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朱光潜的文章感性与理性兼具,情感与智慧并存,这是他作为美学大师的独特表现。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朱光潜从读书、修身、升学、选课、运动等方面对青年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忠告,既有深刻的哲理性,也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朱光潜以一个长者的身份畅谈人生哲理,既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能够逐渐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与健全人格。
1.预热阶段的阅读方法。一是充分运用批注。在整体感知阶段,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后及时记录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或阅读感悟,并以批注的形式呈现,为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奠定情感基础。二是与作者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强化与作者的对话,即建立与朱光潜的师生关系或知音关系,并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一一回复他的信。三是阅读时间安排。全书共十二封信,每封信的内容和主题不同,但每一句忠告都是发自内心的呼吁与训导,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对此,可利用两周时间,敦促学生每天阅读一封信。
2.研究阶段的阅读方法。一是批注提问,表达观点。要引导学生在书中及时批注自己的观点、疑问、归纳等,通过提出问题、归纳问题、观点发表等进行深入思考。二是回复信件,表达感悟。通过深入阅读,引导学生围绕感触最深的信件给朱光潜回信。
3.交流阶段的阅读方法。组建学习小组,归类并合并信件的主题。在内容方面,可分为生活情趣、社会责任、青年选择三个主题。在写作方面,可分为融会贯通与旁征博引的创作特点、辩证分析与举例论证的讲理方式、娓娓道来与自然亲切的行文风格。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形成文稿,如以“志存高远”为主题的启发式文稿、以“给朱光潜先生的回信”为主题的回信式文稿、以品评写作特色为主题的鉴赏式文稿、以正反方辩论为主题的辩论式文稿等。
4.拓展阶段的阅读方法。可安排“走进朱光潜”“走进美学”“走进青春”等主题阅读活动。例如,为使学生全面认识朱光潜其人,可推荐学生阅读朱光潜的《谈美》《无言之美》等;为进一步了解美学,可推荐学生阅读《美学散布》等基础性美学文本;为深化学生思考,培养阅读思维,可引导学生思考美学与青春的关系,从而赋予生活以更大的价值。
1.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阅读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提供阅读方法支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第二,通过深入阅读整本书,激发学生哲学、美学、文学的探究兴趣。第三,依托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其中,第二、第三个目标是教学重点。
2.教学过程。在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以“写给朱光潜先生的回信”为主题,引导学生聚焦几个问题,通过回答预设,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整合能力。为此,教师可设置一段情境导入,即以朋友或知音关系给朱光潜回信,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悟。例如,“经过两周的阅读,我相信大家已经与朱光潜先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老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以朋友的身份写一情感至真、感悟至深的回信。”
(1)问题聚焦:如何拟定标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学生可能会拟定以下题目:青年的担当、拥抱生活、与朱光潜先生的辩论、青春的选择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上进行分类,如青年与社会、青年与人生素养、青年与人生理想等。还要引导学生对具体篇目进行分类,如关于“自我修养”,可谈动、静、读书等;关于“社会价值”,可谈十字街头、中学生与社会运动、多元宇宙等;关于“人生理想”,可谈摆脱、作文、升学与选课、人生与我、情与理等。
(2)问题聚焦:在你的回信中,要告诉朱光潜先生你读完信后的变化及原因。关于自己的变化与原因,学生的答案应该是多维度、个性化的。例如,读书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寄托,当你快乐时需要读书,当你心烦时更要读书。因此,要找到读书的兴趣与乐趣,为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奠定基础。在领略中感悟生活中的趣味,在空灵下感悟生活的美好,在喧嚣中悠然地遐想;珍惜当下,珍惜幸福,珍惜生活;真善美的追求从来不是以功利性为目的,而是人性的底色;坚持自己的爱好,去钻研它,去保护它,守住心灵的净土;理智与情感是思维的两个方面,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等。
综合以上这些回复,学生的改变不止于此。语言表达固然是学生的真实体验,但某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则需要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逐渐感悟,或是生命中的某天,或是面对困难时的某一瞬,朱光潜的信便会浮现在学生脑海,从而为生命旅程指明方向。至于这种感觉是什么,便是学生在探究和思辨中产生的情怀、格局与审美,这正是阅读经典的魅力。
(3)问题聚焦:为什么你会相信朱光潜的话。关于“相信”,学生的答案也应该是多元的。例如,朱光潜的话蕴含丰富的道理,朱光潜在旁征博引中讲述了诸多名人故事,朱光潜谈到了人生的境界,朱光潜的话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选择其中的一封信,引导学生以知识渊博、心灵导师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展示,如第十一封信《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在朗读过程中,要体现出朱光潜发自内心深处的隐忧、教诲与期望,并体会朱光潜的亲切、自然、贴心。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文的分类中,本篇未划入其中的任何一类。对此,如何对其分类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这是一篇谈个人修养的文章,即人生不是走过场,而要时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这是一篇关于人生选择的文章,意在劝导青年保持长久之情与沉静之心,以此成就伟大事业。可见,经典作品透露的主题,不是完全割裂、独立的,某些内容是可以进行组合式表达的。
(4)问题聚焦:朱光潜其人。朱光潜先生身材矮小,经常独自坐在北大燕南园中的青石板上,在其童真的眼神中,他默默注视着来往的学生。这时,他偶尔会绕到残垣断壁后摘一朵小花,并隔着矮墙递给来往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并不知道是他,以至于被他突兀的浪漫所吓到。很久之后,那些经过他身边的学生才知道那位老人就是美学大师朱光潜。于是,懊悔、顿足、捶胸。这就是朱光潜的真实人生,一个怀揣纯洁心灵的老顽童。因此,他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朵鲜艳的花朵,而是一种越过残垣断壁向后人传递的风范。
基于以上介绍,再引导学生思考与自己“对话”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亦师亦友、谦逊温和、字字珠玑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名家点评。例如,诗人余光中说,“朱光潜的书不但内容、观点启发了我,而且他的语言很流畅、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学者吴泰昌说,“他的文章,即使是阐述艰深费解的美学问题和哲学问题,也都是以其晓畅通俗的笔调在和读者谈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通过阅读以上名家点评,学生能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朱光潜形象。因此,给朱光潜的回信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拐点或起点。
由表及里、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阶梯式阅读探究,学生掌握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更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