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栋,王伟
根据军队疗养工作规定,目前军队人员疗养类别分为特勤疗养、保健疗养、康复疗养和专项疗养。其中,康复疗养的对象为罹患伤病,经临床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机能恢复或者功能重建的现役军人或军队管理的离退休干部,康复疗养的病种以军事训练伤为主。军事训练伤是部队常见损伤之一,也是部队平时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我军官兵军事训练伤合并发生率约为27.2%,按损伤部位分为软组织损伤、骨关节损伤和器官损伤,其中踝关节损伤最常见,占15%~18%[1]。笔者所在疗养机构作为军队区域康复中心之一,高度重视康复疗养质量提升,积极探索康复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并付诸实践。现将主要经验做法报道如下。
医疗质量是以医院工作为中心的医院技术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的综合,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疗养质量亦是如此,本疗养机构在长期的康复诊疗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康复疗养工作经验,康复中心成立之初,对康复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1.1 完善考评细则 在争取科室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军队区域康复中心工作实际,依照康复评价指标,区分康复制度和规范、科室管理、为兵服务、科研训练、医疗护理文书、感控工作、康复培训、设施设备管理等10 个层面,细化67 条内容,每条内容都落实到个人,确保每项医疗活动都有专人负责;制定检查项目,明确检查方法,细化评分标准,全员组织学习,确保康复疗养质量内容全覆盖,确保每名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有章可循,确保考评结果公平、公正。
1.2 明确责任分工 针对10 个层面的内容,机关分管医疗的助理员是第一责任人,全程参与康复疗养考评工作,科室指定1 名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突出的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要求其不仅熟悉分管内容及职责,而且督促科室其余工作人员做好本科室层面的康复疗养质量管理;形成机关助理员-科室负责人-工作人员三级网格化、闭环式康复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患者入院后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1.3 坚持问题导向 机关及科室负责人形成联合检查组,每月对照细则标准进行检查,列出问题清单,对标责任人并与绩效挂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影响效果的因素,协助科室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方向。
2.1 总结经验 通过检索军事训练伤常见疾病谱,结合本单位近3 年门诊康复及住院康复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组建了由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康复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从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健康教育、优质服务、出院随访等方面,总结康复治疗经验。
2.2 制定路径 根据国家已出台的神经系统、骨关节疾病康复诊疗规范及临床康复路径,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挑选康复住院疾病谱前20 位的常见病种,制定军队人员常见病种的诊疗规范、标准化康复临床路径及护理规范,切实让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有章可循。
2.3 路径落实 为确保康复诊疗规范及临床康复路径有效落实,组织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对路径内容进行辅导授课,确保每名工作人员对路径内容熟练掌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路径要求,落实到诊疗活动中,切实取得康复疗养效果,惠及每一位疗养官兵。
3.1 进一步规范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为确保康复评定准确客观,针对常见病种的34 个评定量表进行整理分类,医务人员能够根据病情,熟练地将对应量表运用到康复评定中。疗养员入院后,经管医生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后,邀请康复治疗师、责任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参加初期康复评定会,拟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治疗过程中,如果病情发生变化,随即召开康复评定会;疗养结束前,再次组织相关人员召开末期康复评定会,总结康复治疗情况,明确归队后康复治疗重点及注意事项,确保康复治疗的连续性。
3.2 充分利用先进的康复评定技术 传统的康复评定技术如量表评分、功能检查等受诸多因素影响,评定结果的精准性有待研究,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康复评定工作,比如应用表面肌电技术、等速肌力技术检测肌群功能,对损伤肌肉进行精确定位;应用肌骨超声、三维步态分析等检测技术对运动功能障碍部位进行量化评定,对薄弱肌群进行分析,为肌肉的功能情况提供客观的评价指标;运用智能多关节测评系统确定轴心、移动臂、固定臂,测量关节活动度,明确关节活动受限程度;运用心肺运动实验评估心脏康复患者心肺功能,为心脏康复五大处方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使康复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均明显提升。
3.3 不断拓展康复治疗技术研究 手法治疗、物理治疗、作业疗法、高压氧治疗等传统康复技术是基础的康复治疗方法,是康复技术不可缺少的部分。传统的治疗方法治疗周期长、易复发,越来越不能满足康复治疗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拓展康复新技术,并运用到临床。比如水疗法作为促进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等速、等张、等长测试可获得较为准确的肌肉功能评价的定量指标,有助于判断关节肌肉病变的可能部位,并合理、有针对性地指导康复训练。平衡协调训练、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改善身体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应用康复机器人等智能化康复训练设备,开展上下肢主被动康复训练治疗。这些先进康复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康复质量。
优质服务是军队疗养机构的特色和亮点工作,各科室发扬传统,突出特色,积极探索,不断提升为兵服务的内涵和质量。4.1 主动作为 实现医院与疗养机构无缝衔接。疗养机构的医务人员每周到体系医院的神经内外科、骨科、心内科等相关科室走访,与体系医院医务人员进行对接,了解伤病员情况,对于符合康复疗养的官兵,为其宣讲康复疗养政策、康复疗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切实让需要康复治疗的官兵及时进入疗养机构。
4.2 提升内涵 为进一步提升康复水平,本单位各科室针对常见病种,共成立15 个亚专业学组,亚专业学组成员涵盖医、护、技专业,组长不仅负责该学组成员专业技能的学习、转化与提升,而且分管该病种的疗养员管理,实现疗养员的接送站、入院介绍、病史采集、辅助检查、康复治疗、健康教育、日常管理、衣食起居等方面均有专人负责,切实提升官兵的荣誉感。
4.3 延伸服务 现有的疗养政策并不能满足所有疾病的康复治疗需要,如骨折患者在术后进行4~8 周康复后仍需要坚持自我康复;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在康复治疗期结束后尚不能得到彻底康复,仍需要长时间的居家康复。因此,本单位对训练伤发病率高的兵种部队如某陆战旅进行帮抓,包括定期到部队进行康复技术培训、接收康复骨干到单位进修、教授康复器械的使用管理、协助制定营区康复处方等,实现官兵返回营区后也能够接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确保康复治疗的有序衔接。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康复医学科的医疗活动也应该严格按照临床一线科室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3],军队区域康复中心成立初期,对疗养员的就诊流程、康复治疗流程、康复科室运行模式进行了全面调研,结合该疗养机构的实际情况,在原有军队疗养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引进了康复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康复医疗全流程信息管理和共享,规范了康复流程,改善了医疗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4]。
5.1 规范康复流程 患者入院后,护士在医院信息系统录入信息,医生下达医嘱,同步到康复信息化系统,综合治疗科负责人根据患者病情、每位治疗师的特长及工作量,安排具体的治疗师负责,治疗师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并向患者交代康复治疗时间、地点、具体注意事项;护理组接收到相关的医嘱后,由护士长分配至分管护士,指导患者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接受康复治疗。
5.2 实现精准康复 精准化的康复医疗服务就是要在康复诊断和评估、康复治疗和训练、康复转介服务以及康复管理各个环节实现“精准化”[5]。康复信息化系统应围绕康复业务,对康复治疗前准备工作、康复治疗、康复效果评定、出院随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管理,同时对医护人员起到提醒、监督和制约作用。
5.3 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康复治疗记录一般是由治疗师用笔和本子做记录,耗时费力,可信度不高;利用康复信息化系统,医生不仅可以监督患者的治疗过程,而且可以定期了解康复效果。传统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如果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医生、治疗师、护士沟通交流需要面对面,康复信息化系统开通后可以实现系统内一对一、一对多沟通;康复信息化系统可个性化生成科室所需的所有报表,减少医务人员统计工作。同时,科室管理者能够实时掌控整个科室的运营情况、科室设备使用情况、康复治疗质控,实现了科室的精细化管理。
康复疗养是军队疗养保障的重要内容,军改后,承担康复保障的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在康复治疗、心理服务、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治等学科专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6]。本单位承担区域内军队伤病员康复治疗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康复资源,发挥康复技术优势,狠抓康复疗养质量,促进官兵健康,保障官兵早日回归战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