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高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

2022-12-31 18:35◎周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数学课堂

◎周 骏

(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江苏 昆山 215300)

高效课堂是通过追求有效的教学条件,改变教学条件,让任课教师有效地、轻松地教,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强化学生的训练.在课堂方面,教师要能精心布置课堂环境,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正面引导学生参与,高度关注学生差异,准确评价教学效果.这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高效性提升的必要性

数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要使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开展素质教育.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也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及数学意识.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完善设计方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适当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课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采用多样的形式上课,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热爱.教师要利用多种创新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建立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要精确掌握并熟悉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首先,教师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寻找全面发展知识、思想、情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高效的素质教育层级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内得到充分的学习.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技能,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教学的内容.最后,借助团队协作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意识,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更好地了解合作的重要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高效性提升的策略方法

(一)落实因人而教的策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教师不仅要采用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程度、学习水平、知识接受能力等,合理安排课堂工作,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还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策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让小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从而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

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单双数”的教学,任课教师提出单数和双数两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推理验证.教师可以通过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单数为1和3个香蕉分别加上3个香蕉,就可以得出双数为4和6个香蕉的结论.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再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平均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将“分子”“分母”比作两个学生,给他们分饼干,一个分得多,一个分得少.这种互动模式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向学生们提问:“分子或者分母谁分得少,谁分得多可以吗?”学生们说:“不可以!”教师就说道:“都不愿意,又都不可以,如何处理呢?”“平均分!”学生们大声地说.幽默风趣的课堂让学生们既愉快又开心,有助于问题顺利解决,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理解得通透,巩固得深厚.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创设生活环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生往往会对熟悉的事情产生很大的兴趣,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实现数学教学.教师要尽量以现实为背景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的同时,明白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并能将其应用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将生活难题问题化,使学生深切感受小学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在舒适生活场景中,学生既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点,也能满足旺盛的探索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在建立问题情景时,教师可以直接选择课本上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也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或自行创设.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在初步接触分数时,很难了解分数的表达能力,很难掌握和使用分数这个抽象的表达.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圆圈卡片,再让他们将圆圈根据角尺划分为10等份,从而使学生能够按照分数的大小将圆圈视为整体的分母,将扇形的格子视为分子.通过用彩笔画格子来展现分数的等份额,经过多次练习,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大小,并且深刻理解分数的含义.在课后的实践练习中,将分值的运用充分地渗透进生活.以特定的生活背景为基底,使学生在体验数学知识价值的同时,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的探讨.如讲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应用时,可利用升国旗时的情境,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来想办法测出红旗升起的高度.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主张测量绳长,有的学生想凭借自己攀登的技能爬上去测一测.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注意到地上的影子,马上想到:“老师,我知道了,此时我的身高是已知的,如果测出我的影长和旗杆的影长,再利用比例知识就能求出旗杆的高.”这一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趣的,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很接近.

(三)开展动手操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比较弱,难以理解数学知识,但是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比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将书本知识学习转变为动手实践,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就从表面认识转变为内在认识.教师要使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充分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通过观察、测量、绘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来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启发思维、展开思考.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展示生活中出现的梯形图形,如人形梯子.在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点后,结合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知识,了解到平行四边形经过移动可以形成梯形.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类似的梯形事物,学生听到后就立马开始观察周围的一切,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学生在观察中不仅了解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还体会到了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及其意义并画出梯形的高,知道等腰梯形的概念及其与梯形的关系.由于低年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还有待开发,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先进行感性认识,再进一步延伸.教师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借助实物进行观察分析,在使学生提高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再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二年级所学的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概念,在当学生认识1毫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一张饭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借助实际事物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形成良好交流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自身优点

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推动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与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推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数学教师要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时,教师课前在不透明的纸盒里装上黑白两种颜色的小球,上课时再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学生就可以看到这两种颜色的小球.开始摸球时,只要求学生摸球,不告诉其袋中不同颜色球的数量,摸出球后记下颜色,然后放入袋中,继续摸球,并不断重复这个动作.学生摸了一段时间后,总会有一定的感觉.在学生摸到球后,让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摸球的感觉:摸球感觉是什么样子的?一共有几个球?黑球和白球各占几个?各组学生在谈感受时都会十分兴奋,不断发表见解,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十分活跃.学生在沟通中积极地探索这一问题,发现球的颜色与数量各自所占的比重.这种教学形式既活泼又适应小学生的学习.学生在交流中也会发现,合作教学的实施需要师生紧密配合,共同探究,共同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来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应抓住要害,有意识地询问学生,使其心中有疑问,然后对其不断引导,使其有所思考、有所发现.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由此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索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积极的情绪.在这种愉快兴奋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将抽象的思维转换成形象的思考.通过具体的形象、生动的教具或多媒体课件,学生实现体验思维的转换.由此,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为具体化,使学生在主动合作的同时,能有效地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达到手脑并用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做到知识精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数学知识的侧重点,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同时,学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条件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知识,能使数学知识更加具象,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好.比如,在教一年级上册“基数和序数”时,要用语言对小学生说清楚,就有一定的难度.授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10个形态各异的水果.然后,让学生们按照次序从右到左数,并提问:“同学们,10号是什么水果呢?”“是苹果.”“那从左到右到第10个是什么水果呢?”“是葡萄”.教师此时就问:“两个都是10,为什么不是同一个呢?”这种直观的教学,不但让学生的兴趣简单地被激发,“10个”和“第10个”所蕴含的不同的意义也会被学生理解.10个是水果的总数,而第10个是在10个的水果中进行的,让数和数列有了相区别的意义.事实表明,这种方法适应低年级学生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鼓励小组合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合作教学能够激活教学氛围,有效地解决集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关联的桥梁.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创新的观念和意识,要基于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进而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沟通、互动和交流,实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以促进学生的互帮互助和共同进步,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侧面积”这一节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圆柱的相关知识,然后拿出圆柱体教学模具,让学生浏览今天要讲的课本内容,结合题目提出疑问:“长方形面积我们会求,求圆柱体的侧面积的方法和它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说:“很好,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将圆柱的侧面全部包裹,那大概需要一张多大的纸?要怎么剪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动手剪开曲面.学生们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图与圆柱体原样,得出结论.随后学生发言说:“垂直剪高.”教师说:“为什么剪高展开就是纸的大小呢?”学生说:“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教师继续问:“那你怎么知道它是长方形呢?”学生回答道:“因为剪开后用直尺测量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以此类推.”教师说:“那怎么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呢?”学生们分组讨论,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团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也要解决好沟通和汇报的关系.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外,还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结语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生活和数学密切相关.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设置既有挑战又有趣味的问题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小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理论知识时要注重生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来设定特定的教学情境,而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只有将二者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不仅要靠教师的教学,还要靠学生的学习.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