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丹(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城东小学)
为深入贯彻“双减”精神,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聚焦学科素养,探索优化作业的多种途径,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后负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在常规的作业布置中,学生的作业比较单调、枯燥与无趣。作业以书写为主,口语任务较少,实践作业任务几乎没有。
在作业层次的设计方面,教师采取一视同仁的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与自主权,不会将作业归类。这导致班级中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感觉作业任务没有挑战性,觉得作业很无趣,甚至没有必要去写,因此积极性不高;班级中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感觉作业很难,抓耳挠腮,觉得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完成,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传统的作业设计都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合理安排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优化作业设计,让“双减”在教学中落地生根,教师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于作业的厌恶情绪。既从数量上削减毫无价值的机械作业,又要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获得愉快的情感。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布置分层分类作业,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避免一刀切;
合理设计作业的量,为学生削减毫无价值的机械性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创新设计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获得趣味横生的体验,从而积极投入作业的完成中,收获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要将学生的作业数量和时间压缩,就必须让作业变得更“活”。课前作业,是指学生的预习作业、预备作业,是指教师在新授课开展之前,引导学生事先预习科学教材中的内容以及相关实验。
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而让学生找到科学的真谛,就必须让其全身心地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能够独立发现科学问题,并且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学习准备。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内容,为学生合理设计课前作业。比如,在《我们关心天气》教学之前,教师为学生设计导学案,将导学案作为学生的课前作业任务:看电视机上的天气预报,了解天气是怎么回事;通过网络查询,知道代表不同天气的气象标识;了解我们自己所在的城市近三日的天气情况;研读课本内容,学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以预习作业驱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以及搜集资料,不仅能够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其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优化作业设计,让“双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地生根,教师需要彻底改变作业数量多、质量低、功能异化等问题,改善作业设计形式,让学生对作业产生积极的情感。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堂练习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做好质与量的合理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发展特点,为学生设计合理有趣的课堂作业。比如,在《简单电路》的教学中,在课堂作业部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自己动手点亮电灯的作业。这样一来,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复习本节课所讲的串联与并联的知识内容。同时,动手操作更是学生喜欢做的事情,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简单电路的操作,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科学的关系,又能够实现知识的实践与运用。这远远要比单纯地选择、填空、判断的练习题更加有效。
课后作业可谓巩固学生课上所学、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一堂课所学习的知识只靠上课学习和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拓展练习必不可少。要让“双减”在小学科学中落地生根,教师应该用心为学生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以作业为平台,思考、探究、学习,真正让科学点亮学生的生活,助力学生综合发展。
1.设计开放性作业
教师要重视为学生设计开放性作业。科学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安排具有开放性与生活性的作业,从而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积极活泼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沟通、交流、探索,让能力与素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比如,在《观察土壤》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以下三项作业:垃圾掩埋,数周之后将被掩埋的垃圾刨出,并且记录其腐烂情况;对周边的土壤进行调查,决定什么作物适合种植,并在数周之后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研究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土壤污染和垃圾对动植物、土壤的危害。开放性的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在生活中了解科学、研究科学的机会,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
2.设计实践性作业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实践性作业。在科学教学中,实践性作业是为学生减负的一种不错选择。科学知识要求学生动手去发现、去理解、去运用,所以实践是学好科学的最有效手段。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研究和探索,所以实践性作业也是迎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极佳选择。要让“双减”在小学科学中落地生根,教师就应该积极为学生设计实践类的作业。比如,学完“声音”这一单元之后,学生已经对声音的各种属性有了全面了解,并且也知道最有代表性的发声乐器——弦乐器发声高低的秘密。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简单乐器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自主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制作。这样的实践类作业不仅能够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完成作业,锻炼动手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又如,学习完“植物”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植物画卷留春意”的作业,让学生担任小小的设计师,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特征,大胆构思,巧妙配色,设计优美的图案;学完“岩石和矿物”之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岩石智慧卡片记者”的作业,让学生化身岩石小记者,通过查阅书籍、翻阅资料,记录岩石的“前世与今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展现。一系列的实践性作业,既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助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实现减负与增效并存。
3.设计分层性作业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设计分层性作业。为了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知识积累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出发,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其设计分层性作业,让科学迷的学生吃得好,兴趣一般的学生吃得饱,兴趣差的学生吃得了。比如,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分层次的操作性作业:A 类作业为利用家中的材料制作一个能吹奏的乐器;B 类作业为利用家中的材料制作一个声音高低不同的乐器;C 类作业为用学具袋里面的材料制作一件乐器。A 类作业适合动手能力强的学生;B 类作业适合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C 类作业适合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完作业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动手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性作业,然后在班级中进行展演。
又如,教学完《蚕的生命周期》之后,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分层次的观测性作业:A 类作业为独立饲养蚕,整理收集观察数据,并且写一篇观察日记;B 类作业为独立饲养蚕,整理收集观察数据,且小组讨论得出规律,共同撰写观察日记;C类作业为以小组的形式一同饲养认领蚕,并且整理收集观察数据,讨论得出规律,用图加上注解。A 类作业适合兴趣持久、观察仔细的学生;B 类作业适合兴趣持久、观察总结能力一般的学生;C 类作业适合兴趣持续不久、观察总结能力一般的学生。设计完作业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具有自主性的作业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主投入学习,认识科学、了解科学。
4.设计归纳比较性作业
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归纳比较性作业。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生素养提升的基础与前提。在科学教学中优化作业设计,让“双减”落地生根,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归类比较性作业,让学生以作业为平台,自主建构知识框架,体验知识的产生与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科学精神与科学能力。比如,在教学完“新的生命”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对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时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运用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形式,对作业进行归类与总结。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还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自己大脑中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乐此不疲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收获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要让“双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地生根,教师除了要优化作业设计的形式内容,更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并在作业批改之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而完成从设计到最后反馈的工作流程。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不仅能够温习知识,巩固能力,还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与他人的差距,在正视自己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学习中的减负提质。
作业能够起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和作业设计理念,为学生设计多样化、具有探究性、具有新鲜感的科学作业,从而让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的情绪去完成,不再将作业视为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从而真正让“双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