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斯特诗歌意蕴与儒家思想的共通性

2022-12-31 18:44肖锦凤钟春燕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爱默生中庸

肖锦凤, 钟春燕

(1.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 2.思源实验学校,湖南张家界 427100)

帕里尼(Jay Parini) 在《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说:“‘真正的’弗罗斯特……是一个复杂,甚至是晦涩的诗人、一个具有非凡笔力和永久重要性的作家。”[1]937“简单的深邃”[2]是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 诗歌创作艺术特色。他深受19 世纪美国思想家、文学家、演讲家、诗人爱默生哲学、诗学理论的影响[3]。在对弗罗斯特诗歌的深层解读过程中,人们可以觉察到他的诗歌具有儒家思想的特质。弗罗斯特虽然没有直接对儒家思想引经据典,但从爱默生作品中汲取了不少儒家思想的精华。“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儒门学子必修之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底蕴。“四书”包括《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五经”包括《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相传它们都经过孔子的编辑或修改。梁启超曾言:“《大学》 《中庸》不失为儒门两篇名著,读之甚有益于修养、且既已人人诵习垂千年,形成国民常识之一部分,故今之学者,亦不可以不一读。”[4]31由此可见古圣先贤对“四书”“五经”的推崇。本文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倡导的“天人一体”“中庸”“和为贵”“仁民爱物”四个方面对弗罗斯特诗歌意蕴与儒家思想的共通性进行探讨,以此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一、弗罗斯特与儒家的思想渊源

弗罗斯特与儒家的思想渊源和美国超验主义先驱爱默生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爱默生多次在超验主义者宣扬其理论的主要出版物《日晷》上摘录儒家语录。Arthur Christy 指出儒家思想是超验主义思想的三大东方思想来源之一[5]3。据统计,爱默生摘录引用了孔子和孟子的语录多达百条[6]。爱默生读了很多儒家著作后,他对中国的敌意变成了对中国文明的欣赏[7]65。爱默生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孔子,民族的光荣,孔子,绝对东方的圣人,他是个中人。他是哲学中的华盛顿、仲裁人,现代史中的中庸之道。”[8]169

爱默生对儒家思想的借鉴吸收影响了包括弗罗斯特在内的许多美国人。弗罗斯特从中了解和继承了爱默生关于宇宙、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性的完善等知识。爱默生的散文和诗歌曾被列为弗罗斯特最喜欢的十本书。弗罗斯特喜欢爱默生的散文,但更喜欢爱默生的诗歌,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在《关于爱默生》中弗罗斯特把爱默生列为美国四大伟人之一[9]1068。他认为爱默生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哲学家,他说:“爱默生一直都被誉为诗人哲学家或哲学家诗人,而这两者都是我最喜爱的。”[9]1068Hyatt H.Waggoner 说:“弗罗斯特是一位爱默生式的人物……”[10]294弗罗斯特对爱默生传统的继承和贡献,使他于1939 年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爱默生基金,1958年获得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授予的“爱默生—梭罗奖章”。可见爱默生对弗罗斯特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也是儒家思想元素在弗罗斯特诗歌中闪烁出熠熠光辉的重要原因。

二、儒家思想元素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呈现

(一) 崇尚自然,天人一体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孟和弗罗斯特有着共识。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一体。儒家“天人一体”的思想侧重人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诗经·文王》指出“上天之载,无声无臭”[4]399,其意是说上天做事不可测,无声无味难揣摩。《中庸·第一章》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4]32,告诫人们遵循上天之道,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弗罗斯特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就应当保持与自然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敬畏、善待自然。例如在诗歌《小河西流》 (“WESTRUNNINGBROOK”) 中,诗人首先通过弗雷德和他妻子的对话告诉人们自然界万物与人类都是平等的,小河敢背道而驰是因为它能相信自己,浪花并不是在向人类招手,而是在避开突出的河岸。万物的运转并不会以人类为中心。接下来诗人写道:“这条小河的跌落托起我们的生命。/太阳的跌落托起这条小河。/而且肯定有某种东西托起太阳。”[9]333在该诗中弗罗斯特表明自然中人类与其他存在物是平等的,都有其自身存在和运行的方式,甚至还有某种东西托起太阳,这一切说明人类并非万物之王,人类应当敬畏自然。又如在诗歌《采树脂的人》[9]186-187(“THE GUM-GATHERER”) 中,诗人认为采树脂的人过的是一种惬意的生活,因为他善待自然,让树皮贴近胸膛,用一把小刀将树脂撬松采下,然后在高兴时再去市场卖树脂,而不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不知满足,拼命搜刮树脂,破坏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弗罗斯特的许多诗歌都在告诫人类要敬畏、善待自然。如果人类不敬畏、善待自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弗罗斯特和儒家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真知灼见,有助于我们建立生态自然观,维护人类与自然平衡和谐的整体关系;也有助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让人类明白人类并非万物之王,人类是与天地万物交织在一起,与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是平等的。人类应当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保护好环境,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二) 中庸

中庸的思想和观点,积淀了儒家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的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中庸即中和。《中庸·天命章》中写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32其意是说“中”是天下的大本原,“和”是天下的通达之途。如果能到达中和的境界,则天下万物就会各安其位,自然万物就会生长繁衍了。君子在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尚未发动时就应保持理性,这就是“中”;把感情恰当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和”。中与和,是天下做人做事的基本与达道,天地的运行须得中和,万物的生长也须得中和。《荀子·王制》中写道:“故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12]46荀子在此指出公平是处理政事的准则;宽严适中,保持中庸之道,是处理政事的准绳。

弗罗斯特的诗歌无论从诗歌形式还是内容都很好地体现了中庸的特质。众所周知,弗罗斯特的诗歌简单而深邃,语言质朴而又富含哲理,融诗歌传统的韵律之美与主题的现代性于一体,巧妙平衡着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弗罗斯特强调为人做事都应当追求平衡,不偏不倚,保持中庸之道。例如他在诗歌《预防措施》(“PRECAUTION”) 中写道:“年轻时我根本不敢激进,/生怕年迈时我会变得保守。”[9]389不激进,不保守,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这正是弗罗斯特的人生写照。1892 年,被誉为美国自然主义诗歌之父的惠特曼离世,以庞德为代表的现代意象主义运动刚刚萌芽,美国诗坛陷入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弗罗斯特的诗成了承载传统兼顾现代的桥梁。后来意象主义诗歌倍受追宠,成为文坛时尚,但弗罗斯特不为所动,仍然坚守自己的创作原则,坚持自己的理想,既不抛弃传统也不拒绝现代,践行着中庸之道,取得了最后胜利,成为美国诗坛的一颗巨星。弗罗斯特的诗歌《望不远也看不深》(“NEITHER OUT FAR NOR IN DEEP”) 也展现了他对中庸精神的追求和坚持:“或许陆地更富于变幻;/但不论真理在何方——/海水依然涌向海岸,/人们依然凝视海洋。/他们没法望得很远。/他们没法看得很深。/但何曾有什么障碍/遮挡过他们的眼睛?”[9]382弗罗斯特和儒家对于中庸之道的推崇,也启示我们为人做事要和而不流,中庸为道。“极高明而道中庸”,成功者莫不如此。如果人人都达到中庸的境界,大家都方圆有度,心平气和,社会和自然界就能和谐,天下也就太平了。

(三) 和为贵

《中庸·尽性章》中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4]56其意是说能发挥人的本性,就能发挥物的本性;能发挥物的本性,就可以助天地化育万物;可以助天地化育万物,也就可以实现天地人三足鼎立了。这既是对《中庸·天命章》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32意思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儒家和谐思想的体现。

儒家倡导人、天和地的和谐,人的存在与自然中其他事物紧密相联,弗罗斯特的诗歌也很好地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弗罗斯特诗歌里的意象如小溪、河流、山脉、树林、路等都可看作是对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和谐关系沉思的基石。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的重要主题就是追求和谐。儒家的传统就是要从冲突和失序中建立理想的状态。这些基本上都包含在弗罗斯特的诗歌里。通过对普通人小事的描述,弗罗斯特展现了他的理想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两个看两个》 (“TWO LOOK AT TWO”) 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在该诗中写道“爱和忘情说不定本可以使他俩/顺着那道山坡再往上爬一小段路,/考虑到天色已晚,不会爬得太高。/……/当时他俩停在一道坍塌的矮墙边,/矮墙上有铁丝网。他俩朝墙站立,/把他们依然怀有的往上爬的冲动/变成了朝那段未走之路的最后一瞥,/他俩肯定不往上爬了,若是夜里/有石块或泥波移动,那是它们自动,/没脚步去动它们。‘到此为止。’他俩/说:‘晚安树林。’但并非到此为止。/……/已使他俩确信她已回报了他们的爱。”[9]297-298这首诗歌以一对夫妇爬山这种日常生活场景开始,诗歌的第一个字就是“爱”,“爱”这个字能给人带来愉悦,也暗含了这对夫妇的和谐。弗罗斯特的诗歌有许多意象象征,“爬山”象征着对幸福生活和爱的追求。这首诗以“爱”字开始,又以“爱”字结束。当他们停下脚步时,他们把树林当朋友,对树林说晚安,生动地描述了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又如诗歌《最佳速率》[9]380-381(“THE MASTER SPEED”) 是弗罗斯特为女儿和女婿新婚所写,在诗中,他把这对新婚夫妇和自然界的风和水做比较,告诉他们无论生活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只要他们彼此相爱、和谐,他们就能保持最佳速率。弗罗斯特的很多诗歌都在告诉人类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没有自然也就没有人类。人类不仅要相亲相爱,还要热爱并保护自然中的一切存在物。人类热爱自然,自然也会回报人类;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够和谐相处,人类才能生活快乐,共建和谐社会。

(四) 仁民爱物

“仁”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孔子强调仁政,在《礼记·哀公问》 中孔子说:“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12]114其意是说古代的政治最为看重统治者对民众的仁爱。统治者不能对民众仁爱,就不能保全自身;不能保全自身,就不能安定地治理国土;不能安定地治理国土,就不能安享天命;不能安享天命,就不能成就自身了。 《孟子·尽心下》 中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4]291,其意是说君子对于世间万物,爱惜它们却不施予仁德;对于百姓,施予仁德却不与他们亲近。君子亲近自己的亲人,进而用仁德对待百姓;用仁德对待百姓,进而爱惜万物。《孟子·离娄上》中说“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4]265,其意是说统治者不实行仁政,无法使天下太平。《孟子·离娄下》中说“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4]271,其意是说舜既明白世间万物的道理,又洞察人伦关系,所以能依照仁义之道来行事,而不是将仁义当作政策来实行。

弗罗斯特渴望仁政,但他不赞成通过道德强制手段“迫使人们互爱”[13]161,在《培育土壤——一首政 治田园诗》 (“ BUILD SOIL—A POLITICAL PASTORAL”) 中弗罗斯特写道:“世间没有纯粹的爱”[9]403,只有发自内心的仁爱才是肉体和灵魂的健全状态,被逼迫的爱只会背离仁道。在《仁慈假面剧》 (“A MASQUE OF MERCY”) 中弗罗斯特借他人之口说“我不可能相信上帝不宽厚不仁慈”[9]541“但仁慈自始至终都发最灿烂的光”[9]555。这表达了弗罗斯特对仁的渴望,希望统治者能依照仁义之道来行事,对人民真正的仁慈,而不是将仁义当作口号来喊,假仁慈。儒家和弗罗斯特都强调仁爱,儒家的仁爱要求我们去爱和尊重他人。这种爱包括爱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我们的家庭;爱我们的邻居;爱世界上所有事物。弗罗斯特曾说:“但我们爱所爱之事物是因其真相。”[9]160在他的诗歌《花丛》[9]39-41(“THE TUFT OF FLOWERS”) 中,因为爱,割草人没有割掉小河边一簇盛开的花。割草人对自然的爱使诗中人和蝴蝶结合在一起。爱使蝴蝶发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并传递给了诗中人。诗中人感受到了来自另一个人的关爱,这是蝴蝶使这两个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割草人的仁爱递给了花,蝴蝶感受到了这种仁爱,并传递给诗中人。最后,爱组成了一个圆,由此产生了人——自然——人之间的和谐。

总之,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弗罗斯特与儒家虽时空相隔久远,却存在共通性。在弗罗斯特的生命历程中,他的诗歌创作和为人处事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思想有着共通性,这与热爱中国儒家文化的超验主义先驱爱默生对他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弗罗斯特称爱默生是“他最喜欢的美国诗人”和“西方最伟大的诗人”[14]124,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爱默生的崇敬之情。弗罗斯特的诗歌貌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厚,吸引了全球诗歌爱好者和评论家。他的诗歌享誉国内外,这不仅是因为其诗歌承载传统兼顾现代,简单深邃,更是因为他的诗歌体现了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中正,对民仁爱、对物惜用,这与中国儒家思想的理念异曲同工,也是两者家喻户晓、流芳百世、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爱默生中庸
微言大义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360岁
爱默生的“尊严”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