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我与城市共成长”课程设计

2022-12-31 09:51周金霞江苏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20期
关键词:选题调研建议

◇周金霞(江苏: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一、课程说明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指出,要使广大儿童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此背景下,本课程以“我与城市共成长”为活动主题,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广大学生的科学梦、理想梦、创造梦、报国梦,引导他们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以实际行动争当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小先锋。课程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敏锐度、引导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唤醒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为宗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源于生活,且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为服务生活、改善生活而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研究方向。学生对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生活各个方面的观察,并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实地调研,最终提出有一定创新性的改进建议,为家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智慧。本课程每一个主题活动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敏”选题、“毅”调研、“同”分析、“善”建议。在这四个阶段中,融入科学、综合实践、语言、信息等学科知识,使学生锻炼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向高阶思维迈进。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锻炼,意在建构一种针对某一问题纵向深入思考、尝试解决的能力锻炼,同时横向联系各个学科,具有整合性特征的校本课程样本。

本课程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特点来实施,选题来自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调研。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任务,收获成功的体验。

三、课程目标

通过考察、探究、社会实践、头脑风暴等,感知城市生活各个方面,唤醒学生城市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建设城市、改善城市的公民使命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与习惯,引导学生针对现象深入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等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技能的能力,如,语言交流、问卷设计、数据分析等;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礼貌待人等道德品质。

“健康土壤对于全面提供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至关重要。当前,农业资源长期透支,面源污染日益加重,化学农药及化肥过度使用,致使全球约33%的土壤退化情况严重。”Ney介绍,生物技术是引领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奥特奇在遵循自然之道的基础之上,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推动土壤健康,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四、课程内容与实施

(一)课程内容

多角度感知城市生活,以学生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为问题研究的基准点,提出改善城市建设的建议方案。

(二)实施阶段

分“敏”选题、“毅”调研、“同”分析、“善”建议四个阶段。

1.“敏”选题

“敏”选题,要求选题既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又紧贴生活,适宜探究,是本课程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选题可涉及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某一个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生活、城市管理、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所以,我们通常会在课程活动第一课时,与学生聊一聊最近“你关注到了什么热点问题”“你周边环境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什么发现要和同伴分享一下”“近期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话题中,我们适时在学生的各种问题或发现中选择有价值且学生能够去调查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在有学生提出车辆牌照有不同颜色,可以根据颜色来判断这辆汽车属于什么类型的车辆时,我们结合时事热点,与学生聊起了新能源汽车。在整合了很多相关信息后,引导学生考虑如何去更深入地了解新能源汽车,于是《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调查与建议》的调查报告由此诞生。因为某次新闻中的火灾,学生提出了小区电动车充电桩设置的话题,甚至有一次仅仅是因为活动时,一个学生连续打了几个喷嚏,学生就聊起了鼻子过敏,从而谈论到近期杨絮纷飞的异常状态,《关于杨树飘絮的调查与研究》的新调查选题又有了。

在学生看似七嘴八舌的聊天中,教师其实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并逐渐引领学生对周边生活形成敏锐的观察力。

2.“毅”调研

“毅”调研,要求学生在调研遇到重重困难时,永不言弃,精益求精。当学生确定了某一科学建议的主题后,我们通常会让学生说一说“你想研究关于这个主题的哪些方面”“可以通过怎样的渠道去了解这样的相关信息”“你需要寻求哪些帮助”“你打算怎样去研究”等等问题,继续集思广益,让学生主动提供各种深入研究的方案,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去设计调查问卷,去寻求帮助、创造条件完成调研……例如,为了调查新能源汽车,学生主动提出去采访开过汽油、柴油、新能源车辆的司机,他们说只有都开过的司机的话语才有可比性,才有说服力。所以,我们提前让学生讨论设计好与公交公司领导沟通及采访的对话,再带着学生去公交公司找车队领导,由学生完成沟通、采访的全过程。再如,学生调研智能灌溉的话题时,他们提出想看看周边有没有关于智能灌溉的项目,需要寻求帮助。有学生提出,曾看到过相关新闻,于是师生家长一起寻找,最终通过努力与周边某社区的智慧灌溉项目负责人联系上了。为了解决拉杆书包的轮子会卡在校门口的雨水槽缝隙里的问题,学生拉着拉杆书包,带着尺子在校门口进行了各种测量与尝试。为了解杨树的生长习性与种植范围,学生不仅上网搜索各类资料、走访街道绿化办公室,还四处寻找杨树及杨絮的踪迹,把杨絮带回科学实验室进行观察。

3.“同”分析

“同”分析,要求学生分析现象时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以此寻求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大众能接收的解决方案。科学建议中存在的各种现象与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为什么存在,也是我们科学建议课程活动时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整理完问题现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通常让学生这样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担心些什么?例如,我们在调研分析老百姓对社区电瓶车充电桩熟视无睹、依旧乱拉乱接的现象时,学生就表示,如果自己有辆电瓶车,希望停得离家越近越好,希望有个遮蔽风雨的地方,希望像家里的用电价格一样,等等。那些电瓶车的主人是否也是这么想的呢?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些调查问卷,让更多家有电瓶车的家长及社区居民参与,找到了现象存在的问题症结。为了摸清车辆购买人群中对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利用微信小程序“问卷星”设计调查问卷。

每一次的现象分析,都少不了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在问卷中,既有对调查对象的直接提问,也有现象成因的假设;既有大众对现象的认知度选择,也有解决方案的假设选项。在这一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置于与他人相同的生活环境及境遇下,才能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所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感同身受。

4.“善”建议

“善”建议,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建议完善过程中,学会知识迁移,学会倾听与交流,学会一次次反复修改。科学建议要能针对问题根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当学生在对问题现象做了深入分析后,就要重点引导他们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新能源汽车无法像普通汽车那样在加油站加满油就能开的问题,学生开始了他们的头脑风暴,提出了各种建议:像加油站统一油品一样,统一全国充电桩,这样新能源汽车也可以有集中充电的地方;能不能全国统一电瓶,加油站里备有充满了电的电瓶,司机只要更换一下电瓶就行……

加油站里的加油桩与充电桩、统一的油品与满格的电瓶……学生的建议往往源自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并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不断完善。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将知识进行了迁移,并学会了在团队中有条理地表达与倾听他人的建议。为了让自己的建议获得大家的认可,学生会制作PPT 辅助演讲。例如,韩瑜同学在无锡市科学建议现场答辩时,凭借精美且有效的PPT 和大方稳健的台风赢得大家一致认可,获得了“无锡市青少年科学院十佳小院士”的称号。

“我与城市共成长”科学建议课程的每一个建议都来自学生对生活的观察,通过大家的团结协作提出了各种有价值的建议。“我与城市共成长”科学建议课程试行以来,提交了多份高质量的科学建议,如《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调查与建议》《关于杨树飘絮的调查与研究》《关于社区电瓶车充电桩推广的调查与建议》等,我校已连续三年有学生被聘为“无锡市青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拥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坚毅的执行力,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知识技能的迁移思考,学会有效表达……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内容

“我与城市共成长”科学建议课程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在选题、调研、分析、建议等过程中的参与度;

2.学生是否具有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对不同意见的接受力是否有提升;

4.提出的科学建议能否被市、区以及学校所认可并采纳。

(二)评价方式

1.学生互评

在选题、调研、分析、建议等过程中的参与度;是否具有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与对不同意见的接受力是否有提升。

2.教师评价

在选题、调研、分析、建议等过程中的参与度;是否具有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与对不同意见的接受力是否有提升。

3.结果评价

提出的科学建议能否被市、区以及建议内容所涉及的场所或部门认可并采纳。

猜你喜欢
选题调研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