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惠,周玲燕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群体的精神个性。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和文化强省,迄今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7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1]。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工作,在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要擦亮岭南文化名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文化和旅游高地,必须借助翻译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然而,通过市场调查和文献检索,关于广东省非遗介绍的译文很少,只零星地出现在个别出版物或网站上,广东省文化馆的非遗名录甚至没有英文介绍。目前,我国对非遗翻译的研究较少,部分学者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非遗翻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6],针对文化概念[7]和外宣文本[8]等探讨相应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或从不同角度分析不同省、市的非遗翻译[7,8]。他们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针对广东省非遗英译的研究更少,只有彭清针对瑶族典籍“盘王大歌”进行了详细的翻译研究[9],另有个别学者针对广州非遗的文化专有项[10]、佛山木版年画[11]、潮州大吴泥塑[12]和广东粤剧的英译进行了研究[13]。翻译实践与研究的不足不利于广东省文化走向世界,制约着广东省非遗的深度开发与市场化,影响经济效益。非遗作为广东省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的质量对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从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来看,广东省非遗的翻译研究迫在眉睫。有鉴于此,本文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探讨广东省非遗的英译方法,以期为广东和其他省、市的非遗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wence Venuti)于1995年在其专著《译者的隐形》[14]中正式提出的概念。归化主张把目的语读者放在首位,译文应符合目的语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政治需求和社会规范等,其质量取决于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程度;异化主张把源语文化放在首位,译文应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特色。异化翻译不仅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能丰富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推动文化间交流与融合,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趋势[15]。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6],强调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倡导不同的文化群体能够互相鉴赏与尊重彼此文化的差异,保护并丰富文化多样性,为不同民族展开互动与对话创造条件[5]。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是连接和传播不同文化的桥梁。非遗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极具民族性,同时对于其他民族而言,本民族的非遗又具有异质性,所以非遗的翻译要促进传播并保留文化的民族性和异质性。异化翻译主张保留源文的内容与文化的异质性,即文化的多样性和对话,主张符合《公约》的宗旨,但是,由于广东非遗项目名称和外宣文本包含大量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过度异化会致使译文晦涩难懂,让读者失去兴趣,影响传播效果。因此,本文结合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探讨广东省非遗项目名称和外宣文本的英译方法。
广东非遗项目众多,虽然同属于一个省,但因不同地区拥有其独特的语言与文化,项目的名称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粤北以客家文化为主,粤东以潮汕文化为主,粤西几个城市又各具特色,因此非遗名称的英译不能采取单一的翻译方法。异化与归化属于宏观的、整体性的文化翻译策略,具体到操作层面,非遗名称的英译可采取异化策略指导下的直译和音译,并结合归化策略指导下的增加解释说明以及类别词等翻译方法。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实践与认知具有共性与普遍性,在此前提下,直译作为最直接的翻译方法,既能保留源文的思想内容,又能保留其形式特征和异质性,是异化常见的翻译方法。例如,以下非遗名称均可采用直译法:“龙舞”(Dragon Dance),“玉雕”(Jade Carving),“庙会”(Temple Fair),“凉茶”(Herbal Tea),“木偶戏”(Puppet Show),“皮影戏”(Shadow Puppetry),“赛龙舟”(Dragon Boat Racing),“象牙雕刻”(Ivory Carving),“瑶族民歌”(Folk Song of Yao Ethnic Group)和“冼夫人信俗”(Lady Xian Belief and Customs)。
由于广东省非遗项目的名称大部分由地名加属名组成,为保留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属名可采取直译的方法,地名或者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词可采用音译的方法,如:“古琴艺术”(Guqin and its Music),“梅州客家山歌”(Hakka Folk Song of Meizhou),“潮州木雕”(Chaozhou Wood Carving),“大吴泥塑”(Dawu Clay Sculpture),“枫溪瓷烧制技艺”(Firing Technique of Fengxi Porcelain),“潮州工夫茶艺”(Chaozhou Gongfu Tea Art)和“平乐郭氏正骨法”(Pingle Go’s Bone Setting)。
有些非遗项目如果只是直译其名称,并不能让读者了解其具体的艺术表现方式。解释性翻译属于意译,在归化策略指导下增加符合目的语读者认知水平的解释性翻译,传播效果更佳。如汕头的非遗项目“内画”,是在玻璃瓶或者水晶瓶的内壁绘画,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如果只是直译为“Interior Painting”,读者根本不知道是在何种事物的内部作画,达不到传播非遗精髓的目的,因此建议译为“Interior Bottle Painting”。 同理,“石雕(雷州石狗)”,如果直译成“Stone Carving”或者“Leizhou Stone Dogs”,都不够全面,建议增加完整解释,可译为“Leizhou Stone Dogs Carving”。
音译法常用于处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名称翻译,有利于保留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但是过度音译容易导致过度异化现象,因此在非遗名称首次出现时可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例如广东非遗传统舞蹈,多与祭祀相关,因此加上适当的解释,目的语读者则能一目了然。如“傩舞(湛江)”可译为Sacrificial Folk Dance Nuowu,“跳花棚(化州)”可译为Sacrificial Folk Dance Tiaohuapeng。此外,如果“瑶族盘王节”中的“盘王”只采用单纯的音译,读者并不能了解“盘王”在瑶族人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因此在翻译时加上“King”,可展现他作为“王”的身份和地位,吸引读者的兴趣去深入了解这个民俗,建议译为King Panwang Festival of Yao Ethnic Group.
对部分地方特色鲜明的非遗名称,在音译的基础上增加艺术形式类别词,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快更深入地了解非遗项目。邱懋如曾针对文化差异提出可以从七个途径考虑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建立“文化对等”,其中就包括音译加类别词[3]。中国提交联合国的英译名称中的“昆曲(Kunqu Opera)”和“粤剧(Yueju Opera)”就采用了音译加类别词的翻译方法,用“opera”一词对这两项非遗进行了界定。此翻译方法同样适用于广东部分非遗的名称英译,例如广东汕尾、惠东的“渔歌”和普宁、潮阳、陆丰等地区的“英歌”,虽然名称都以“歌”结尾,却并不都属于民歌。“英歌”在潮汕地区属于民间广场舞和傩文化的延续,因此翻译时应加上艺术形式类别词,可译为“Yingge Folk Dance”,“渔歌”则译为“Yuge Folk Song”。 另一非遗项目“木鱼歌”虽以“歌”结尾,却和“龙舟说唱”同属于“曲艺”类别,表演方式都是说唱相间,以唱为主。“木鱼歌”由一人坐着演出,自弹三弦伴唱,因此可译为“Muyuge Singing and Story-telling”。“龙舟说唱”由一人或二人手执木雕小舟,胸前挂小锣小鼓,边唱边敲,掌握节奏。“龙舟”在此作为重要的“道具”,外国读者也比较熟悉,因此“龙舟说唱”可直译为“Dragon Boat Singing and Story-telling”。可采用音译加类别词翻译方法的非遗项目还有“潮剧”(Chaoju Opera),“雷剧”(Leiju Opera),“正字戏”(Zhengzixi Opera),“西秦戏”(Xiqinxi Opera)和 “采茶戏”(Caichaxi Opera)等。
非遗的英译是广东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助力广东经济和文化发展,非遗外宣文本的英译必须保证质量,应把重点放在其起源、特点、表现形式、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当前的保护情况上[17]。
西班牙翻译工作者艾克西拉于1996年提出文化专有项的概念,并定义为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目标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18]。非遗英译中的文化专有项包含属于专有名词的人名、地名、物品名、艺术形式名、朝代、民俗、典籍等,和属于普通表达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2]。非遗外宣文本中涉及大量的文化专有项,因此在翻译时既要保留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又要兼顾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处理文化专有项的英译。
音译法和直译法属于异化翻译方法,简单直接,有利于保留源文化的异质性,但是在进行文本翻译时如果只是简单地采用音译法或直译法,并不能有效传递其文化内涵。因此,须在异化与归化策略指导下增加适当的解释,可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加强传播效果。例如中国非遗网对“佛山木版年画”的介绍为“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佛山木版年画的生产兴盛于清代乾嘉年间,20世纪30年代后渐次萧条[19]。”文本中提到了“宋元时期”和“清代乾嘉年间”,如果只是音译成Song and Yuan Dynasties 和Qian-jia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这些朝代超出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范围,无法让读者真正了解木版年画的悠久历史,因此建议在朝代后面加上相应的年份,如Song Dynasty (960—1279) and Yuan Dynasty (1206—1368)。此外,“门神”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如果只是直译为“door gods”,目的语读者容易受本族文化的影响而对“门神”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可以在“door gods”后面添加适当的解释,如“the gods of folk belief who guard the door”。
关于“佛山木版年画”名称的英译版本较多,常用的有“Foshan Woodblock New Year Pictures”, “Foshan Woodblock New Year Prints”, “Foshan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等。一词多译的现象不利于文化外宣,统一合适的能够准确传递其文化内涵的译名是当务之急。国家公布非遗名录的初衷在于保护和传承,更注重人的创作和参与过程。翻译时如果使用“woodblock”,只是强调了它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木版”,而“woodcut”侧重木版雕刻的创作过程,强调人的参与,是更佳的翻译选择。此外,“picture”一词太宽泛,而“print”更能体现出“佛山木版年画”套色印刷的成果,因此,笔者建议把“佛山木版年画”译为“Foshan Woodcut New Year Prints”。
参考译文:As early as the Song(960—1279)and Yuan Dynasties(1206—1368), the custom of carving and drawing door gods (the gods of folk belief who guard the door) was popular in Guangzhou and Foshan. In the early days, these door gods were directly painted on the doors by hand, and later they were painted on wooden blocks and copied in large quantities to make woodcut New Year prints marketed for people to post on the doors. The production of Foshan Woodcut New Year Prints flourished during the Qian-Jia period(1736—1821)of the Qing Dynasty (1616—1909), and gradually declined after the 1930s.
根据《公约》的宗旨,非遗外宣文本英译的目的是要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并感受到异国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接受译文所传递的异域文化精髓。外宣文本在信息量、文化背景和可读性等方面的不足会降低读者的兴趣,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在英译时要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以及对重点信息的需求,对于一些晦涩难懂、少见生僻的非重点词语以及其他冗余信息,要大胆省译,以保证文本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例如中国非遗网对“木鱼歌”的介绍:“木鱼歌的节目长中短篇均有,题材内容多样,如表现神话、传说题材的《西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历史故事和英雄传奇的《三国》《岳飞》《杨家将》,据演义小说改编的《万花楼》《钟无艳》《仁贵征东》,从元明杂剧和民间故事改编的《白蛇雷峰塔》《陈世美三官堂》,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的《三姑回门》《金山婆自叹》等。近代以来,新编演的节目则有《金山客自叹》《华工诉恨》《国事诉根由》《金山信》《过埠歌》等[20]。”文本中的每个节目名称都是文化专有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采用音译或直译加上文内解释能较好译出,但是会造成译文过长的问题,大大降低可读性。以上多个 “木鱼歌”的节目,只需要简单概括,突出其题材内容多样化即可。
参考译文:There are long, medium and short stories with a variety of themes in the programs of Muyuge singing and story-telling, such as myths and legends, historical stories and heroic legends, stories adapted according to romance novels, stories adapted from dramas and folktales of Yuan (1271—1368) and Ming Dynas ties (1368—1644), stories directly drawn from social life and so on. Since modern times, there have been many new programs as well.
非遗是广东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广东“文化走出去”的效果。英译时在强调保留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性与辨识度的同时,需不违背目的语文化的言语规范和受众接受习惯,做到“求同存异”,即做到文化层面的异化和语言层面的归化[21]。本研究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广东省非遗项目名称和外宣文本的英译,提出项目名称的英译可灵活采用直译、直译加音译、直译加解释、音译加解释和音译加类别词等五种方法,外宣文本的英译可采用音译或直译加文内解释和省译等翻译方法,可为广东省非遗走出去和同行对非遗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外语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