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媛媛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
近年来,债务融资逐渐在企业融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债权人对公司治理以及经营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存在较高的代理成本,双方之间的代理冲突通过债务契约得到缓解(孙芳城和俞潇敏,2013)[1]。债务契约不仅可以厘清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委托代理关系,同时也是债权人发挥治理效应的基础。随着《公司债发行试点办法》(2007)的颁布,国内债券的发行程序日益规范,发行公司债逐渐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债务融资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银行借款仍是我国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的主要方式。无论是银行还是债券市场中的债权人,都需要通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完成信贷决策(廖秀梅,2007;施丹和姜国华,2013)[2-3]。基于此,学者们对债权人如何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可分为关于债权人对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动机的影响与关于债权人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发挥的治理效应的研究。
学者们围绕债务融资方式对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动机的影响展开研究。有些学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更高的企业往往能够吸引债权人的关注,故企业往往会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来获得更多融资机会(方水靓,2015)[4]。但基于债务契约理论,为了更好地满足债券发行条件(钟宇翔和李婉丽,2016)[5]或是以较低成本获取债务融资(Liu等,2010)[6],企业在发行债务前往往进行了盈余操纵,从而导致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降低。此外,企业在发行债券时,为了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往往有着强烈的盈余操纵动机。在信用评级机构无法识别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企业可能会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以获得更好的业绩表现,进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大打折扣;但在信用评级机构能够有效识别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企业则会减少盈余管理行为以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
学者们围绕债权人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发挥的治理效应展开研究,认为债务契约同样可以发挥治理效应,降低债权人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陆正飞等,2008)[7],这是债权人与企业之间进行的动态博弈过程。此外,银行借款与发行公司债券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债权人监管效力等方面会产生诸多差异(詹雷和任永鸿,2014)[8],相较于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银行往往在信息甄别以及发挥治理效应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因此,本文通过整理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与银行这两种债权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的文献,讨论了发行公司债券与银行存款两种债务融资方式对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动机的影响,进一步讨论了债权人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发挥的治理效应,并探讨了未来研究可能关注的领域。
随着《公司债发行试点办法》(2007)的颁布,我国债券市场进入新的发展期(马榕与石晓军,2016)[9],公司债的发行程序日益规范,发行公司债也逐渐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债务融资的重要工具。相关研究主要从三大方面进行,一是为吸引更多的债权人关注,企业可能主动提高自己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基于债务契约理论,为了更好地满足债券发行条件(钟宇翔和李婉丽,2016)[5]或是以较低成本获取债务融资(Liu等,2010)[6],企业在发行债务前进行了盈余操纵,从而导致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降低。三是信用评级机构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债权人对企业在发行债务时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一方面,为吸引更多的债权人关注,企业可能主动提高自己会计信息的质量。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较高时,企业往往通过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向债权人提供较为真实的财务信息,从而吸引更多债权人的关注,获得更多融资机会。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能够缓解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能够促使债权人与企业之间形成更加信任的合作关系,进而适当降低对企业的债务要求和标准,并且更加倾向于与企业进行长期的债务合作关系(方水靓,2015)[4]。因此,基于获得更多融资机会以及更长期稳定的债务合作关系的目的,企业可能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关于债券市场中的债权人是否可以直接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债权人能否促使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基于债务契约理论,企业为了以较低成本获得债务,在发行债务前可能进行了盈余操纵(Liu等,2010)[6]。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时,会与债权人签订债务契约,债务契约中往往包含债权人对于企业做出的要求,譬如限制企业举借新债务、对企业的利润等财务指标作出一定的要求。企业往往为了提高在与债权人谈判中的优势,往往会进行增加收益的盈余管理(Othman和Zeghal,2006)[10]。但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信息甄别能力有限,企业是否进行了收益的盈余管理并不能被债券市场中的债权人及时准确的识别,企业从而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债务融资。企业为了以较低成本获得债务,企业可能会选择进行盈余操纵,进而使得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因此,债权人能否有效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识别成为债权人能否促使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在债权人能够进行有效信息识别的市场中,会计信息质量更高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多以及更稳定的债务融资机会,债权人的存在往往能够促使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在债权人无法有效进行信息识别的市场中,收益指标更高的企业往往能获得债权人的关注,债权人可能会使得企业进行一定的盈余管理,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但是,基于债权人信息识别能力,展开债权人对于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最后,随着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也逐渐发展完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7,证监会)中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许可、业务规则、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详细规定说明,信用评级是债券投资者判断债券的违约风险、评估债券价格的重要依据(周在霞和夏秀芳,2018)[11]。现有研究表明,我国的信用评级能够反映基本面的差异,并且得到了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的认可(朱松,2013)[12]。
学者们对我国债券信用评级对盈余管理的敏感性展开研究认为,我国债券市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无法排除企业是否进行盈余管理等干扰信息,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信息甄别能力较差(马榕和石晓军,2016)[9]。因此,企业可能通过一定的盈余管理活动,提高自己的信用评级,吸引债权人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杨大楷和王鹏(2014)[13]研究发现,企业在信用评级前存在应计项目操纵和真实活动操纵两种方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在民营上市企业中更为常见;刘娥平和施燕平(2014)[14]通过对比分析企业获得首次信用评级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在信用评级之前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行为增多,而在信用评级之后这种行为逐渐消失;郭小钰(2016)[15]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企业在本期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那么在上期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且大多数企业会采取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大多数研究发现,企业往往为了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而进行盈余管理,而信用评级机构并不能很好地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给出过高的信用等级。因此,如果信用评级机构无法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甄别,往往可能无法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给出准确定的判断,从而使得企业为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而进行盈余管理。但是,也有学者研究发现随着信用评级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国内的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完全可以发挥信息甄别的监督作用(杨大楷和王鹏,2013)[16],而企业也会因为信用评级而规范自己的会计信息质量,信用评级调整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抑制作用(李琦等,2011)[17]。因此,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在信用评级在债权人与会计信息质量中发挥的作用得出一致的结论,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已经充分证实了信用评级已经获得债券市场中的大部分投资人的认可,对于债权人进行投资选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信用评级是否能够发挥对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重点在于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是否能够发挥信息甄别的有效监督作用。
总的来说,目前关于债券市场中的债权人对于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动机影响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债券市场相对不发达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债券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有关债券市场的研究可能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因此,探讨在债券发行前的信用评级过程中与债券发行过程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话题,对于债券市场与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对于债券投资者,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因为银行能够获得公司的私人信息,并具有更大地监控借款人的能力( Shevlin 等,2019)[18]。20世纪90年代,我国银行业开始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日益加强对于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周在霞和夏秀芳,2018)[11]。在这一背景下,银行业逐渐开始增强对借款企业的盈余质量的关注(姚立杰和夏冬林,2009)[19]。相关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银行能否对于企业识别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基于债务契约理论,企业是否因银行借款进行盈余管理活动,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新增长期借款往往与企业盈余管理活动显著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我国银行能够较好的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谢加涛,2010)[20],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进行甄别。会计信息质量高的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数额大、期限长以及利率低的银行贷款(王华和余冬根,2017;赵刚等,2014)[21],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显著影响了债务的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卢闯和陈玲,2011)[22]。因此,学者们认为我国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出于降低债务融资成本、获得更稳定的银行借款的目的,往往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但是,债务契约假说认为,当企业负债增加时,企业会倾向于采取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Watts和Zimmerman,1986)[23],以实现较低的债务融资成本,并且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并不能被银行有效识别(陆正飞等,2008)[7]。换言之,当企业面临较高的负债水平时,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张玲和刘启亮,2009)[24],应计项目操纵和真实活动操纵两种盈余管理程度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受公司所有权性质的影响(李增福等,2011)[25],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基于债务契约理论,当银行无法有效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时,企业往往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来获得更多银行借款,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总的来说,学者们对于银行能否在企业借款前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识别还没有得到一致结论。此外,大多数研究以长期负债占年末总资产的比例作为衡量上市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并没有进一步考察公司是否会为了新增借款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即银行对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动机的影响。
随着企业债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发展,债券市场中的投资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企业在发行债券是往往需要满足债券发行的各项要求并在在发行后还要接受债券市场中投资者的监管,这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孙芳城和俞潇敏),优化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相比于银行借款,公司债往往具有更加严苛的限制调节,对于企业行为起到刚性的约束效应,通过破产约束机制督促企业管理层努力工作,发挥治理效应,优化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但是,有学者认为国内债券持有者往往呈现高度分散、单个债权人话语权有限以及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较高等特征,往往无法在债权人大会上直接对于公司治理做出有效影响(邹丽娟,2007)[26],只有通过债权人表决权信托才能保证债权人表决权的有效行使,从而对公司形成长期、持续的治理和监控(唐英,2005)[27],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关于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实现治理效应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债券市场较不发达密切相关。但是,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资金进入债券市场中,债券市场中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是否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正向影响,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有效抑制;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与银行业相比,发挥治理效应的作用机制是否一致等都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往往因监督企业成本过高从而产生“搭便车”现象,与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相比,银行业作为债权人在信息甄别与监督、信贷跟踪管理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充分发挥大债权人的监督治理效应(Dimond,1984)[28]。在国内,随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理念受到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主义”的公司治理理念的挑战(张建伟和李妍,2002)[29],银行作为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发挥重要的外部监督效应。
银行作为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已经不可忽视,学者们进一步围绕银行借款规模以及不同的治理机制展开相关研究。关于银行借款规模与治理效益的研究发现,企业中银行借款比例较高时,往往面临着银行更加严格的信贷跟踪,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也越高(杜兴强等,2009;杜颖洁与杜兴强,2013;程公和苏毓敏,2022)[30-32]。换言之,随着企业负债率的不断提高,银行发挥外部治理效应、对企业进行监督的动机显著增强。关于治理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股东与管理层展开。有些学者研究发现银行作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主要是通过加强对控股股东的监督与约束实现的(孙颖,2021)[33]。银行作为债权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发挥外部监督效应对控股股东的行为进行约束,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银行作为债权人也能够通过监督和债务契约条款对企业管理层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于东智,2001;赵鹏飞,2021)[34-35]。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公司管理层往往可能处于利己主义而进行某些决策,但债务契约的存在能够对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进行限制约束,银行作为债权人也能够随时发挥监督效应,规范管理层的行为,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同时也能成为传递公司业绩的信号(汪辉,2003)[36]。杨艳和陈收(2007)[37]基于国有企业进行分析,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国有企业往往缺乏监督的动力,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运作商业化,银行作为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效应有所增强。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银行借款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银行作为债权人更是一种有效的监督、约束、激励机制(吕清军,2012)[38],可以缓和债权人与股东、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在银行作为债权人发挥治理效应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围绕债权人发挥治理效应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债权人不能发挥治理效应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债权人的治理效应对会计信息质量没有影响给出了不同的结论。
有些学者认为债权人能够发挥较好的治理效应,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Holthausen和Watts(2001)[3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债权人治理效应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呈现正相关,当债权人对股东与管理层约束程度越较高时,债权人能够发挥较高的治理效应,从而显著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随着企业负债率的提高,债权人治理效应不断增强,对管理层各项决策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大大降低了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概率和程度,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从而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在国内,学者们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银行作为债权人能够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刘文军和曲晓辉,2014)[40],并充分发挥治理效应,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强会计信息有用性,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陈俊和陈汉文,2007)[41]。另外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债权人在企业中不能发挥治理效应,并且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国外学者早期基于债务存续期间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哪些具有违法债务契约倾向的公司往往会在违约前开展大量的正向盈余管理活动(Defond和Jiambalvo,1994)[42],企业的负债率往往与企业的盈余管理间显著正相关(Roychowdhury,2006)[43]。换言之,当企业的负债率不断提高时,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也会随之增多,债权人的治理效应并未得到有效发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增反降。国内学者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角度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研究发现企业负债率的增加降低了企业盈余质量(张玲和刘启亮,2009;张兆国等,2009;杨继伟,2009)[24,44-45]。此外,还有有些学者研究发现,尽管银行在企业中能够发挥一定的治理效应,但这种治理效应对于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杜兴强等,2009)[30]。基于以上分析,关于银行作为债权人治理效应能够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影响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在公司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治理效应,故对银行作为债权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展开探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债券市场中的投资人以及银行借贷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尚存在一些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拓展的地方,相关不足与进一步拓展的方向如下:
第一,在发行债券融资对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动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中,会计信息有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但在债券市场的研究中,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关于债券市场中的债权人是否可以直接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债权人能否促使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以及基于债权人信息识别能展开债权人对于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此外,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在信用评级在债权人与会计信息质量中发挥的作用得出一致的结论,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已经充分证实了信用评级已经获得债券市场中的大部分投资人的认可,对于债权人进行投资选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信用评级是否能够发挥对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重点在于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是否能够发挥信息甄别的有效监督作用。总的来说,目前关于债券市场中的债权人对于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动机影响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债券市场相对不发达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债券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有关债券市场的研究可能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所以,探讨在债券发行前的信用评级过程中与债券发行过程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话题,对于债券市场与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在银行借款融资对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动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研究以长期负债占年末总资产的比例作为衡量上市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并没有进一步考察公司是否会为了新增借款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即银行对企业提高或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动机的影响。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识别能力在未来会得到提高。所以,如何加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也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
第三,在债券市场中的投资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发挥治理效应的研究中,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但是,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资金进入债券市场中,债券市场中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是否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正向影响,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有效抑制;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与银行业相比,发挥治理效应的作用机制是否一致等都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四,在银行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发挥治理效应的研究中,银行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监督与约束效应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但是,关于在银行作为债权人发挥治理效应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但学者们已经关注到商业银行不断改革所带来的治理效应的优化提高。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在公司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治理效应,如何提高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更好地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发挥对股东与管理层的约束与监督效应,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强会计信息质量,仍是学者们需要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