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31 10:53郜煜凡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34期
关键词:数字传统艺术

郜煜凡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近年来,文化自信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的一项重要话题。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明确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因此,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在社会众多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非遗文化传承中,不仅有利于推进传统媒体形式的有效创新,还可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因此,现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特征入手,阐述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非遗文化在当今时代传承的前提,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保护传承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我国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法规政策,以期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因其文化性、民俗性、非物质性等特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缺乏紧密联系,加之非遗所属地区散乱、传承人老龄化等问题,其在市场环境中举步维艰,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非遗文化传承面临较大难度,传统代际传承、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存在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不利于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逐渐在众多行业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引入数字媒体艺术,革新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及传承方式。通过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采集、呈现、存储,可为我国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已不足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元需求。与此同时,艺术形式紧随时代潮流,与新兴技术进行融合,衍生出各种新型表现形式,以突破传统艺术形式的局限性,数字媒体艺术由此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媒体艺术相较于传统艺术有着显著差异,并且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表现方式和传播类型上。此外,数字媒体艺术还表现出突出的时代特性,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技术性。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化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融合了这些技术的应用优势,表现出突出的技术性特征。一方面,基于数字化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想要表达的信息资源转化成数字信号,实现对信息的高效传播。另一方面,基于信息通信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可依托网络技术打造数字化平台,推动传统文化艺术向数字文化艺术有序转化,便于人们随时随地获取自身需要的多元化信息。二是艺术性。数字媒体艺术除了包含传统艺术中的各类艺术要素,还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衍生出了新的艺术特征,进一步表现出技术化艺术的特征。同时,相较于传统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更为随性,可进行再复制,并以信息形式在网络上自由传输。因此,数字媒体艺术除了具有传统艺术的静态性特征外,还表现出一定交互性、动态模拟性。三是互动性。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一门艺术,还可将其界定为一项新型技术。其可依托媒体终端以多种方式呈现,让人们可以围绕数字媒体艺术产品展开交流互动,并在互动期间表现出突出的便捷性、高效性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新时期,文化自信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的一项重要话题。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明确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世界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大平台。在此过程中,依托数字媒体艺术推进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充分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有效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并让人们自觉加入传承、弘扬优秀非遗文化的行列中来。

有助于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

在非遗文化传承中,除去传统的传承方式之外,数字化传承是近年来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一种传承方式。传统传承方式受诸多因素制约,局限于以相关实物为载体展开传播,该种传承方式尽管可以收获一定效果,但传播范围有限,并且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则让以上问题迎刃而解。比如通过网络途径向人们宣传非遗文化的相关信息及非遗文化传承理念,不仅可以丰富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加强非遗文化传播效果,还可以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数字媒体艺术凭借其突出的应用优势,表明了将数字媒体艺术与非遗文化进行有效结合是推进非遗文化传承的一大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能力、传播效果,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推广[2]。

有助于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文化受自身条件限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比如,地方非遗文化知名度较低,导致人们对非遗文化缺乏有效认识;现有的非遗传承人主要为老年人,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传承缺乏足够兴趣;还有一些地区的非遗传承依赖于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但资金有限,不足以满足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引入数字媒体艺术可有效削弱地区经济发展劣势对非遗文化带来的影响,有效发挥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切实通过非遗文化的文化优势增加地方经济收益,进一步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资金保障,推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文化在当今时代传承的前提

让非遗文化与当代生活重建联系

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而言,单凭某一部分传承群体及打造隔离生态保护区,所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结合学者高小康曾经提出的观点,脱离了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及文化,该种隔离式保护的效果无异于“临终关怀”,只能让该部分文化勉强维持一段时间[3]。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可赋予其更鲜活的生命力,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对于非遗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可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方式及影响力,使非遗文化与当代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让非遗文化“自我发声”,焕发出新的光彩。

让非遗文化功能再现

非遗文化功能再现主要表现在功能整合、功能拓展等方面,其中,功能整合主要是指通过对非遗文化形式、内容等的整合,让其能够更好地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如,书法、戏曲等非遗文化表现形式备受中老年群体的青睐,如何紧随时代前进步伐有效提升年轻一代对这些非遗文化的兴趣,在非遗文化题材、内容等方面开拓创新,设计出能够满足年轻群体审美需求的新产品、新形势显得尤为必要。而功能拓展则主要是指基于非遗文化固有功能,拓展出一系列新型功能。比如,聚元号是明清时期皇家制作弓箭的“兵工厂”,其原本是过去战争年代士兵使用的冷兵器,在当今和平年代,聚元号弓箭的固有功能显然不再适用,为此其被拓展出了新的功能,应用于体育竞技领域,并得到了不断推广。因此,为推进非遗文化功能再现,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有效应用,使非遗的固有功能得到整合、拓展,实现有序传承。在此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可为其提供有力支撑。

文化认同营造非遗文化传承的良好环境

新时期,我国政府不断提高对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并针对非遗文化传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项重要内容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非遗文化传承之所以备受关注,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人民群众对非遗文化有着文化认同。因此,非遗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应注重赢得公众的认同,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共鸣,切实让非遗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转化为人们自觉、自发式地保护传承。

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路径

依托数字媒体艺术革新非遗文化呈现方式

长期以来,非遗文化传承主要通过专业传承人开展,依托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方式的有效创新。比如,可借助数字媒体艺术,将文化性、非物质性的非遗文化以图文、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呈现,这不仅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还可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为达成这一效果,需要应用好数字化数据采集技术和数字化数据处理技术。另外,在数字媒体艺术支持下,还可将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引入非遗文化传承中,对非遗文化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并通过全新的方式进行呈现。比如,在我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传承中,可借助音视频等形式实现对这一非遗文化的生动呈现,提高人们对其的认知水平。在具体传承过程中,相关人员可通过对蚕桑丝织方法技艺、文化特色等信息的全面采集,将该部分信息转化成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并通过各种网络方式进行传播,提升人们对我国蚕桑丝织技艺的认识[4]。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方式趋于多样化。比如,利用平面化的处理技术,可将纸质的非遗文化转化成平面数字图像,使其能够更便捷地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传播。又如,利用动态视频处理技术,可结合非遗文化的相关特征对相关信息进行编辑处理,进而获得相应的音视频产品,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升非遗文化的观赏性,还可借助网络平台向人们传递对应的非遗文化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进而帮助人们形成对非遗文化的有效认识。

依托数字媒体艺术增强公众的非遗文化保护意识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其不仅可以通过图文、音视频形式进行呈现,还可以通过动画文化产品、游戏界面进行呈现。数字媒体艺术凭借其艺术性、互动性特征与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有效融合,除了可以丰富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弘扬非遗文化,让人们在无形中领略到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并逐步形成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为此,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应注重应用数字媒体艺术,以增强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比如,凤画作为凤阳民间艺术特产,其传统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毛笔、颜料在宣纸上进行创作,而将其创作技巧及风格与数字媒体艺术进行有效融合,一方面可以丰富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呈现出更生动的视觉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动画、游戏等方式对凤阳凤画进行传播,增加凤阳凤画的受众,加深年轻群体对凤阳凤画的印象,进一步增强年轻群体对凤阳凤画的保护传承意识。

依托数字媒体艺术展开创造性设计

为切实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可依托数字媒体艺术,推进对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设计,让非遗文化可以更好地迎合当今时代社会大众的多元需求。比如,可通过设计非遗文化创意衍生品,基于数字化平台,通过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终端,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全方位展现,让非遗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不再局限于海报、抱枕等单一产品[5]。例如,在传统木版年画传承中,可利用国内消费者在重要传统节日买年画、发红包等风俗习惯,将“福禄寿喜财”等作为木版年画设计的重要理念,进行年货包装、窗花、装饰品等设计工作,以此推进木版年画的有效传承。又如,还可基于对网络流行文化的把握,将木版年画创造性设计成各种动图、表情包,使其呈现出动态化、多维化特征,通过年轻人进行广泛传播分享,推动其传承发展。

总而言之,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不容忽视。实践表明,利用数字媒体艺术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已是大势所趋。在数字媒体艺术支持下,可以让非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重新建立联系,使其功能得到再现,进而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水平,并自觉加入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行列中。为推进非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发展,还需要加强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应用,依托数字媒体艺术革新非遗文化呈现方式,增强公众的非遗文化保护意识,展开创造性设计,切实提升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成效。

猜你喜欢
数字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纸的艺术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