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祥振
批注式阅读是指在阅读的同时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等随手勾画在书上或者写在书中的一些空白处,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了“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进行了批注式阅读单元的单独设置,可见批注式阅读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学生只读不想或者为了读而读等现象,学生的阅读浮于表面,很难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与感受。采取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浮于表面等阅读现象的产生,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批注式阅读的一些看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等。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美,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如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主要从风、水、动物三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声音,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如涓涓细流沁入人的心间。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教学时,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初步了解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品味鉴赏的角度对文本语言进行批注,感受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作者在描写风时,用了四个“不一样”,有学生在四个“不一样”词语下面画上横线,并在旁边的空白处批注:“这四个‘不一样’把风不同季节、不同树叶那与众不同的声音之美形象地描写了出来。”有学生在“喃喃细语”词语下面画上横线,并在旁边批注:“‘喃喃细语’这个词语用得很准确,我好像听到了微风喃喃细语的声音。”课文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大自然的水,有学生在“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这些句子中“淙淙、潺潺、哗哗”词语下边画上横线,并在旁边批注:“这几个象声词用得非常好,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好像听到了水的声音,好美啊!”课文中像这样的词句还有许多,教师鼓励学生从审美鉴赏的视角进行批注,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感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鉴赏式批注,可以让学生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秘妙,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鉴赏中感受到文本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会有难以理解或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边读边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批注,可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为接下来的认真听讲以及解决问题提供条件。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默读课文,在自己不理解或感到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进行学习交流。有学生在河神娶媳妇时关于西门豹说的话旁边写下了自己的困惑之处:“西门豹为什么说这个姑娘不漂亮,让巫婆去催一催,然后又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又让官绅头子去催一催?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有学生在课文旁边批注:“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下令把巫婆官绅杀掉,还要亲自去看一看?”还有学生在旁边批注:“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有了学生的质疑批注作为基础,在学习交流时,学生对文本内容就有了自己的思考,这就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阅读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潜心会文真正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时,表明了学生已经沉入文本,真正去思考,去发现,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时随时批注下自己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促进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阅读文章的感受体验也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评价式批注,可以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了评价式学习任务:“有人认为武松非常鲁莽,有人认为武松太好面子了,还有人认为武松武艺高超,令人敬佩。你对武松的评价是什么?把你的感受体会写在旁边。”在教师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武松进行了认真的评价,并把自己的评价理由批注在旁边,为真正感悟武松人物形象特点奠定了基础。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桥》一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对老汉的评价批注在旁边。评价式批注可以让学生养成全方面看待人物或者事物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者生活经历等对文本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或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想式批注是读后感的一种形式,与读后感相比,具有简短、及时、随意等现象。在学生阅读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想写在旁边,可以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为学生的课堂交流、精细阅读等提供条件,让学生的阅读真正发生。
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教师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有学生在“我”被臭虫叮咬,父亲想加钱给“我”换好一点的房间这个地方批注:“我从‘父亲动心了’一词中感受到了父亲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让儿子受一点委屈的心情。”有学生在父亲给“我”买豆腐脑这段话旁边批注:“一碗豆腐脑饱含着父亲对儿子事无巨细的关心与呵护,只要父亲能办到的,不管是哪个方面,他都想让儿子享用到,一碗热乎乎的豆腐脑在难于温饱的人面前,有多少人会经得住诱惑呢?可为了儿子,父亲却一口不尝,就是这样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把父爱如山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让学生感受深刻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旁边,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技巧,为学生今后的表达运用奠定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想式批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写作素材和表达技巧,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在读写融合中提升阅读能力。
延伸式批注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更具开放性、创造性。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还要善于依据文本内容特点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一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又从理论上、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得出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等方面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许多想要知道的科学知识,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要了解的跟宇宙有关的问题批注在旁边。例如:“对于宇宙,我们已经了解多少呢?”“宇宙这么大,它里面有什么呢?”“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又是怎样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让学生借助这些批注,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答案,可以让学生的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丰富学生认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文本为载体,鼓励学生延伸批注,可以把课内阅读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发现探索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倡导学生批注式阅读,遵循了编者意图以及课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理解课文、进行审美鉴赏、积极探究、交流提升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