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外国语学校 宋正华
参加工作十几年了,我先后发表了11篇论文,也有了一个深切体会:作为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读书是不能停下的。今年暑假我主要读了两本书,先是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同时整理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接着又阅读了马朝宏主编的《师道:为师亦有道》。
之所以反复阅读,是因为有太多共鸣。我也曾对个别学生的学习非常无奈、感慨,然后尽力改变。我写过一篇随笔《叫出学生名字带来的收益》,与书中卢声怡老师的《记住学生的名字》契合,确实切身体会到了教师尽快熟悉每个学生的名字的必要性。
其实教育真没有多少“新的话题”,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然而,教育是人们参与的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在发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一直都在变化,因此教育者依然需要不断学习探讨教育之道。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发展、收获的过程,最终要基本完成引领时代道德、发展公民素养的任务,教育不应该变成为了分数与指标、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相互折磨”的经历。
教育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仅从某一个角度写上几十本乃至上百本书都没问题,更何况“道可道,非常道”。只有思考、实践、讨论和交流为师之道,才能发现教育的“非常道”部分,从而更好地接近真理。
教师所从事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教育。这就意味着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和技能,更是通过接受教育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即具有高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科学的思维习惯、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育就要去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能够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胸博大、精神丰富的人。
教师是运用自身知识和对教育的兴趣来引领、陪伴他人发展从而改变世界的劳动者。这需要社会对教育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更需要教师工作中独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断认识自己,在教学相长中逐渐从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为师之道,思考为师之道,发展为师之道。
无论是《师道:为师亦有道》中的例子,还是工作实践都表明:面对教育问题或弊端,教师不能简单抱怨与逃避,要讲究策略,努力创新自己的教育思想,要积极探索、破解难题。我坚信,成才与成功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教育最终改变的是生活而不是考试分数,一切都是为了让受教育者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