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成诗:阅读教学中的“美遇”体验

2022-12-31 09:07文|凌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词句语言文字桃花

文|凌 红

诗歌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文体。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体韵律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无穷的想象、精妙的遣词,充满了意境之美和韵律之美。儿童要多读诗,让他们浸润在诗歌音韵中,让诗歌不断触动他们敏感的心灵,对语言产生敏锐的感知力,也可以在诗中体察到诗人丰富的人生,感悟不同的人生态度。教材入选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字里行间包含着浓浓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情美,具有典范性。在教学中,借助诗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润泽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玩转成诗的策略,就是把诗歌的情怀融入到课文学习之中,以课文内容为生发点,引导学生在感悟有意蕴的词句后,能借助相关方法仿作、成章,不断与语言文字之美相遇,以此增进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熟知度和感知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升其文学创造力。

一、分行呈现,于情趣诵读中感受美的形式

“诗歌是由文字和音乐性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对青少年来说,音乐性是打开诗歌之门的钥匙。”这种文学的音乐美可以通过诵读体会。教材中的一些课文运用了散文化的表达,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散文化的描写中常常带有诗歌的意韵,将这些语言分行呈现,转换成诗,尝试用不同形式的诵读来推进教学,会别有一番情趣。

如五年级上册《搭石》中人们走搭石的情景就充满了美感,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分行的形式呈现课文部分语句,并让学生合作诵读:

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嗒嗒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首先,我们发现这种分行(诗的形式)使学生诵读的速度慢下来,在放慢的节奏中,给学生增添了想象空间,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形成画面感。其次,文中“前面的……”“后面的……”“嗒嗒的声音”“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语言的运用,在分行呈现中得到凸显,朗读时不知不觉就带着节奏感,把走搭石的轻快自如表现出来。第三,配上一段舒缓又不失欢快的音乐,文字通过朗读就能更好地呈现出韵律感,这就是诗歌的形式和节奏所带来的美感。

二、语料化用,于物象择取中触摸美的质地

课标鼓励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对于有新鲜感的词句,最好的积累是随即语用,在语言实践中实现真正的积累。把文本内容、表达、意境、情感等借用过来,化身为作者,对文章进行诗歌改写,不仅降低了表达的难度,还能帮助学生保持词句的新鲜感,提升表达情趣。

如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一课,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课文玩转成诗:

三月的桃花水,

是春天的竖琴。

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

碰着石块的叮当声,

和伸出头的麦苗谈心。

三月的桃花水,

是春天的明镜。

看垂柳披上了长发,

燕子翅膀上裹着白云,

镜中的姑娘,

成了朵朵红莲。

文中一些有新鲜感的词就成了诗歌中陌生化的表达,充满了想象力,使三月的桃花水带上了人的情感。教材退居到语料层面,供学生提取、筛选、重组,这样的文字游戏除了有趣还在于学生对自己的成文充满了表达自信。小学生学习这样散文化的课文有一定难度,这样化用语料,化身成作者,所改写的诗歌,既带着课文的理解,又触摸到了诗歌的样态,文学的美在改写中有了深切的感知。

三、细节捕捉,于排比复沓中深入美的情感

排比、复沓是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句子、段落并排呈现,亦或者句与句之间更换少数的词分行表达。在课文教学过程中,适时找寻、提取可供排比、复沓的词组、句子,甚至是段落,可以增强文本的理解力、语言的感知力。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哈尔威船长与船一起沉入大海一段时,有老师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即景想象,提取排比的词组,完成填空:对忠于职守的理解,对做人之道的践行,都包含在铁铸一般的身影中,包含在 ________中……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给出丰富的答案:纹丝不动的形象;坚毅的目光;郑重的神情;紧握栏杆的手;随风飘动的领带;略显凌乱的头发;等等。有的答案学生能直接给出,有的经过教师的提点修饰,学生对“怎样的什么”这一结构词组便有了更多的认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这一结构句式连起来一读,便是一首深情的诗:

什么叫忠于职守?

什么才是做人之道?

请庄严地凝视这尊黑色的雕像吧——

那铁铸一般的身影,

那果敢坚毅的目光,

那紧握栏杆的双手,

那风中凌乱却又固执飘扬的头发……

静静地告诉你,

这,就是英雄。

这是一项很不错的文字游戏,增强了理解文本的趣味性。经常进行排比性的提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对文字情感的领悟力也会有所提升。

再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花之歌》,学生也能通过复沓,玩转成教室里的那一首“花之歌”,以此表达对老师、对校园生活的美好情意:

我在讲台上摇曳,

使教室风光柔和静美;

我在朗朗书声中呼吸,

使读书声芬芳馥郁。

我醒来时,45双好奇求知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微睡时,那时而焦虑时而欣喜的疲倦眸子向我凝视。

四、想象改写,于形式融通中升华美的境界

不得不说,儿童对诗歌有着天生的直觉和悟性,这种直觉和悟性来自于他们非理性的想象、模糊化的理解,甚至是不合逻辑的观念,包容这些成人难以解释的行为、现象,能让语文学习变得轻松而饶有趣味,我们所要做的,用诗人北岛的话说就是“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

五年级上册张志和的《渔歌子》教学,有教师打破常规,以对对子的游戏方式推进,充满了学习的挑战与惊喜。熟读这首词后,教师出对子让学生在词中找对:桃花对流水;斜风对细雨;箬笠对蓑衣;青箬笠对绿蓑衣;鳜鱼对白鹭;白鹭飞对鳜鱼肥。提高难度拓展对:西塞山——桃花源、桃花渡、桃花津(拓展“渡”“津”知识);西塞山青——桃花渡粉;斜风徐徐吹——细雨蒙蒙下、微雨悠悠下。无须严谨,只求好玩,玩着玩着,语言就有了趣味,有了温度,画面就出来了,词句就理解了。

此后,教师又借用词中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风光,微雨垂钓、悠然自得的形象,恬淡和美、自由舒展的情境,投射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想象改写成现代诗歌,学生也能诗意盎然:

山间

水蒸气袅袅凝聚,

一颗包着一颗。

白鹭穿过这一颗,那一朵,

翅尖沾湿,

在山前掠过,

影子也拂过那几树桃花。

花瓣的纹路覆盖了灰尘,

灰尘掉进溪水,

覆着一条鱼的一瓣鳞片。

渔翁披着蓑衣,

头上箬笠好像大自然。

唤醒了原初印象,

雨斜斜洒落。

如此便好,

何须回家。

多么美妙的体验,多么美好的表达,当学习成了游戏,文本中潜藏的中华文化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在无从觉知的状态中,敞亮了学生的诗性情怀。语文学习就应该这样饶有趣味。

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用诗歌的形式介入阅读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展开审美体验,让学生在诵读、提炼、仿写、创作中,与语言文字美美地相遇。

猜你喜欢
词句语言文字桃花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桃花琐话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清明,又见桃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