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滢
(龙岩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在互联网朝着“可移动”“便捷化”方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而95后的大学生更是网络社会的主力军。面对网络大环境,高校需结合互联网思维来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由教育部推动的易班平台应运而生。易班是集思想教育、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其安全性、公益性、服务性、教育性、互动平等性和跨时空性等特点较好地满足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为了更好引领学生思想,进一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平台数据对龙岩学院的易班网络思政成效进行调研分析,并将龙岩的红色文化融入易班平台,以期打造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红色文化品牌,发挥网络思政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
本次调研对象是龙岩学院在校学生,抽样调查832人,其中女性占48.32%,男性占51.68%。大一学生占36.11%,大二学生占27.14%,大三学生占19.57%,大四学生占17.19%;工科占46.75%,理科占 23.32%,文科占29.93%。调查范围较广、性别基本平衡,且年级、专业分布较为均匀,因而样本代表性较强,能为调查了解龙岩学院易班平台使用和开发现状提供较为真实的参考数据。
1)低年级与文科学生参与较为积极,但总体交互性较差。数据显示,注册后未使用占11.78%,一周使用一次占57.93%,一周使用两次占14.30%,一周使用三次及以上的占15.99%。调查的学生中,有133位学生使用频率较高,为一周三次及以上。其中,文科学生和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参与较积极,分别占总比的52.63%、59.26%和25.93%,这部分学生多倾向于参与投票和话题讨论。调查中仅5%的学生会通过易班平台来添加好友和交流互动,大家更多是通过微信、QQ或电话联系。
2)大部分学生对平台硬件建设的认同度较低。易班平台硬件建设影响学生体验感,在网页设计感体验方面,认为设计感一般的占42.19%,认为较差的占8.77%;各年级学生评价较为一致,文科生和工科生对网页设计感要求更高。在操作难度体验方面,多数学生认为操作难度系数一般或较难,其中,认为较难操作的占10.94%,认为操作难度一般的占70.55%,仅有18.51%的学生认为操作较为容易。在版块偏爱选择方面,大家较为倾向投票和话题,分别占44.83%和28.73%。不同专业学生在第三受欢迎的板块中存在一些差异,文、理科生倾向于互动、评论这类交流表达较多的参与方式;工科生倾向于云共享这类较为简单、机械类的参与方式,可见,操作较为简单的功能较受学生青睐,专业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会影响板块选择。在个案访谈中,部分学生建议需设置操作说明,以提高操作的体验感。
3)平台内容缺乏吸引力、实用性。有55.05%的学生认为内容缺乏吸引力,这部分学生大多因学校行政命令使用易班。仅有25.96%的学生反馈易班平台实用性强,在这部分评价实用的216人中,反馈使用易班原因是因学校硬性要求的占44.44%,其余55.56%反馈使用易班平台原因是因为平台咨询丰富、功能实用或更新即时等。其余认为实用性一般甚至不实用的学生中,因学校行政命令而使用易班的分别占84.4%和95.1%,可见内容的实用性和吸引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易班用户的使用黏性。
4)易班工作站管理队伍建设不足。当问到“使用的易班是否设有专员管理?”时,47.48%的学生表示没设置专员管理,在个案访谈中也了解到学生对于平台的使用建议缺乏较为通畅的反馈渠道,对于有易班管理的院系来说管理教育队伍也缺乏培训,这说明真正围绕易班开展管理和维护的人员较少,还未能很好激发管理队伍成员参与易班建设的热情,不能较好形成品牌合力。
5)宣传力度不足。使用易班的原因中,因行政力量推动使用的占74.40%,认为咨询丰富的占12.02%;功能实用的占9.13%;更新及时的占3.25%。可见,易班平台在行政命令的影响下已在高校普及推广,但由于平台尚未形成区别于微信、QQ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品牌吸引力,因此难以扩大关注度和知名度。
综上所述,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及平台用户访问量、使用情况的反馈发现,易班存在操作复杂、趣味性较低和交互功能的体验较差等问题,这些对平台用户黏性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易班文化产品及内容的构建。要想突破学生原有的网络行为习惯,就得以“内容为王”,以此增强易班用户的黏度和吸引力。因此,在学生需求导向下对易班思政教育品牌化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闽西是中国土地革命重要发源地之一,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许多英雄伟人的足迹,更有无数闽西儿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是举世瞩目的“红土地”。龙岩学院是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这就赋予了它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用“红土文化”润养高校学子,将“红土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不仅能丰富易班的思政教育内容,更有助于红色基因传播,唤起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
理想信念是主体对客体持久稳定的确信心态和价值认同,是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和最高主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的最高统摄[1]。闽西革命英雄和革命群众正因有着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心和牢记为民谋幸福的初心这一理想信念,才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近百年历程中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胜利。不改信仰的瞿秋白、“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的何叔衡及湘江战役烈士等,是因为怀揣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三年游击战争,闽西革命群众“我的头可杀,红军不能饿死”的声明,是因为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邓子恢、张鼎丞、杨成武等闽西英杰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仍把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柴米油盐放心上,深深扎根于群众中,彰显了为最广大民众谋幸福的初心[2]。在闽西红土地发生的伟大革命和建设,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取得伟大成功,这些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文物记录和反映的红色精神都是新时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素材。
把红色文化运用于易班平台,结合平台的师生互动、资料共享和评选展示等功能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互动的同时,更加系统学习红色文化、感受红土文化魅力,真正将红色文化的信念价值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易班平台的思政教育,久而久之,这些精神文化力量会内化于心,转化为内在动力;再外化于行,指引大学生自觉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奋斗。同时,通过易班平台访问量、点赞数和评论内容等大数据分析,可以让思政管理者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
精神动力是指满足个体主体对动力内在化、主体化的需要,形成从内部推动主体前进、促进个人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形成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内在灵魂,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形成了以不畏艰险、坚定信念、敢于牺牲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正是这些革命斗争精神使我们党能动员、鼓舞、教育和团结人民,充分激发大家的革命热情。闽西,作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闽西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成为闽西人民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精神之源。这一精神鼓舞着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付出了巨大牺牲,闽西有革命基点村610个,在册的革命烈士有2.4万人,为革命牺牲的群众有16.6万人。从铸魂胜利路的古田会议到红军长征第一步,从“二十年红旗不倒”闽西最早党支部(中共永定支部)的建立到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五次反“围剿”战争,从长征途中的英勇奋战到革命的胜利,包括在抗日救亡运动号召下,有大批爱国华侨如陈嘉庚、胡文虎、王源兴等回到祖国和闽西,慷慨解囊,筹款献物……[4]
这一庞大的牺牲数据及潜藏在数据背后生动鲜活的红色历史,包含着无数革命烈士、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切实能给学生心灵带来巨大震撼。这些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爱国故事将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更好地为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在弘扬“抗疫精神”的同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思考,引导学生塑造和完善正确的价值追求。
道德品格是个人在行为处事中表现得较为稳定的基本规范和素养,表现为人的立身之本和处世态度。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拥有正向的道德品格,才使得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能获得群众拥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带领人民翻身解放,取得革命的胜利。在闽西红色文化中包含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邓子恢、章独奇、张鼎丞、刘亚楼、郭滴人、瞿秋白等革命英雄、典型道德楷模的精神文化,这些红色文化背后展现了革命英雄的道德榜样力量。毛泽东的“不搞特殊拒收盐”、朱德的“题壁留款军民情”、邓子恢的“一生践行为群众”、杨成武的“拳拳深情爱民心”等红色故事在闽西这片红土地上广为流传。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块奋斗土地和每一张红色手稿都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些直观、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洗礼和升华,自觉培育艰苦奋斗、为民服务、开拓创新、务实清廉的崇高品格。
当前学生关注的榜样日趋明星化、娱乐化,红色英雄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虽记忆久远但耳熟能详,而对95后大学生来说,可能只略知一二。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应看到合理的一面,也应认识到赋予传统榜样新时代特征的重要性。只有把发现和提炼的优秀、崇高品质结合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才能建构“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榜样学习环境,更好地引起学生共鸣,助力红色基因传承,汲取榜样力量。
易班特有的开放性、时效性和交互性既满足党员教育在内容、宣传方式的创新要求,又解决了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信息来源复杂化、内容多元化困扰,因此,可鼓励师生党员运用易班平台开展学习和交流。
1)搭建“‘易’心向党”党员展示模块。易班活动中属微话题和投票参与率较高,操作较为简单且符合学生短平快交流的需求特点。因此,可通过易班开展党支部介绍、优秀党员风采展示、微党课视频及红色文化实践心得分享等,特别是针对党史上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故事、人物事迹的学习分享等。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经历“内化—外化—内化”过程,通过反复践行和心得分享,使其人格和品德得到升华和提高,也在提升学生党员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增强学生党员对红色教育的认同感;让更多入党积极分子、师生了解支部创建信息,一同自觉参与支部活动创建,共同传承红色基因,做到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2)搭建“‘易’起读吧”学习分享模块。互动、评论、云共享三种活动对于专注力和时间有较高要求,但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助力文化传播方面能发挥较好作用,因此,结合这类板块特点,可围绕红土文化普及、启发类思考讨论等主题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搭建‘易’起读吧”。比如开设“最喜爱的闽西英雄人物”“闽西红歌知多少”“最有故事的红色遗址”“我眼中的红色龙岩”“闽西学子分享红土地生活感受”等话题互动,鼓励学生进行故事云分享、红土相册云共享,让更多学生通过易班平台展示、分享红土文化。进一步增强易班平台教育的吸引力,丰富红土文化宣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利用龙岩红土文化优势,以内容差异性为导向,围绕红土文化打造易班思政教育课程共享平台,以易班平台内容的丰富性、更新的及时性及资讯的实用性来提升师生的用户黏性。
1)开设红色文化“易”学堂。请红色文化传承人基地讲解员等结合现存的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红色文化分享,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增强易班品牌教育的思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在易班平台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助力易班红色思政品牌知名度的推广。让无法到实地参观红色遗址和没有到过红土地的同学感受红土地淳厚的文化魅力和沉淀的革命精神底蕴。比如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福建高校思政工作网承办“红色基因”栏目,自栏目创立以来,已发布文章过百篇,近半年的文章人均阅读量均达到了500人次以上,在教育上起到了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效果。
2)增设红色人物“易”起谈。通过话题、互动、投票和评论等板块了解学生感兴趣人物资讯,结合历史事件和纪念日邀请亲历者、见证者、革命烈士后代和研学专家作访谈,通过不同的展现方式开展思政教育。让聆听者更直观地去学习和感受,通过亲历者、见证者和革命烈士后代的叙述去体会那时的艰险情境。这一形式让红色教育更生动和震撼,有助于提高易班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只有拓宽和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滋养,激发青年学生爱国情愫。
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方针,通过易班平台这块“试验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平台保障,同时,也为易班平台宣传和管理队伍建设提供新思路。
1)招募品牌创新团队,建成红色文化专题研习营。要打造品牌需招募一支相对稳定的“红”色品牌创新团队,既要有创新精神,也要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应在熟悉红色文化的专业教师或思政工作者的指导下吸纳更多喜爱红色文化、愿意学习红色历史的易班学生骨干,让学生团队边学变思考,让易班的管理教育队伍首先成为红色文化专题的研习营,只有设计者热爱,才能让设计的活动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此外,管理队伍以学生为主,才更易于健全信息收集反馈渠道,能全方位收集学生对网站建设、内容建设、板块使用体验等的反馈,提高学生用户的体验感。
2)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易班宣传力量支撑。为全校师生搭建“互联网+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平台,无论是红色文化的文创设计、志愿服务或助农服务等项目都能在平台进行交流和推广,甚至可以开拓易班红色学习、娱乐模块。让学生有较为独立自主的空间,结合当地红色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和创业项目,通过创新思维拓展训练,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比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和行政式的强制安排,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喜欢易班,乐意用易班平台进行学习、讨论及分享,甚至开展易班新模块的拓展。谋求学生能力培养的新突破,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能让师生自觉为易班平台代言,比起行政命令推广,口口相传才是最好的宣传。
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新路径,易班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 治教育重要抓手,在增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发挥网络思政凝聚青年、引导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牢牢把握新机遇,结合新时代要求、本土地域文化优势和学生个性需求特点探索易班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和新内涵,持续深入推进易班的网络思政教育品牌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