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艳红(甘肃:酒泉市肃州区丰乐学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开始从过去狠抓学生考试成绩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否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个人学习兴趣能否得到激发,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一场重大变革,既要为学生减轻学业负担,又要实现教学的保质增效。这场教育改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构,更是符合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重大举措。实施“双减”政策,绝不只是单纯地为学生减轻负担,而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聚焦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所谓“减”,是减去那些非必要的无效的题海训练和过量的作业布置,减去的是那些被动低效、生加硬套的课堂延时教学内容,而绝不是降低教育标准、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在“双减”背景下,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依靠非必要的加班加点、延时教学、课后补课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教师和家长的身心健康。“双减”是要变过去的“唯分数论”为“素质论”,即要本着综合发展的原则,让学生的各项重要指标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真正地实现教育绿色质量的提高。要求得这一绿色质量,实现“双减”的目的,关键就要从日常教学中的教育单元着手,创建师生共享共生课堂。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的实施是对教师的考验和挑战。它需要教师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型,放弃传统的对时间维度的过分依赖,转而注重教育教学上的内涵发展,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聚焦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上,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很多小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虑:“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数学有哪些用处?”在没有认识清这些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一旦学生对某些知识内容无法理解,且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和增多,他们便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和反感心理。而小学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保持一定的敏感度,让学生懂得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从而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这正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
相对来说,小学数学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和保持学生的数学敏感度,以利于其后期学习更难的数学知识时,可以游刃有余。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通常包括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能力、建模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其中,数学思维逻辑能力是重中之重。这种能力,一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和学习,探索到数学本质,并能够拥有实际应用能力;二是在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数学能力能够得到系统性的提升。
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教师更多地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化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应用,从解决生活问题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便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后,教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结合教育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最终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方面,小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充分,无法顺利地与实际生活进行对接。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但实际应用表现得并不理想,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多地来自死记硬背,而不是真正地得到理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多半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讲解,而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多,造成学生没有透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事实上,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得来的,与人类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教师应加强对知识应用性的讲解,使教学时刻保持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及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时,要做到不以卷面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要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考量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数学知识。只有如此,学生对数学学习才能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有动力。
另一方面,小学生多半缺乏独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自信心。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即使通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解题思维和能力,但当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总会因为缺乏自信、胆怯等,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完全展现出来。这正是许多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良好,一旦遇到考试或教师提问时,便表现得不太理想的原因。小学阶段是为教学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素养是重中之重。而小学生在没有树立起对数学学科的习得自信之前,总是在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直接选择放弃或寻求他人帮助。如果教师将布置的课堂作业难度调高,学生就会表现得更加手足无措,往往会在没有尝试解决问题时,便轻易地选择放弃,认为自己解决不了。这样的学习心态持续时间较长时,学生对数学便会产生反感心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双减”是手段、方法和措施,核心素养的形成是最终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成长需要等综合因素,以“双减”政策为依据,在减量不减质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存在注意力难集中的问题,教师必须充分考量这一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地融入其中。通过多媒体的多样化、生动化教学展示,不仅可以将数学知识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同时,还能让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实现课堂情境创设目标,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在情境中得到激发,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
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角度出发,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进行课程内容授课,如将数学理论知识与趣味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感受数学魅力。当然,在运用游戏教学方法时,教师也要把握一个度,还是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游戏教学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决不能“喧宾夺主”,导致学生只顾游戏,忘记学习。教师需具备良好的时间把控能力,在每一次的游戏教学中或在游戏结束后,都要及时地将新问题、新知识导入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最终实现核心素养提升的目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能力是关键,而不能让学生原本应该很强的想象力、分析力、理解力消耗在大量的题海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理解“双减”政策,它不是让教师放弃对学生的管控,而是要通过减量提质的方式,让学生沉浸于学习数学的乐趣中。为此,教师要改变原来题海式的作业布置方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作业安排,如一题多解类题型、观察分析类题型、综合归纳类题型、类比讨论类题型,等等。
例如:A、B 两人绕圆形跑道赛跑,他们同时同地相背而行,3 分钟后第一次相遇。相遇后两人再跑1分钟,这时A回到了原点,B离出发点还差200 米,问跑道的周长是多少?这是一道有关行程的应用题,题干给出的数量关系虽然不复杂,却也不那么直观。教师在布置这道题作为课后作业的同时,可以提供帮助,给学生几个解答思路,然后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种解题方法加以解决,每个人最少运用两种方法解答。这样,既实现了“双减”的目的,又能够让学生通过这一道题得到充分的分析能力锻炼,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除了以上几种途径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双减”背景下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一些数学知识背后的故事,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更多魅力。这一部分内容是很多教师非常容易忽略的。这种方式,可以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有人文性,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如关于华罗庚、祖冲之、刘徽、朱世杰等我国伟大数学家的故事,或者如两弹一星元勋于敏等人突破的数学难题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的故事,等等。讲述这些关于数学的人文故事或事迹,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更有兴趣地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和家长要认识到几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小学生的童年时光宝贵,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二是相比卷面分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时刻以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小学生留足自由空间,从而保障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最终,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