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和
(琼台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思政教育是我国学生思想政治领域的启蒙和引导课程,也是帮助形成意识形态,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键。在学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程教学提出过具体的要求,他说新的时期,应该有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是当下思政课程教育改革的重点[1]。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步伐从未停歇,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维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思政课程的授课模式已经有了固态化的发展迹象。但新的时期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来提供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导向型的教学模式正契合这样的应用理念。不彻底改变当下教学格局,仅仅是提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在可控范围内对思政课程教学进行更进。为此应当首先从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出发,对学生导向型教学的可发展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尊重和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最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导向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让原本固定且没有能动性的教学课程规划变为可能动的规划。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调整。这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中,学生除了要对理论核心进行掌握,还需要完成实践课程,这本身是复杂且容易失去平衡的。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先关注到的永远都是理论核心知识,而课程的考核模式对理论核心的教学考察也占据了多数。这些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只遵循了大环境的发展需求,但是对学生本体的应用需求和认知需求并不关注。在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需求是最重要的教学出发点。
学生导向性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很大。这种“不同”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所体现,教师的辅助教育职责能加的明确。(2)与课程本身的结合更为紧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多个要点,但其中对学生提出的“表达能力”“道德素质与情操”“主观分析能力”等多个素养的要求都非常的“抽象化”[2]。这种素质的培养单纯依靠体系化教学是无法达成的。而学生导向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发展,以正常的顺序和思维逻辑来处理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具备更强的课程应用能力。(3)尊重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创造力和独特个性。新教育环境下,要求思政教育系统要朝多个方向发展,既要满足学生主观创造能力,也要能够保障系统性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此学生需要通过更多样化的教学来达成这一目的。而传统的教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通常使用比较固定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导向型教学平衡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将目标的达成寄托于学生的主观意识发展之上,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意识得到了尊重,其自身的发展没有太多的束缚,在教师的积极带领下,必然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学生导向型教学除了关注学生身为教学主体的身份之外,还在教学教育方式和思路上有很大的创新。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践类教学方向上存在问题就是因为灵活的实践方案与死板教条的授课方式之间存在冲突。而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很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在新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对实践教学课程的认识,需要关注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基本走向,教师的能动性在于发现学生的发展思路有问题时要及时介入并予以纠正。因此在这样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教育模式应用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不再成为被忽视和被轻视的教学环节,学生会掌握教学主要的发展动向,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延伸。其次是在核心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这样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育拥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并且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被保留[3]。
不论是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利用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度仍然不够。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身并不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学习地位,因此也就无法强调重视度的高低。而部分已经使用了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的集体也并没有根据教学模式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建设。首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学生无法在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输出更多有关自我认知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有着强烈意识形态发展能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建设能力是巨大的。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反复的强调思政课程的严谨性和专一性,而为了最终的考核成绩,教师对教学模式以及内容的把控也就更为严格。在刚开始接触新的导向型教育模式时,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接触。因为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强调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的具体要求,因此学生在接触思政课程内容时,其教育行为和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教学模式扭转过程中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4]。承袭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理论逻辑,知识体系和认知系统之间需要保持一致性。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本身是以此为出发点,强调学生认知系统的发展情况,并将知识系统与之对应。但是这与现阶段模式应用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矛盾,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依然存在,教师将知识体系建设奉为唯一建设标准的行为仍然在延续,因此其适应阶段较长,并且转化需要一定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需要重视课程本身的历史性、特殊性以及现实应用价值。但是长期教学过程中,原理理论的知识体系建设已经形成,而这种体系的概括性很强,较为扁平化,教师多是按照体系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但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并不密切,使用价值和转换能力微乎其微。更加严重的矛盾在于,教育模式不转型,教师和学生对既往体系的深切信任感就不会消散,在这样延续性强且继承性强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体现出来。即便能够体现,教学环境也并不会给予学生太多的展示机会,因而大部分集体会在发展过程中丧失掉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集中体现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反馈,这种反馈带有非常明显的主观态度,因而学生个体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认知体系的建设水平,最终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就是不同学生的认知重点不同、学习程度不同、对实践成果的认识不同。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最避讳的情况,但是学生导向型教学却要集中进行展示。不论是从体系的建设还是从教师的授课行为建设上来说,都需要一定的缓解和适应时间。而教学内容的扩充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教学系统与学生之间的平衡,只有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又满足课程目标建设需要的内容才可以被看作是积极和向上的。
在新的教学模式适应阶段,教师的能动性和学生能动性之间的冲突尤为显著,这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育模式改革过程中的突出情况。实际上在传统教学模式应用阶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样存在,只不过教学系统给予了教师更大的掌控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就是:教师始终处于主体教学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吸收知识。这一点在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介入之后仍然存在。首先是教师对于教材的“陈述性”讲解模式并未改变,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能刻意的降低教师在体系教学中的突出性,减少对学生教学过程的干预。但是因为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所以这样的“隐形”教学并不符合学生导向型教学的需求,反而是降低了知识体系的教学效率,影响到了学生的最终学科成绩。其次教师没有区分学生教学感受和个体感受的能力,对于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并无明确的认识。这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能在没有限制的环境中发展和应用,教师的指导与辅助作用微乎其微,无法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发展情况。
学生导向型教学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入所有教学环节中去。为了进一步的缓解并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在此将其划分为三个重点。第一是要强调学生的整体主动性,不论是在课程教学还是在考核过程中,都要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和空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与实践的结合非常紧密,而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都需要以现实世界作为土壤才能够生根发芽,学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重点,并将其转化为有益的思想品质与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建设实践课程的内容。一方面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是浅薄的,另一方面,学生意识中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必须要掌握住这种能动的好奇心理,让学生逐渐在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认识社会,认知自己,不断的感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知识的相关内容。第二是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性,若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授课,很容易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在保留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前提下,塑造一定的教学空间,引导学生主观意识的发展方向。教师在学生导向型教学中的辅助作用非常明显,而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和带领学生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领路人,现在教师是随行者,能够让学生自由的提出问题就代表着尊重学生的自我理解,但教师的带领优势在于对一些敏感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比学生的认识更深,剖析内容更为贴切。学生不仅需要从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中学到知识,也可以从教师个体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知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的重点,也是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重要的思想政治课程,但是思政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一味地扩充学生知识和思想领域的宽度,更重要的是行为和实践领域是否也具备发展积极性。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于理论的实现,只有先让主体需要,后让主体在价值观层面认同,才有可能通过有效的传递,转变为物质力量。因此在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所有课程的理论知识都要先得到学生的认同,至少要在价值观层面与学生产生共鸣,之后再进行其他的教学工作。而让学生明确感知课程内容的方法,就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不论是社会调研还是自我感悟,都要带领学生真正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也可以是对自我实践行为的总结。总之,只有进行实践课程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真正调动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思政类课程,它对学生思想政治领域的影响是积极的,而当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教学内容,明确观点,形成健康的三观。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集中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当前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才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从问题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了两大点解决方案,希望能够真正发挥出该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思政领域的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