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12-31 10:11蔡晓云福建厦门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

◇蔡晓云(福建:厦门实验小学)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接触到的信息现象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分析,从而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初步阶段,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提高科学学科的学习质量,还能为长远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涵解读

批判性思维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必备能力。而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接触到的信息现象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判断,并以此展开对应的行为活动。这里包括批判能力和批判精神两部分要素,而且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批判能力是在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批判精神依托于具体的批判技能而稳定存在。同时,这两部分都是可以经过实践训练而不断提升的。科学探究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根本途径。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认知论证的实现过程正是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过程。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科学知识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抽象、概括、分析、比较、判断都是必要的学习路径。特别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简单的接受模式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内化吸收,也就无法进行综合运用指导生活实践。可见,科学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还需有批判质疑的能力,才能获得个性化的认知体验,进而不断地深入学习。

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成长。批判性思维是态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呈现。这种综合的思维品质,既是学习的工具,也是学习的目标。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作为权威性的课堂主导者,一切观点和理论都会被学生无条件地接受和认可。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实际生活的教育理念。可见,批判性思维是落实新课标的必然选择。

二、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营造宽松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质疑批判

小学生通常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如果教师秉持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态度,创设严肃的、威严的课堂环境,就更容易导致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中充满拘谨和不自在的感觉。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缺乏独立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如此,学生也就难以充分解放个性,勇敢表达各种观点和态度;也难以实现思维的发散和创新,无法产生个性化的认知体验。反之,和谐的、民主的课堂环境,可让学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也就突显出来,他们进而会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因此,要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

以“四季的天气”的科学探究为例。在季节的主要特征的思考交流环节,教师要主动减少认知经验的输出,而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思考、深入思考,进而获得多元化的认知角度。其中,有的学生从穿衣的变化中得出气温变化的特点,还有的学生从河流水位的变化中得出降水变化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判,而是鼓励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不要人云亦云地重复。因此,无论学生回答的具体内容怎样,其主动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都能得到锻炼提升。

(二)借助自主探究策略,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批判性思维需要学生大胆质疑。同时,学生的质疑不能是毫无根据地胡乱质疑,而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在一定的科学范围内的有效质疑。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缺乏独立的深刻的认知体验,也就缺乏交流探讨的意愿和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自主探究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全面参与,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进而为理性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实践探究论证也是基本的科学探究步骤,组织学生展开对科学知识的自主探究,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意识的重要步骤。

比如,在“电磁铁”的科学探究中,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推测电磁铁的强弱和线圈匝数密切相关,而且是呈正相关的关系。于是,教师就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深入的实验步骤,通过实验观察,得出数据结论,通过数据结论分析,明确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具体因素。在结论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展开广泛的交流探讨,营造良好的自由学术氛围。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精准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多次实验的方式,得出尽可能多的参考数据,为科学结论提供尽可能多的证据支持。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可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

(三)指导逻辑推理方法,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态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呈现。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经验相对有限,很多想法和观点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他们本身对此一无所知。另外,很多学生的直观性疑问是由生活中的定性思维导致的。这就会使得很多学生只能提出问题,而无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内在逻辑,学生的质疑批判才有价值和意义。可见,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同时也需要科学逻辑思维的指导。因此,指导学生逻辑推理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批判能力。

比如,在“导体和绝缘体”的科学探究中,在“盐水是不是导体”的假设过程中,很多学生直接根据感性经验而得出或认可或否定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第一,导体的特点是容易导电。第二,盐水是否容易导电。第三,盐水导电的现象是否经过实验论证。如此层层递进的认知顺序,才是科学的思维体现。同时,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特征。渐渐地,学生才会形成深入的理性思维,进而使得批判活动有的放矢。

(四)进行综合评价引导,深化学生批判性思维

小学生对外界的评价异常敏感,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参与心态和潜能挖掘。同时,批判性思维是去伪存真、创新发展的能力体现。小学生在进行质疑批判的过程中,会存在知识缺陷或者方法缺陷等各种问题,因此,给予学生方法技巧上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质疑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引导,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比如,同样在“导体和绝缘体”的科学探究中,针对“导体、绝缘体”的判断,教师要从实证意识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用事实说话的根本原则,而事实也是建立在对实验观察的客观描述基础之上的。这样,学生才会摆脱生活经验的感性思维,而形成事实观察基础之上的分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培养学生反思习惯,提升批判性思维质量

学生的思维认知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必然有犯错误的经历。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自我能力不够完善,也缺乏足够的自我反思能力,因此,很容易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进而难以获得创新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巨大阻碍就是学生的惯性思维和感性经验。要引导学生展开自我反省,明确思维过程中的盲点,用批判性思维反思,并且加以纠正。这样,学生才会改变盲从的习惯,更加科学、客观、准确地思考事件。

比如,在“做酸奶”的科学探究中,在表达和交流环节,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反思性的评价。要结合活动参与的具体过程,展开细节性的分析、反思和评价,明确哪些思维是盲目的、感性的,并分析形成原因,进而有意识地改正。这样的自我反思才能充分发挥以反思促发展、深化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六)组织扩展延伸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

只有不对生活熟视无睹,学生才能发现其中的科学秘密。小学科学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征进行科学探究任务而编排的。实际上,这些内容根本难以满足学生的科学探究需求,也难以给为终身成长服务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同样,这些教材内容也难以满足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深化和巩固。拓展探究视野,密切和生活的联系程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都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这是全面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只存在于科学课堂和教师规范之下,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本难以形成个性化的深刻体验。因此,组织扩展延伸探究,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批判性习惯,实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全面进步。

比如,在“国旗怎样升上去”的科学探究中,学生明确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出延伸性的探究任务,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在往楼顶运送东西的时候,借助怎样的滑轮组合,可以省力一半而不改变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就会展开深入思考,并通过再次假设和论证,得到准确的答案。这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生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剖析生活的良好习惯,并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而不是定性思维的直接接受。比如,荡秋千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有的学生就能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思考,进而发现“摆锤”和“摆”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观察是前提,提问是方法,思考是过程。这样,在日积月累的参与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其科学思维的过程,而科学思维中的批判性思维更是创新发展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深入解读科学学科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和具体要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引导措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培养。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点击科学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科学大爆炸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