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与关系: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叙事风格研究
——以《本杰明·巴顿奇事》为例

2022-12-31 09:48王琳杨艳玲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符码本杰明巴顿

王琳,杨艳玲

(1.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和“编年史家”,被称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1]。他的代表性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我国学者研究最多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2]。相比而言,国内学者对于他的短篇小说关注较少。许多评论家认为,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赶不上他的长篇小说那样的深刻和厚实,大多是为赚取稿费的“应时应景之速成品”,内容肤浅,难登大雅之堂;菲茨杰拉德也曾“谦虚”地将自己这些发表在时尚杂志的短篇小说比喻成“垃圾”,把自己的行为比成是“一个老婊子”[3]。实际上,这些短篇小说中也不乏让人称绝的艺术精品,如吴建国认为:“尽管他为了赚取较优厚的稿酬也的确撰写过一些能迎合畅销杂志需要的短篇小说,但这些通俗小说仍迸发着创作的热情和思想的火花,展现了他娴熟的写作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标准,反映了新一代青年的生活风貌和真实心态。”[4]

菲茨杰拉德1922年发表的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就是他的经典短篇之一。该小说又译名《返老还童》,同名改编的电影还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奖。故事主人公本杰明·巴顿出生于一个富有的五金商家庭,但他一生下来便是一个七旬老翁。尽管他的父亲很痛苦难堪,但又不忍遗弃他,只好不停地想办法掩盖他的真实年龄。18岁的时候本杰明考上了耶鲁大学,但学校却以他的面相与年龄不符把他赶出了校门,他只好回家帮父亲打理生意。一次舞会上,他与年轻的姑娘希尔迪加相恋了,并冲破重重阻力结婚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希尔迪加越来越老,而本杰明却越来越年轻了,两人渐渐产生了裂痕。西班牙战争爆发的时候,本杰明参了军并成了中校。退伍后他又考取了哈佛大学并顺利毕业。此后,他的年纪越来越小,竟和自己的孙子一起进了幼儿园。最后,慢慢地还原到初生状态并失去知觉。

诚然,《本杰明·巴顿奇事》也许并非菲茨杰拉德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作品,甚至相对来说只能算是“速成品”,但其以大胆的想象及耐人寻味的寓意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其娴熟的小说叙事技巧也让其成为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品之一。本文姑且以《本杰明·巴顿奇事》为例初步探讨一下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叙事风格。

1 叙事结构的“实体”与“关系”

在结构主义叙事者看来,符号“说”什么可不必在意,关键是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是有意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说:“你可以把一首诗作为一个‘结构’ 来考察, 而将它的每一项目仍然作为本身就有一定意义的东西来对待……但是,仅当你主张,每个意象的意义完全取决于它与其它意象的关系时,你才成为一个合格的结构主义者。意象并不具有‘实体’的意义,而仅仅具有‘关系’的意义[5]”。

《本杰明·巴顿奇事》如果采用非结构主义批评来解读的话,可以有如下模式可供选择:社会学批评者会认为这部作品反映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人际关系(代沟)之类的主题;精神分析者会认为作品体现了荣格的“阴影”“自性”与“智慧老人”等集体无意识的几种典型的原型结构;抑或呈现了拉康的人类无意识和主体(本我)的发展过程的三阶段:现实界—想象界—象征界对能指的流动性和转换性的解释;而人道主义批评则认为作品隐喻人类生命关系中的无限和有限,常有和常无的困境;也有研究者认为可能要从婴儿和老人的两种人生状态的“无知”的相似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结构主义叙事批评则不然,它常常会以图层结构的方式将小说文本呈现为一种程序和关系的知识思维导图:小说开头第一段,作者就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关于“年代误植”(anachronism)和“面相逆生”的对立统一的主题故事。全文以时间(少—老的对立)为线索,共分11小节,每一小节又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或场景,结构主义叙事批评思维结构导图可设计如下:

P1:父亲罗杰·巴顿与儿子本杰明·巴顿的出生(在医院中父子第一次见面)——“少”反叛为“老”:垂直轴上“少”“老”尖锐对立;

P2:罗杰·巴顿为儿子买衣服——“老”:垂直轴上“老”占主导地位;

P3:本杰明的儿童时期——“中”:水平轴上的反向运动;

P4:本杰明考上耶鲁大学却被赶出学校——“少”:垂直轴上“少”占主导地位;

P5:舞会上与希尔迪加第一次相遇——“少”反叛为“老”:垂直轴上“少”“老”反向对立:

P6:冲突阻力结婚——“少”:垂直轴上“少”重新占主导地位;

P7:本杰明参军——“中”:水平轴上“少”的反向运动;

P8:本杰明与希尔迪加出现感情危机——“老”“少”相互反叛:垂直轴上“少”“老”再次反向对立;

P9:本杰明读哈佛大学——“中”:水平轴上“少”或“老”的反向运动;

P10:本杰明逐渐变成少年,接到任命为陆军准将欲入伍但被儿子接回家——“老”反叛为“少”,垂直轴上“少”“老”再次反向对立;

P11:逐渐还原到儿童和婴儿状态并失去意识——“少”:水平轴上“老”的反向运动。

由上可见,这种分析根本不看小说的实际内容,而是专注它的形式结构。结构主义叙事者认为这个内在的关系结构会在文本中永远保持不变,个别成分则可替换——例如罗杰·巴顿/希尔迪加或者本杰明·巴顿/儿子互换,但是“老与少”对立的“年代误植”与“面相年龄”的单元之间的结构关系仍然保持不变。简言之,结构主义叙事批评理论主张:故事的“内容”就是它自己的“结构”。

2 叙事语象的符码分析

语象叙事是关于语言(word)与形象(image)之间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西方文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个焦点话题。语象叙事理论最早来自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语象叙事是演讲术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技巧,强调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人物、战场、绘画与雕塑作品等,当代批评理论则把语象叙事定义为“对真实的或者想象的视觉艺术作品的文学性描写”或者“对视觉再现的文字再现”[6]。语象叙事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生动的描绘,即“以言及象”,强调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文学对象,以在读者心目中形成如同在场感受到的心象[7]。质言之,叙事中的语象问题,大致可以理解为罗兰·巴特的符码的同一概念,即依据一套规则组织并编排为特定文化共同成员所认同的符号系统,是确定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也是破译文本意义的规则。

1)行动性符码。行动符码是对叙事作品中一个抽绎与概括,是文本内容抽象的缩略图;其功用是赋予叙事以动力去组织叙事结构框架,确定它们的起止,并为它命名,例如上文的叙事序列:P2:罗杰·巴顿为儿子买衣服。

2)义素性符码。义素是指具有特殊内涵的意义单位,它能够利用能指产生“意义闪现”,来揭示故事的主体。 义素符码与人物性格塑造密切相关,它通过闪现“形同的义素”如“不记得”“不清楚”“咕哝声”(某些人物特征)来形成人物的性格,如虚无、悲凉和失落。诚然,婴儿的状态是纯真、自然、活泼、可亲、美好的,但对于一个“反着生长”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莫大的悲哀,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却最终皈依于寂寥、虚无,这岂不让人唏嘘?可见,义素是人物性格编码不可或缺的最小单位。

3)阐释性符码。阐释性符码是故事中有关悬念的符码,其功能是在故事中引起问题、制造悬念、提出解答,诠释情节。例如,本杰明·巴顿十八岁考入耶鲁大学后却被赶出学校时的场景:就公开地提出了一个疑问:十八岁的本杰明·巴顿虽然考入耶鲁大学,但不知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看似可能的事情怎么就变成了不可能?这就引起了读者的疑问,这也就是阐释性符码的作用。

4)象征性符码。象征符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码。罗兰·巴特的象征符码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它注重揭示文本的多重意义和可逆性。如本杰明第一次见到希尔迪加的时候,作者描写希尔迪加的词语非常绚丽多彩,但存在内在对立的因素:

小说写的“女孩身材纤细,体弱多病”就是一个象征符码,暗示着他们的爱情可能美好但不是十分的顺利,必然会遭遇一些坎坷。又如菲茨杰拉德用一句话就描绘出希尔迪加逐渐变老的容颜:“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她蜂蜜色的头发变成了平淡无奇的棕色,她眼睛的蓝色珐琅质呈现出廉价陶器的样子……。”这里面也是一个象征符码。它不仅解释希尔迪加的“面相年龄”变老了,而且暗示着她与丈夫的“老—少”逆转的矛盾心态上升了,象征着婚姻有被终结的可能。

5)文化性符码。文化符码包含着种种的文化信息,其功能在于为特定的文本提供一个文化参考的框架或者基准。例如小说中大时钟、老人院、蜂鸟、老黑狗等意象的描写,各自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背景信息。这些文化符码的背后密切关联着西方老年文化背景当中无数的、不可或缺的集体无意识。诚然,文化符码是与历史联系的,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代阅读菲茨杰拉德的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印象,就是因为他们所依据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已。

3 叙事话语的反向逻辑

3.1 叙事话语的时间

叙事话语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小说开头第一段,作者就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关于“年代误植”的故事,然后从本杰明·巴顿的出生讲起,一直到其回到婴儿状态并渐渐失去知觉为止,其特征有二。

1)时间的歪曲。小说结构在倒叙与顺叙两条时间线的交织中展开,一条线是主人公从老年到幼年的倒序发展,一条线是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流逝,结构巧妙新奇,时间和空间错落交织。

2)连贯,插入和交替。小说采取了史诗剧的框架,以线性时间为序列,分别连贯和插入了黛西与本杰明的时间生命线和两人爱情线,双线巧妙交织并融合,叙述了本杰明与黛西两人70余年经历的复杂世情、人生与爱情[8],反映了梦想从生成到幻灭的过程,体现了叙事结构的严谨和简洁之美。

3.2 叙事体态

叙事体态是“叙述者观察故事的方式”,它也是叙事视角的问题,涉及“人物和叙述者的关系”[9]298。其中,叙述语式是叙述者讲故事所运用的话语类型,“涉及叙述者向我们陈述、描写的方式”[9]302。

1)两种主要语式。描写—话语式与陈述—故事式。《本杰明·巴顿奇事》采取自我追忆与自述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黛西临终前病床上的聆听与回忆的话语描写,追溯了对本杰明的爱,也表达了自己对爱的渴望。另一方面, 本杰明也通过人生自述,展现了内心孤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

2)两种语式的来源。正剧(话语/描写)和编年史(叙述),小说采取了史诗剧的框架,以线性时间为序,又有正剧的话语描写与人物细节的凸显。

4 叙事寓意的深层结构

结构主义叙事故意冒犯、拒绝小说的“明显”意义,却试图分析隐含的“深层结构”。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因为其强烈的历史意识而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它们真实地记录了美国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精神特征[10]。 他的小说中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美国“爵士时代”中“美国梦”的兴起和幻灭的过程。他的小说影响了当时的美国社会和文化,尤其是对青年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美国梦”的幻灭、人的异化这些寓意外,这篇短小紧凑的小说的寓意还可以有多种解读,例如:

其一,可将其看成凄美的爱情小说,对于两列逆向行驶的火车来说,其最让人心醉的时刻是其线路相交的时候。

其二,可将其看成关于生命的哲理诗,生命易逝,青春年华不可追。

其三,可将其看成关于人生价值观的讽刺小品,金钱、美女、荣誉、尊严等等物质追求,终将归于虚无。

其四,可将其看成励志的典范,巴顿在遭受命运的不公和嘲笑时,他都能冷静地面对并积极进取,终于取得人生的辉煌,尽管他无法抗拒“人生的日益年轻”。

菲茨杰拉德用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想法来对现实进行讽喻,结局的那种凄婉哀伤的幻灭感不正是对资本主义上流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否定吗?一切表面的繁荣都必将走向最终的虚无。而正是因为菲茨杰拉德的这种“哀伤情结”,让其小说具有了诗般的迷人气质。

5 叙事的陌生化手法

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中说,艺术即手法、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首先,依据动作习惯了就成为无意识或自动化的感觉规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如何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成为一个艺术的问题。罗杰·巴顿在医院第一次与儿子相见的场面就极具夸张色彩,给人以奇特的语言陌生化效果:“巴顿先生的眼睛盯着他的手指,这就是他所看到的。一位老人裹着一条宽大的白色毯子,部分塞在一张婴儿床里,坐在那里,显然已经70岁左右了。

其次,艺术的目的是提高感觉,而非识别事物,艺术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陌生化)的手法,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尽管上述夸张描写的现实可能性并不大,但能满足读者对于戏剧化情节的潜在渴望,烘托出在场化的情感,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强烈的、丰富的共鸣,让小说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13]。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14]。”

最后,最少的词构成最多的思想。根据斯宾塞的“节约创造力”规律,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应该在节约/耗费规律的范围内加以讨论。《本杰明·巴顿奇事》这篇短篇小说比较完美地体现了用最少的词构成最多的思想的陌生化原则。

在小说开始部分,黛西要求女儿从箱子里拿出本杰明的日记念给自己听,她说:“我不知道有多少次都想要读,我只想听你的声音。” 在黛西的心里,她不仅是想听女儿的声音,这句话其实也表明了她对本杰明的眷念和不舍。黛西躺在病床上,本杰明来看望,她却绝情地说:“我不想和你在一起。”这句看似残忍的、极为简短的话语蕴涵了无限的意义空间,体现了她内心的矛盾、痛苦和不舍。她看到本杰明年轻帅气的外貌,又联想到自己的衰老和颓唐,既渴望本杰明的爱恋又不想他目睹自己的衰老和伤痛。在小说尾声,年轻又帅气的本杰明在黛西所住的医院焦急地等待时想:“人生无常,任何人都无法控制这一系列命运交错的事情。”小说中类似这样的微言大义,“点滴见太阳”的写作技巧,体现了诗化小说的语言技巧与特点,简括而蕴含丰富。

6 结语

概言之,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创作上吸取了法国作家福楼拜、英国作家康拉德、美国作家詹姆斯等人的艺术特点,但也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杰明·巴顿奇事》的人物主角本杰明·巴顿,其生命状态虽然是“逆行”生长的,但其每个阶段的行为特征及心理活动都符合“面相年龄”的人生常理,这就让小说产生了“人物命运虽怪诞,但情节发展却正常”的对立统一的效果,超自然的幻想小说与严肃的现实意义追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传奇叙事严密黏合,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英美小说叙事风格于20世纪20年代已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具体体现为叙事结构的实体与关系的合理配置、叙事寓意的深层结构的巧妙设计、叙事语象的符码隽永深厚、叙事话语的反向逻辑的运用、叙事的陌生化手法的间离效果等几个方面。最后,不可忽视的是,本杰明·巴顿荒诞而又令人感叹的人生故事,在引发读者对人生哲理、道德情感进行思考的同时,也对故事发生的美国时代背景由盛而衰的变化进行了深刻揭示与批判,其社会意义不可小觑。

猜你喜欢
符码本杰明巴顿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文化符码呈现
——以2018、2019年批评奖作品为例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巴顿(下)
巴顿(上)
符码的游戏艺术
小熊本杰明和跳绳
隐形男孩(下)
符码场
仁爱比聪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