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以陕西高校翻译硕士(MTI)培养为例

2022-12-31 11:4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硕士应用型一带一路

王 箐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0 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日渐崛起,全球参与度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无论是圆满落幕的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还是2015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与亚投行构想,抑或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成为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都彰显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道路上,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翻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人才自身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的同时,对其他专业知识均要有一定涉猎。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变革。翻译硕士(MTI)的培养必须注重译者的素养和翻译职业能力的创新培养,这一目标正契合了“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翻译人才的需求[1]。

1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翻译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受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翻译硕士专业设置在区域分布上不够均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多,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高校对翻译人才的供给更是远远小于市场需求,能够胜任高层次翻译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缺口很大。

作为教育大省,陕西有98所高校,大学生120多万,位居全国前列。而获准试办翻译硕士(MTI)专业的高校仅仅只有18所。其中西安外国语大学作为陕西省首个获批试办翻译硕士(MTI)专业的高校,其高级翻译学院成立于2005年,在其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许多值得其他院校借鉴的经验。(1)课程体系。西外翻译学院建成了兼具基础与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以国家级翻译实践基地为平台,运行一系列实践课程,实施校企联合指导。(2)培养特色。学院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课证融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3)师资力量。西外翻译学院现有专职硕士生导师29人,其中博士(含在读博士)占34.5%,正教授72%,2人为博士生导师;形成了以知名专家引领,学术教师为主体的优秀师资队伍。(4)校际交流、联合培养项目。学院与英美几所大学建立双硕士项目,与北京大学开展计算机辅助翻译进修项目等;并参照国际标准建设机辅翻译实验室、口译训练实验室等,支持特色课程教学和学生自主训练。(5)学生实践。学院将校内翻译实践教育基地与企业翻译项目对接,长期承担政府机关、出版机构、新闻媒体等委托的大型翻译项目;基地现已形成全国高校最大的新闻编译生产中心,陕西本地最大的专利翻译生产基地。

与西安外国语大学相比,其他十几所高校获批翻译硕士(MTI)专业较晚,培养模式存在或多或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1)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缺乏创新性。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广,陕西经济朝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而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缺乏社会用人单位的参与,没有体现社会发展变化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2)应用型翻译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一些高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翻译只作为一门课存在,缺乏现实性和应用性;学校开设的语言类型课程过多,应用型课程过少。

(3)教材开发及再开发上缺乏创新。教材内容方面,大多基于编写者所在地实际情况,与陕西省经济发展有所脱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容易拘泥于教材的原有内容,缺少对本地真实案例的分析,没有对教材做再开发处理。

(4)教学方法及手段应用上缺乏创新。“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往往强调语言知识与方法,重视翻译理论与技巧,忽视口笔译技能训练及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失去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难以养成;部分学校未配有翻译实训平台。

(5)教师应用型知识上的短缺。大部分教师专业为语言学或文学,且没有其他工作经历,缺乏如经贸、金融、旅游、法律等行业应用性很强的知识;这类知识的短缺使教师在教学时只能流于语言的表面形式,难以进行深入讲解。

2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高校翻译硕士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1)培养目标的定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目标定位应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陕西高校应将满足“一带一路”外向型企业翻译人才需求作为教学目标,结合自身特色与定位,进一步明确、细化培养方向或领域,使之与具体职业挂钩,如网页翻译、银行翻译,以及陕西省大热的旅游翻译等。

(2)质量考核的评定。评定包括教与学的双重考核。可将教师的备课情况、学生完成翻译项目情况、学生翻译考试测验成绩等作为教学评估的内容,并赋予合理的权重,以此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改变以应试为主的考核模式,变为多样性的考核形式:如研究论文、翻译报告(原译文和注释、评析)、兼职译文(或录音)等;学位论文则应偏实践、轻研究,以专业综合考试代替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与长篇译文及翻译报告等并行,通过者方可获得学位。

(3)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构建“多模块课程体系”,包括双语基础知识模块(英汉语言知识、英汉文化对比、中西思维差异等),双语翻译能力模块(翻译技巧、翻译策略、翻译管理等),专业知识模块(科技知识、商务知识、其他跨专业知识等),译者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行为准则等)。另外,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地理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开设“本地化”课程(如旅游翻译品牌、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等富含陕西特色的课程)。

(4)教学手段的创新。①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各种文体的翻译实训。针对市场翻译工作的需求,增加大量的实用类文体翻译,包括科技文本、商务文本、旅游文本等各种文体的翻译。②小组学习机制的真正实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翻译实践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组内做到合理分工,有统有筹。③机辅翻译。对于特定领域尤其是使用术语较多、表达方式固定化的技术文本如产品说明书、法律文书等,机辅翻译效率可达到传统翻译方式的5~6倍。应落实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简称CAT)项目进课堂,学生至少掌握一种主流CAT软件(如SDL Trados)的使用技能,通过在线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目前的师资现状,高校可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师资队伍的建设:①根据现有任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经验,进行合理搭配,组建翻译教师团队;多方面开展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提高教师自身翻译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②开发翻译合作项目、导师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助学等途径,扩大师资队伍和教学实践机会。③聘请社会各领域的职业翻译人才为兼职教师,丰富学生的外事经验和翻译经验。

(6)产学研基地构建。翻译实习基地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将实践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反馈到教学中[6]。在构建产学研基地的同时,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邀请校外专家进校讲学;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全面实施实习质量测评,落实双导师制度,逐步提升翻译硕士的实习质量。除此之外,高校应积极与省外办、展会主办方、各大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短期翻译实践机会,使学生参与到各种展会、峰会等国际活动的前期宣传,中期展出乃至后期的跟进工作中。产学研基地作为大型实践平台,能够使翻译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更贴近社会需求。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陕西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考核评定、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和翻译基地构建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要运用创新的翻译教学理念和手段,来指导翻译硕士的教学与实践,努力培养更多合格优秀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硕士应用型一带一路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