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君
(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
通信技术与移动互联网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完善,加快了图书馆模式的变革,在阅读碎片化、内容精准化等需求驱动下,移动图书馆应运而生,其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管理运营模式,且更符合现代人群阅读需求,同时在可视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移动图书馆将成为未来主流模式之一,此外,移动图书馆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应以守正创新为原则,使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可良好发挥。
移动图书馆概念最初起源于“流动书车”,主要用于服务偏远地区,致力于解决偏远贫困区域的图书馆覆盖率问题,采用“流动书车”的方式传递文化知识,使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可良好发挥[1]。随着社会的进步,图书馆覆盖率大幅提升,“流动书车”需求降低,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逐渐将基于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而存在的图书馆称之为移动图书馆,用户可借助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手持移动终端登录图书馆账号而进行阅读,该方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用户可根据自身所需而享受数据库导航、馆藏检索等服务,有助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并可促进文化知识的传播。
移动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主要依托于三种服务模式而实现,即短信息服务、WAP网站服务、移动APP服务。第一,短信息服务。主要依靠言简意赅的短信息传递信息,将图书馆相关信息以短信息的方式传递,该服务模式具有传递速度快、用户覆盖率高、简单易操作等优势,可确保图书馆信息可被广泛传播,但却存在内容单一、难以交互的缺陷,且对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无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移动图书馆的短信息服务主要用于提醒服务、查询服务,多见于高校图书馆内,如图书到期提醒、讲座预约结果通知等。第二,WAP网站服务。相较于短信息服务模式,该模式的移动特性更为显著,用户需运用移动终端及无线网络接入图书馆,以此查询或借阅图书,有助于传播图书馆文化知识。WAP网站服务模式功能齐全,且兼容性较高,还可进行交互咨询,该服务模式应用价值较高。第三,移动APP服务。主要是指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打造APP软件,用户可通过下载并登录APP进入图书馆,具有较强移动性,用户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文化传播。移动图书馆的APP服务模式具有便捷化、个性化特征,还可为用户提供订阅等增值服务,而APP服务模式凭借其优点,现已成为移动图书馆彰显文化传播功能的主要方式。
移动图书馆在发展期间不可为提升自身影响力而摒弃文化传播功能,应认识到文化传播对于移动图书馆的基础性作用。对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强化学术传播
移动图书馆的应用提高了知识查询、资料检索的便捷性,有助于促进学术创新及传播,并缩小不同文化层面之间的差距,能够确保文化传播功能可良好落地。移动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移动”及“去实体化”,跳出传统服务模式的桎梏,使图书馆内知识资源可更为便捷地被应用,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应用为移动图书馆的学术知识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术资源传播速率,扩大了学术资源影响力[2]。在新时代背景下,移动图书馆属于新兴学术交流平台,其内部学术资源丰富,为避免图书馆内学术资源被埋没,传统图书馆应把握时代机遇而革新服务模式,采用WAP网站服务模式或移动APP服务创新图书馆运行机制,采用移动图书馆方式促进学术资源的传播利用。从本质应用角度来看,移动图书馆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图书馆的传播局限,使学术传播活动能够立体化开展,且可采用定向传播方式扩大移动图书馆学术影响力,以此推动学术创新,切实彰显出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2.成果定向推送
移动图书馆不受时间与场地的限制,用户可借助移动终端及无线网络查询图书馆资源,以移动式网络为纽带衔接图书馆与用户。结合传播学理论来看,移动图书馆转变了文化传播方式,采用精准化人际传播方式代替传统化大众传播,以此大幅提升了用户满意度及传播效率,为图书馆学术资源充分利用奠定了基础。学术研究成果是图书馆重要资源,而移动图书馆在运行期间,可结合用户历史检索信息预测判断其学术需求,此时移动图书馆可将学术研究成果资料采用定向推动的方式传递给用户,提高了高价值学术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并使移动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充分发挥。现代社会具有快节奏特征,人们阅读学习时间被压缩,而图书馆用户仅可借助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但受限于传统图书馆场地不可移动性及开放时间的固定性,导致用户难以利用碎片化时间享受图书馆服务,而移动图书馆可校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当用户产生阅读需求时,用户可随时登录移动终端或网页,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阅读,以此满足了用户碎片化阅读需求,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对一”服务,并可将学术研究成果精准定向推送给有需求的用户,极大提高了学术传播价值,促进了学术创新[3]。结合上述可见,移动图书馆模式的应用改变了学术资源的利用途径,精简了文化知识传播环节,并可根据受众特征及学术方向展开文化知识精准传播,使移动图书馆内的学术成果资源被良好利用,充分彰显了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1.满足差异化需求
移动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具有文化知识普及功能,在移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可依托于文化知识资源塑造精英分子,依托于虚拟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完善移动图书馆功能,并在智能媒介技术的应用下转变文化知识的传播形态,继而使文化知识内容更为快速便捷地传递给用户,大幅提升知识普及率,为精英分子的塑造奠定基础。结合文化知识的传播过程来看,传统化图书馆的文化知识服务较为单一,需用户前往图书馆场所主动检索知识信息,而用户可在移动终端及无线网络的支持下随时随地享受图书服务,以移动终端为手段连接图书馆与用户,以此搭建了“图书馆-移动终端-用户”运营服务模式[4]。移动图书馆凭借自身时间与空间优势,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满足用户不同阅读、查询需求,以此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用户满意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图书馆的技术体系将不断被完善,学术知识可更为精准地传输给用户,当用户满意度不断提高,其将转化为忠诚用户,并主动参与到移动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工作中,以此扩大移动图书馆的影响范围,为移动图书馆发挥自身文化传播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2.营造全民阅读环境
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主要为移动终端使用者,其主要借助移动终端阅览图书馆信息资源,而在此过程中,移动图书馆属于信息服务提供者,用户在信息服务提供过程中具有较强话语权。结合移动图书馆的媒介活动展开分析,其转变了传统图书馆服务机制,转被动为主动,使图书馆可依托于网络主动服务用户,以此进一步彰显“用户即市场”理念。在移动图书馆文化传播期间,通常会基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设置专项反馈机制,在新媒体社交优势帮助下,根据用户历史阅读、查询信息分析其兴趣偏好,以此为依据展开智能推荐,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以此营造全民阅读环境,增强用户阅读体验,并使用户能够良好接受与认可移动图书馆这一新兴模式。除此之外,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移动图书馆的优势逐渐显露,各大高校陆续开启了移动图书馆建设项目,并逐步投入使用,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移动图书馆更倾向于主动服务并制造话题,引导用户主动参与到移动图书馆文化传播活动中,通过自由表达提升移动图书馆活跃性。该模式进一步扩大了移动图书馆的影响范围,有助于移动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
移动图书馆属于文化产业,是传统图书馆文化建筑的功能延伸与补充,因此,通过建设并发展移动图书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并可转变移动图书馆的刻板印象。移动图书馆在建设期间可融入可视化技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依靠可视化技术完善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而结合文化传播体系来看,移动图书馆主要扮演着社交媒介的角色,使移动图书馆内的文化知识资源良好呈现给用户。此外,在现代化背景下,VR技术、AR技术日渐成熟,可进一步将各类可视化技术运用到移动图书馆中,采用虚拟化方式展示文化知识,并通过该方式精简移动图书馆服务流程。用户在使用移动图书馆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数据,此时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采集用户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用户阅读需求及习惯,挖掘用户言论形态,以此起到用户言论监管的作用,有助于监督社会舆论,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及学术知识的普及奠定基础。移动图书馆作为现代化学术交流阵地,其降低了时间与空间对于阅读活动的桎梏,在现代化前沿技术支持下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使图书馆内文化知识内容可精准高效地传递给用户,以此可整体性提升社会知识水平,继而推动现代社会发展。
移动图书馆发挥自身文化传播功能需以馆藏资源为支撑,若馆藏资源缺失,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将难以发挥,因此,必须重视移动图书馆的馆藏服务资源挖掘工作。部分移动图书馆服务资源内容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为应对这一现象,要求移动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搜集特色服务资源,如历史、教育、文化、地域等方面的资源,以此补充馆藏资源结构,满足用户差异化阅读需求,并采用该方式增强移动图书馆的自身文化传播功能[5]。除此之外,还可细分馆藏资源,按照知识单元的形式揭示馆藏资源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根据馆藏资源类型进行划分,良好区分文献、期刊、电子书、图书等,为进一步提高用户检索便捷性,则需严格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划分学科领域,精细化重组馆藏服务资源,为用户文化知识检索奠定基础。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核心为馆藏资源,用于满足用户阅读需求,信息层次较浅,并未实现个性化服务,以此难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并阻碍移动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针对这一现象,需注意分析用户情境需求,想用户所想,为用户提供精准化服务。相较于传统图书馆而言,移动图书馆更容易搭建个性化服务体系,此时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基于移动图书馆网页或APP终端查询用户账号信息,了解用户阅读时间段及借阅图书类型,以用户阅读习惯及知识需求进行资源推送,以此实现初步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基于移动图书馆开设“图书话题圈”“资源推荐广场”等版块,为用户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并依托于交流平台更为精准地了解用户需求,为个性化服务的提供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情境需求。
传统图书馆仅可被动化提供文化知识服务,而移动图书馆已初步实现了主动服务,如根据用户需求主动推送馆藏资源,但该类主动性服务效果有限,在现代化背景下,可引入智能代理技术,依靠智能代理程序定期采集用户信息,并按照指令执行特定服务,且智能代理程序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具有自主学习性及高度智能性,在该智能代理程序的帮助下,可改进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机制,并降低移动图书馆发展期间的人为干预程度,使智能代理程序在用户所定义的规则下完成预期工作,确保移动图书馆在无用户操作状态下仍可自主发挥作用,帮助用户搜集文化知识资源,继而使移动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高质量实现。现阶段智能代理程序由多个agent聚合而成,现已实现文化知识检索、分类等功能,将智能代理技术融入到移动图书馆中,则可大幅提升移动图书馆文化传播服务质量。
1.加大资金投入
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移动图书馆的资金大多是初期投入,持续化投入不足,难以支撑移动图书馆的长期发展,致使移动图书馆出现后期发展疲软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大对移动图书馆的资金投入,第一,当地政府部门及教育部门可设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补贴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工作;第二,传统图书馆根据自身资金结构拨付款项,用于推动移动图书馆的后续建设发展;第三,依托社会资本的力量开设捐款项目。混合使用上述三种方式,加大对移动图书馆的资金投入,确保移动图书馆能够实现持续化发展。
2.实现动态管理
按照移动图书馆实际发展情况制定长中短期规划,要求规划内容与地方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形势相适应,必要时可聘请专业人员与移动图书馆管理人员共同制定规划内容。完成长中短期规划后,需在后续管理工作中落实,并按照动态化管理原则,根据移动图书馆内外部形势适时调整规划内容,为移动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的良好发挥创造适宜环境。
3.完善管理团队
图书馆是现代社会重要文化产业,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同样影响甚大,为确保图书馆能够在现代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图书馆的移动化创新建设工作,为最大限度增强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应根据移动图书馆服务特性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关的管理团队,并于移动图书馆正式运行前组织相应的培训工作,以此提升管理团队综合素质,为文化传播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基础。此外,移动图书馆还可外聘专家提供一定建议,采用实例分析、专项问题答疑的方式提升移动图书馆管理团队专业能力,为移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综上所述,移动图书馆对学术创新、知识普及、社会进步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为避免移动图书馆在发展期间丧失其文化传播功能,应意识到文化传播是移动图书馆的核心内容,并从服务资源、情境需求、智能代理、长远规划等方面完善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服务体系,通过创新式管理突出移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