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清,徐菁,李翠云, 曹娟,郭树榜,刘畅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将学校的课程和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模式。中国古代医学一直重视医学道德的教育。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大医精诚”思想,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孙思邈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一直是后世医家学习楷模。作为培育未来医生的医学院校,必须担负起传承医德教育的责任。当代医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应对医学事业抱有无限的学习热情;敬重生命、一视同仁地维护所有患者的权益;甘于为人民奉献、乐于帮助病患,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染,成为一名具备高尚医德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学校的医德培育工作至关重要,必须在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医术的同时进行传统医德的教育。
1.1 “重专业技能,轻医德精神”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95后”、“00后”存在“重专业技能,轻医德精神”的现象,存在过度追逐专业技能和经济利益的思想。学生对“医术”与“医德”的辩证关系的认知不清晰,重医术轻医德,不能完全理解医者需“精”和“诚”二者兼备,才能称之为苍生大医。部分学生对于中华传统医德的内涵认知较为浅薄,医德传承等信念感缺失,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囿于功名利禄。
1.2 思政教育与医学教育未能有机融合 思政教育与医学教育未有效融合,存在各自为政、两张皮的现象,具体表现:专业医学知识与价值观引领未完全契合;医学各门课的思政教育内容尚未充分挖掘实施;多门科目未能协同推进共同育人;教师德育能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总体来说,在高职医学教育中,“全课程、全员育人”尚未真正实现,以传统医德为代表的课程思政教育未能在实践中真正实施[2]。
1.3 思政教育实效亟待有效提高 高职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更需要在实习岗位上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均为培养医学生优秀医德的重要培育场所。专职教师、实训教师、实习带教老师均是培育学生优秀医德的指路明灯。但理论学习和技能实习割裂性的教学培养机制限制了系统连续的医德培训效果,难以突破重技术轻医德的人才培养的窘境,思政教育实效难以提高。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从2018年开始启动高职医学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我校现有中医康复技术、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三个中医类专业,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近五分之一,故以传统医德为抓手的思政教育实施尤为重要。祖国医学世代相传,以优秀的医德、精湛的技艺抚育华夏儿女数千年,历代名医皆以高尚的医德为从医第一原则。因此,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类专业中,以传统医德为抓手的思政教育涉及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中以传统医德为抓手进行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模式探索。
目前高职医学院校中医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整体情况为:课程思政教育已在部分高职医学院校进行改革尝试,但改革成效不尽如人意,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上存在较大进步空间。以学校、医院建议联动机制的协同育人方式难以全方位全过程贯彻。这些都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高职医学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模式探索的重点。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类专业以传统医德为抓手进行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模式探索。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思政育人目标”凝练、传统医德教学案例整理、传统医德课堂教学设计探究、学校与医院多途径多方面联合育人、线上线下全方位引导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最终形成了新时代传统医德融入高职医学院校的实践模式,从而形成了中医类专业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2.1 组建中医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以中医康复技术、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专业为依托,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负责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中医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以老、中、青三代教师合理组合,传承优良的教学风气,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以传统医德为抓手的课程思政建设,更注重以临床教师为主的课程思政教育。只有长期从事中医临床行业的教师,才能将传统医德落实到位,才能将传统医德讲得生动、入心,使医德教育润物无声。教学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发挥年龄优势,侧重与学生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深入思考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以及喜爱以怎样的方式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避免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不相融合的现象。
2.2 编制传统医德“专业思政”核心内容 在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中医康复技术专业中,有部分内容课程存在相似性,可根据课程内容合理编制传统医德的专业思政核心内容。将以“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为主的医德故事提炼提取合理编排,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模式浸润到学生中去。针对“00后”独特外向的群体特点,传统医德的专业思政核心内容,不可过于死板,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显得至关重要[3]。
2.3 加强中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 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推拿学》《传统康复技术》《中医护理学》等为主的中医类专业核心课程,是建设课程思政课程群的主力军,做到“课课有思政,门门有思政”[4]。据传统医德的核心内容,梳理编制教学大纲,凝练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育人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学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创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2.4 建立实践模式保障机制 以传统医德为抓手的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实现其育人目的,如何在实践模式建立有效保障机制显得至关重要[5]。在医学高职院校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临床进行实习工作。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会与患者有深刻接触,与实习带教老师朝夕相处。因此实习代教老师的医德水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医德发展。以我校附属医院为例,医生精技术更重医德,在诊疗过程中善于站在患者的心理思考问题,合理妥善使用最佳治疗方案,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我校附属医院设有医德宣传栏,来自患者的感谢锦旗、感谢信是实践教学过程中最有力的教材。
2.5 健全以“课程思政”为主体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在临床教师的工作考核中,医德和师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考核内容,是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评价也适时加入了课程思政的评价内容。学校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对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授课进行展示,促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良性运转。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类专业在专业带头人的领导下秉承“大医精诚”的传统医德理念,以培养德技双馨的高职医学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中医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特别是围绕中医核心课程进行传统医德的思政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是所有中医课程的基础,注重学生整体中医思维的建立,利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讲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树立文化自信。在《中医诊断学》的讲授中,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历代医家的诊疗思路讲解知识重难点,加强理论与临床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医德标准。《方剂学》是中医与临床的交叉桥梁课,在讲述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临床医家的医案讲述方剂案例,在学习运用方剂的同时,学习古代医家的仁心、仁德、仁术。根据每一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合理系统融入医德教育,细致诊疗、把握病情、谨慎用药、精心预后,在每一环节中践行仁心、仁德和仁术。
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评价较教学改革前提高30%。学生们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提升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识,作为一名当代中医学子,应该明确自己肩负了怎样的历史任务和职业精神,同时也对学习中医专业知识技能起到了明显激励作用,向古代医家学习,学技更学德。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众多菏医学子,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充分发挥自身医学专业优势,助力疫情防控,协助当地的社区、村庄开展志愿服务。他们坚守一线岗位,不辞辛劳,筑牢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为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做出了青年人应有的贡献。菏泽医专的广大学子,不负人民期望,勇担使命责任,履行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更展现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以传统医德为抓手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