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鹏(甘肃:民乐县顺化寄宿制小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发展的希望,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能够指引人的思想和行为。《义务教育数学标准(2022 年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将核心素养概括为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教师要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设计指导学生以多元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学习。既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全方位理解数学知识,逐步带领学生走进学科深处,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构建现代化数学课堂和教学体系,教师要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方案,为数学教学增添生机和活力,指导学生应用科学有效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以舒适愉悦的心态参与学习活动,保证学习效果。
无论在小学数学课前、课中、课后等任一教学环节,教师都要牢记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多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水平,为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数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尊重和包容学生,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学习方法,引导其养成正确的学习心态。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之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这是教师需重点关注的方向。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观察和了解学生,在上课前做好充足准备,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收获,要保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一节成功的数学教学课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和学生积极配合,两者缺一不可。教师要认真思索如何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共同营造充满轻松气息的数学课堂,改变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刻板的印象,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学习活动,并保持学习热情和自信。为保证数学教学效果,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找到能够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的模式,从学生兴趣点出发设计教学方案,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没有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教师要改变这一模式,在讲解理论知识后给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数学应用意识与实践水平。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尝试用数学逻辑及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得良好学习体验,进而保证学习效果,在实践活动中启发智慧和思维。
环境和氛围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会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先要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促使其自主投入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学生要对事物充满疑问才能产生思考与探究的欲望,教师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和学生学情等因素创设问题情境,以具体情境吸引学生关注,以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克与千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设计数学问题,将学生带入数学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在生活中我们都跟妈妈去过超市,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几乎每种商品包装上都会标注重量?你们见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吗?”在提出问题之后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发言,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要及时给出反馈和评价。学生在发言时会提出如下疑问: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斤、两等重量单位,斤与克、千克是什么样的换算关系?学生由思考提出疑问的行为就是创新意识萌生的体现,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反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向思考。如有的学生认为1 千克就是1 斤,有的学生认为1千克等于2斤。在学生意见产生分歧之后,教师不要直接告知答案,而要以引导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受到启发,正确结论由此得出。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合作学习加以落实,借助合作学习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散思维,梳理逻辑,展开头脑风暴,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拓展其多样的能力,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某一框架,逐渐学会运用多种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足准备,在设计教学课件时为合作学习模式留出空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展开头脑风暴,实现思维的碰撞。
例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的教学中,因为学生每天都会接触钟表,对钟表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所以,教师可以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钟表,思考时针、分针、秒针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换算方式,并结合生活经验在小组内阐述观点。将小组成员的想法进行分析整合得出最终结论,之后学生需将其与教材内容进行比对,检测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是否理想,答案是否正确。接下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结合对钟表的认知自行设计数学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全班学生一起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逻辑思维和数学想法,可促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学科的趣味和魅力,培养学生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此为基准设计教学活动。学生需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在学习中发现和总结规律,逐步提升自主学习水平与学科核心素养。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一个比较具有难度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保证口算准确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出发,通过设计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掌握口算速记技巧和方法。
如以“58+72=?”这一口算题目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引导为主,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方法。要让学生在引导下自主观察发现口算技巧,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促使其将方法与技巧灵活应用于其他题目中。教师可以点拨学生仔细观察个位数和十位数之间的关系,尝试快速口算得出答案。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可以发现个位数相加正好等于10,此时需要向十位进1,十位数相加等于12,再加1 等于13,因此最终结果是130。教师如果能多设计此类数学问题,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和数学思维的拓展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基础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思考:这一算式还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计算答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思维能力。
设计并运用开放类题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在明确这一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活动,以灵活多样的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在设计和挑选开放题型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已有知识,难度不可过大,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
例如:教师可自行设计“3,5,9,0”等数字进行任意组合,并提问:“你能组合出多少个数字?”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会大胆验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充分整合,通过多种方式组合数字。在组合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总是会落下一些数字,为了保证思维的严谨性和答案的准确性,学生开始思考怎样用一种有条理和符合逻辑的方式组合数字。思考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而且可以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自主排列组合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阐述想法,让学生说明这样组合的原因,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最大化地启发学生的天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和学习数学知识,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几何能力,为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观察物体》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各式各样的物体,将丰富多样的图形镶嵌在物体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物体,为数学教学增添艺术气息和趣味因素。学生眼里看到的这些物体或许是花朵、或许是小动物、或许是房屋……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赞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此时课堂教学氛围会变得宽松自由,教师再开展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会更加轻松顺利,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可以保证教学质量,改变学生认为数学学科刻板的印象,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保证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交流探讨,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思维方式观察物体,在头脑风暴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压力,教师要切实提高对更新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和方法,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学科特点、课程性质、学生需求等因素,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全面关注学生,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寻找契机,让数学成为一门趣味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