳定性与行业差距等,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融入水平的重要因素等[18]。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汉语能力与其经济收入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提高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汉语综合能力对于促进其经济融入具有重要意义[19]。在教育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重要体现,要着力增强城市各民族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程度,促进城市平稳有序发展[20]。总的看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始终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研究主题之一,其研究呈现出所涉猎的问题丰富多样、分析视角的多元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特征。

(三)城市社区民族工作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研究中,有学者将培养少数民族人士代表、加强思想教育、做好服务管理、优化社会结构、强化统战干部建设等,作为新时代做好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可行方案[21]。有学者从社区功能视角出发,总结了居住型、生产型、商贸型和宗教型四种理想的民族互嵌社区类型,阐释了城市民族互嵌社区的建设理念[22]。同时,有学者通过对西部地区四个社区的田野调查,指出不同民族社区在互嵌程度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关系的交往行为、居民认知、居民参与的关注内容等方面,提出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应注重社区个性特点,构建细化、精准的民族工作实践路径[23]。在社区民族工作中多数学者将社区居民作为参与治理的关键主体,通过制度供给和完善组织网络等方式来促进社区居民参与[24]。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在民族互嵌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居民参与意识不足,而在于参与主体较多,内部张力较大,社区民族工作制度化、法治化水平仍有待完善[25]。城市少数民族社区是一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空间,对当地社会建构及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26]。在城市民族社区工作中应通过“跨地域协作”与“专业化嵌入”方式,将社区民族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27]。在打造民族共融的社区环境过程中,可以采用社工介入模式,即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从而有效解决民族社区治理过程中公共资源供给不到位的问题[28]。此外学术界还从重要性方面对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这一主题进行研究,认为社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维护民族团结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起到基础作用,阐释了从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变的重要性。此外,随着民族互嵌式社区概念的提出,近年来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也成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关注的重要问题。

(四)城市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学术界主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维度、历史渊源、内涵分析和实践路径等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有学者从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探讨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9]。还有学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注对象定位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物质保障、思想引领、教育实践、法治建设等四个方面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30]。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有助于重塑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我形象、媒介形象和社会形象,对城市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31]。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研究涉及的相关研究热点,笔者借助于Citespace软件再次对收集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即对城市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热点聚类(见表4)。

表4显示,当前学术界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并不仅局限于相关概念的界定或理论探讨,还对城市民族工作这一主题延伸出若干不同的研究主题,且在特定情境下对这些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表4所示,在城市社区这一议题上,它的轮廓值为1,其在全部文本中出现频次最高。就是说,城市社区是学术界在城市民族工作这一主题下关注最多的热点议题。此外,学术界还具体探讨了大众传媒、治理结构、基层治理、民族教育等诸多热点议题。在城市融入的相关研究中,也对民族文化心理、京津冀协同发展、就业资源均衡分配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表4 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热点聚类

简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是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学者们通过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在开展城市民族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支持,是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宗旨和目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融入问题,是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核心要义。可以看出,学术界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紧密相关,并且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这一关键主体展开具体研究。这体现了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形成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及浓厚的现实关怀。从研究主题上看,早期学术界对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较为零散,如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背景分析到对策解决,以及从社会层面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到文化层面的融入等。当前,随着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建设、城市民族事务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主题逐步实现了相对集中,即从早期碎片化的个别问题的研究到当前在城市互嵌式社区建设、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引领下的综合研究。而正是在此过程中,学术界对新时代党的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为深入的理论建构和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四、研究阶段及路径优化分析

通过分析软件,可以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进一步绘制关键词时区图和突现词分析图,其目的是为了把握不同时期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演进脉络及其动态发展过程(见图5)。图5显示,早期城市民族工作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化、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及由此对城市民族工作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建议的提出等。在研究主题、分析视角上均相对单一。近年来,基于早期的学术积累和党对城市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逐步深入,更多着眼于推进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探析。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城市融入、社区治理、协同治理等成为热点议题。

图5 1998到2021年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通过对关键词时区图进行分析,笔者尝试把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到2013年,这一时期是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起步阶段,学术界对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缺乏较强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探讨。第二阶段是党的十八以来,尤其是自2014年9月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召开至今。这个阶段是学术界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关键时期。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以及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等,为学术界在新时代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这也使学术界在城市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主题上从先前较为零散的研究逐步向相对集中的研究转变。

(一)1998年到2013年: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初步探索阶段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几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城镇化进程加快、各民族流动人口流动趋势加强的历史时期,这也是学术界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起点。在这一时期,学术界开始在城镇化发展和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背景下对城市民族工作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但大多数成果较为零散、且比较宏观和笼统,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此外,在一些具体的研究问题上与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联系并不紧密,还存在实践路径创新研究不足等问题。

(二)2014年到2021年: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快速发展阶段

在2014年9月和2021年8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区环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论断,为学术界研究城市民族工作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一时期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文章数量大幅度增长,在研究主题、分析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了较大进步。在研究主题上,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并且学术界与中央的政策文件相契合。2014年以来,关于城市民族社区、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城市移民适应、流动人口及城市融入、社会工作、社会融入等相关问题均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见图6)。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研究也重在服务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决策目标。如图6所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城市民族事务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在城市民族工作这一主题下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这同样体现了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具有的时代特征。在分析视角上,学术界广泛借鉴和运用国内外各学科的理论观点,如共同体理论、族际接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空间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对城市社区民族关系、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城市民族事务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且,随着其他学科的介入,这一时期的研究还呈现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工具多元化的特征。

图6 1998-2021年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突现词分析图

(三)城市民族工作的路径优化

在梳理和分析学术界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状况的基础上,笔者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讨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路径优化问题。

第一,要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政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当前城市民族各项工作路径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涉及到少数民族城市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嵌式民族社区建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事务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点任务。由于原有的城市传统民族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些新任务,所以当前亟需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的路径优化。事实证明,切实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的目标成效必须以党和国家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为根本遵循。同时,当前应加强城市各级党组织建设,尤其要加强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城市民族工作实践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城市民族工作实践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实践层面上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障优化的城市民族工作路径能够真正实现其预期目标。

第二,要以增进各民族共同性为根本方向。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意味着增进各民族共同性,同样为城市民族工作路径优化提供了根本方向。具体而言,当前增进城市各民族政治生活方面的共同性,如强化各民族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及“五个认同”等;增进城市各民族经济生活方面的共同性,如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及走向共同富裕等;增进城市各民族文化生活方面的共同体性,如共享中华文化及共有精神家园等;增进城市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性,如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等,为城市民族工作创新和当前城市民族工作路径优化提供了根本方向。反过来说,优化城市民族工作路径就是要以能否增进城市各民族共同性为重要标准。实际上,现阶段只有以增进城市各民族共同性为方向优化当前城市民族工作路径,才能把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由此推进城市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要以创建集体性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如上所述,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涉及的重点任务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贯彻落实,需要围绕这些任务创建必要的集体性实践活动。总体而言,只有创建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即只有让城市各民族亲身实践并由此产生积极认知和获得感等,才能让当前城市民族工作涉及的重点任务最终得以完成。就是说,针对少数民族城市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嵌式民族社区建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事务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重点任务,需要各民族共同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得以执行。当前,对这些重点任务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各民族集体性实践活动制度,探寻适合当地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以及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之提供平台,统筹各类资源为之提供必要支持等,将能够完成城市民族工作涉及的重点任务,这些本身也是城市民族工作路径优化的主要手段。

第四,要以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为重要基础。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涉及任务的多样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求城市民族工作的主体不仅应包括城市民族工作部门,也应包括当地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统战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民族成员等多方主体。在此意义上,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城市民族工作涉及的各项任务,为城市民族工作路径优化奠定了重要基础。若城市民族工作仅限于当地民族工作部门,很难说是实现了城市民族工作的路径优化。事实上,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城市民族工作涉及的各项工作,不仅有助于反映参与各方的利益关切及其意见建议,也有助于解决各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所以,在当前倡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民族工作同样要形成地方党委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尽职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五、结语

早期城市民族工作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分析视角、研究方法等都较为单一,且缺乏鲜明的政策导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文章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涉及的热点问题上具有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等特征。通过对研究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的分析发现,虽然研究者对城市民族工作已经开展了广泛合作,但是,目前仍局限于师生关系下单一学科研究及同一研究机构下的团队研究,跨学科合作研究及机构间合作研究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在城市民族工作研究方面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应放宽研究视野,在坚持党和国家政策导向下加强不同学科、不同机构之间合作。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背景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城市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可见,在城市民族工作研究主题方面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然而,关于上述主题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宏观政策建议层面上,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的是为其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撑。这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研究者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可能空洞乏力,或对策建议缺乏可行性等问题。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城市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研究主题,学术界应当广泛地开展实地调查研究,保障研究结果和结论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关键词时区图发现,2014年9月以来城市民族工作研究在问题意识、研究内容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这既能够为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学理支持,也有助于让城市民族工作研究成果真正产生应有的实践价值。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要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的持续发展,以及要让这一主题研究能够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仍需要研究者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结合当地城市民族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创新和更具实效的路径探索。同时,探讨当前城市民族工作路径优化问题,尤其要以增进共同性为城市民族工作路径优化的根本方向,进一步细化城市民族工作涉及的热点问题和关键任务,从而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及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猜你喜欢
学术界流动人口少数民族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国内学界关于日本“印太战略”分析的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西方古典学术界对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的争论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