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感路径研究

2022-12-31 08:07西藏大学
成才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参与感客体教育者

■ 西藏大学 李 警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新形势党中央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这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必须要抓牢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也要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感。

一、新时代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感的重要价值

(一)增强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必要前提

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拥有良好的获得感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方式。一个良好的获得感是积极的参与感的重要保证,而一个积极的参与感则是学生拥有良好获得感的必要前提。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事实上,一堂到课率、抬头率、互动率和点头率都颇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是教师授课内容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的结果。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保证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感才可能使学生学有所获,拥有良好的获得感。

(二)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有赖于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的良性互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使用丰富的教学艺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向受教育者展示出来,通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从而使教育对象获得情感共鸣。其中教育对象积极主动的参与无疑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最为重要的基础。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不断提高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才能更好的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依赖教育者始终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发挥好主导作用,同时也要给予教育客体较多关注,发挥好其主体能动性。改变以往思政教育中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导致教育者的施教影响不强的现象。教育客体只有在采取主动配合、积极接受的情况下,教育者的施教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所以,不断强化教育客体的参与感构建,是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客观要求。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感不强的原因分析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立体化、多样性和灵活性等优势逐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然而目前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学生参与感不强、缺乏积极性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不足,吸引力不强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高校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部分高校为了简单追求时代感,盲目跟随潮流而采取建立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学生推送文章,把它当成任务要求学生进行点击阅读。而对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却缺乏重视,对推送方式以及推送内容缺少足够创新。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不过是把平时思政课的一些内容机械的粘贴到网络媒体上而已,实际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中,并没有实现实质的创新,也无法发挥出实际作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使学生逐渐丧失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育主客体之间缺乏良好的情感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教育主体简单机械的灌输和教育客体盲目被动的接受过程,它应该包括两者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因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成效的取得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一些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却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都是以符号在场的方式参与,不仅对教育者的说课表演有所限制,同时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眼神和肢体交流。而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又缺乏有效的互动设计,加之高校青年学生的不成熟性,网络信息的繁杂对学生有着不小的诱惑。从而消减了整个思政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导致学生参与欲望大大降低。

(三)对教育客体缺乏深入研究而造成供给与需求的错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集团、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将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实际的思想状况与国家和社会对其成员思想品德的要求统合起来。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从细处着眼,对学生关注的话题事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掌握学生真实准确的思想状况和需要。而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对教育客体的深入研究,使制定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境况相脱离,造成教育者的供给与受教育者的需求之间的错位,于是出现老师在热情洋溢的进行说课,却没有引起学生共鸣的现象。

三、新时代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感的路径思考

(一)开放参与节点,使教育客体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

高校可以以合理的方式将教师进行思政教学的备课以及思政活动的策划过程面向学生开放,并邀请学生参与其中,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点,筛选出能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能获益的节点,坚持在教师掌握主导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能实现受教育者的获得感,又能实现教育者的成就感,从而使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有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成效。因此,高校应该积极行动,将学校运营的公众号和一些主题网站的建设维护以及内容更新等活动面向学生采集意见,需要举办的一些爱国主题活动可以聘请学生做策划人,广泛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等。这样既可以减轻相关负责人员的压力,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政活动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丰富,从而在参与过程中得到自我的提升和教育,使学生由以往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二)设计互动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者的“独舞”向师生的“群舞”转变

以往的思政教育更多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主体性有所忽视,导致思政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其虚拟的特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通过虚拟化符号存在,使受教育者脱离了现实思政教育严肃刻板的氛围,从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敢于畅所欲言。教育者应该积极地抓住这一特点,并借助这种网络载体的优势,深入分析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设计一些学生喜爱并易于接受的互动方式,使整个思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设计具体的互动方式时,教育者可以从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些社会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着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再抛出正确的解释,以此来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从而改变思政教育成为传统教师一人的独角戏的局面,实现师生共同搭台唱戏。

(三)扩散口碑事件,使教育客体由“参与者”向“传播者”转变

高校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结合当前形势加强对新思想的研究和学习,可以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小组合作备课以及派出学习观摩等形式强化教师对新思想的领会以及将其运用到教学中的能力。以此来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从而更好适应教育客体对时代变化所产生的需求。在具体操作上,教育者可以将在教学或思政活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容作成话题可传播的事件,让口碑发生裂变,从而影响更多学生参与到其中,同时放大参与学生的获得感,让参与感形成螺旋扩散的风景效应。比如,在学校举办的校庆活动、中秋晚会或国庆庆祝活动时,将学生参与的互动环节做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政内容,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来共同参与互动活动,同时可以在学校公众号设置留言服务,鼓励学生将参与活动的感受进行留言分享,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此外,在举办一些思政讲坛时也要积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感想分享,把学生变传播者,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口碑,这样才能对学生具有真正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铸魂育人工作,事关为党和国家培养民族复兴担当大任的人。它除了要求教育者要增强自身教学本领外,也需要受教育者提高自觉性,强化自我教育,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新时期,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线上教育与传统的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已成为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强化高校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感,成为目前高校克服思政教育所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高校要对学生展开深入的研究,深刻把握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和需求,通过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创新、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以及扩散口碑等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猜你喜欢
参与感客体教育者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浅议犯罪客体
新闻报道中的“第一人称笔法”
浅析信息图表设计的有效性
概述奥地利普通术语学中的对象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