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探文心 细微之处显个性
——《围城》整本书的创意读写

2022-12-31 08:00:16王艳梅
中学语文 2022年32期
关键词:古钟方鸿渐围城

王艳梅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读写结合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读写结合,传统观念中人们大多强调的是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忽视了写作对阅读的辅助作用。其实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写作也有助于深化阅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活动,从而达到最佳的阅读状态,收到最佳的阅读效果。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语言活动,我们通过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实践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研究之中。一般的读写结合大多是借助阅读获得选材、布局等写作技巧,从结构技巧与语言艺术出发,然后设计和阅读内容有密切关联的写作要求,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教学目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并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列入了整本书阅读的必读书目。这本书给学生呈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中国的社会镜像。很多学生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就知道里面的关于“围城”的名言:“结婚就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开始整本书阅读之前,将这一基本学情作为阅读的起点,鼓励学生细品《围城》,重新发现这本书所蕴含的哲理,然后创造性地去写作,在《围城》整本书阅读中融通读写,丰富自己的文学鉴赏阅历,促进写作水平提升。

一、求同辨异,比较思维的新尝试

在整本书阅读中运用“比较”这种思想和方法进行的阅读活动,称之为比较阅读。它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个教学目标,针对某段文本,和有关的内容进行联系,然后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比较,经过多种思维加以重新排列组合,促使整本书阅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的思维过程。求同辨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寻求同类阅读材料的不同之处,从中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的阅读方法。它主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目的是为了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认识文章中人物的个性特征,便于掌握写作技巧上的“变法”。通过这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探索事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达到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个性的教学目的。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个是求同思维,另一个是求异思维,只有这两个翅膀一起发挥作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快速的提升。

在《围城》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我尝试着从意象、语言、主题等不同的角度展开比较阅读,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阅读目的。在阅读中要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探究文章意象的不同的意蕴。在《围城》这部小说中,古钟的意象在塑造任务和揭示小说主旨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钟在小说中是通过隐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在我国古典名著中作者经常会用到隐喻这种创作手法,例如在《红楼梦》中通灵宝玉是对贾宝玉身世的隐喻,通灵宝玉和贾宝玉的巧妙结合,实现了作者通过虚幻的手法,叙述了贾宝玉是补天遗落的顽石投胎。钱钟书在《围城》这部现实主义小说中,这样的虚幻情节是不会出现的,作者描写古钟是方鸿渐家里的祖传宝贝。中国人一贯看中血缘传承的。“这只钟不是你爷爷买的,挂在后厅吗?”这一情节的描写在这里暗示了古钟对方鸿渐的隐喻作用。

另外,环境描写对人物也有很大的熏陶作用。方鸿渐在这样的封建思想影响很大的家庭中,他的很多性格缺点是受到了封建家族的很大影响的。我们仔细分析方鸿渐的姓名,就会洞察“鸿渐”这个名字是有很大寓意的,是指“一只鸟飞来飞去没有着落”。这个名字的寓意就是漫无目的地流离失所的意思。而小说中古钟的指针也是在不断地行走着,寓意着方鸿渐的一生在不停地流离失所之中。年少时出国留学,在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听课很随便,兴趣广泛,但是心得却没有,生活极其懒散。从国外回到国内,先到上海点金银行,后又去三闾大学,最后回到上海老家中。这篇小说的大多数人物都是处在流离失所中,都处于一种盲目的奔波状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生逢乱世,另一方面也是对人们命运的一种有意识地揭示。古钟的行走每个小时慢七分钟,也寓意着方鸿渐的命运也是常常和自己的理想错过。在留学期间,没有取得博士学位,面对父亲和岳父的双重压力,他只能从爱尔兰人那里买来一个假的博士学位。在金点银行工作的时候,认识了唐晓芙,但是因为苏文纨的破坏,最终促使两人分手。当他与唐晓芙分手的时候,作者也设计了很多的误会。在和孙柔嘉结婚之后,希望和孙柔嘉好好地相处,但两人在生活中还是矛盾不断。这些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恰恰和那个慢了七分钟的钟表暗暗吻合。小说中不仅是方鸿渐,其他的人物几乎都是处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之中。

二、提供支架,跨学科背景下的新写作

传统的教学往往局限于某一个学科,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跨学科阅读教学则打破了这样的局限性,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地理、历史、政治四个学科可以同读《万历十五年》。在这个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我们大胆对语文整本书阅读进行尝试试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楚云老师在《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时候,就是由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祥子只会拉车不会别的”而引出质疑讨论,通过祥子职业生涯中的优势和劣势、职业机会以及职业危险等多角度启发学生去探究这些旧社会的“祥子们”被时代埋葬的原因。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时候适当引入了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解决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支架。我在《围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也尝试了加强学科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去创新性表达。例如一位学生利用帕金森定律、150 定律和贝勃定律的有关理论去评论《围城》中的三闾大学的基本运转情况:

三闾大学共分为汪派、刘派和李派三大派系。他们各自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这更是当时封建官场的一个缩影。因为假学历被方鸿渐发现,刘派担心他会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影响,于是暗中反对方鸿渐,想让方鸿渐离开三闾大学。150 定律强调了社交圈的重要性,因为赵辛楣的离开,造成了方鸿渐的靠山失去,人脉关系的这种特点,最终导致了方鸿渐的失业。在单位中得罪了一个人就等于得罪了一个派别,结交了一个人就有利于认识更多上层社会的人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至于太孤独。

这样的跨学科整本书阅读,促使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融合。当然跨学科阅读写作也需要明确一定的“界限”。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支架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尝试用新的视角、训练新的思维,达到尝试新写作的教学目的。尝试运用比较思维,在整本书阅读中求同辨异,能够以读悟写,以写促读。建立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为读写活动提供必要支架,有助于深化阅读与写作。求同辨异思维的运用,跨学科支架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于字里行间深入发掘文章的蕴含,触摸文字脉搏跳动的同时,逐渐形成对整本书的个性化体验,实现心灵深处直抵心灵深处的脉动,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深读中悟得写作真经。

猜你喜欢
古钟方鸿渐围城
印象·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40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8
钟声悠悠迎新年——探访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年少莫学方鸿渐
海峡姐妹(2019年1期)2019-03-23 02:43:04
“围城”内外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27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文学教育(2017年35期)2017-02-08 08:10:44
青山明月
“围城”之战
小主人报(2016年5期)2016-02-28 2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