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学先生学术年谱

2022-12-31 06:11广东赵宏祥整理
名作欣赏 2022年34期
关键词:文体学中山大学古代文学

广东|赵宏祥(整理)

1956 年

一岁。

吴承学,字瀛生。9月4 日出生于广东潮州市,祖居潮州枫溪。祖父吴长仁(1897—1970)。长仁先生早岁通晓诗文,平生在家乡及泰国曼谷以私塾教师为业。父亲吴显齐(1920—2000),时年三十六岁,任潮州金山中学教导主任。显齐先生,笔名吴缶。1945 年4月,先生加入杨家骆、马衡、顾颉刚、傅振伦组织之“大足石刻考察团”,任考察团编辑,并拍摄《大足石刻影片》,考察时所撰《大足石刻考察团日记》《大足石刻影片剧本》等,现已为研究大足石刻之重要文献。新中国成立后,先生返乡任教于潮州金山中学。母亲黄凤仪(1919—2003)。叔父吴显海(1932—2013),曾任中南财经大学教授、党委副书记。姑母吴卷(1928—2005),曾任丰顺隍小学教师。大哥吴承梅,曾任黑龙江大学教师。大姐吴秀月,曾任枫溪中学教师。二姐吴秀霞。二哥吴承岐。弟吴承士,曾任华南师范学院教师。

1957 年—1961 年

二岁至五岁

在潮州上幼儿园,1962 年因父亲调至凤凰中学,举家迁返家乡枫溪。

1962 年—1971 年

六岁至十五岁。

在枫溪上幼儿园,读小学(枫溪小学)、初中(枫溪小学附设初中)。

1971 年—1974 年

十五岁至十八岁。

一二年级在潮安古巷中学就读,三年级转至枫溪中学。

1974 年—1976 年

十八岁至二十岁。

在枫溪小学及附设初中任代课老师。

1977 年

二十一岁。继续任初中代课教师,12 月与弟弟吴承士参加全国“文革”后首次高考,并分别被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学院所录取。

1978—1981 年

二十二至二十五岁。

在中山大学中文系1977 级就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当时中文系的老师有:容庚、商承祚、黄海章、吴重翰、王起、潘允中、董每戡、楼栖、赵仲邑、卢叔度、陈必恒、高华年、陈则光、吴宏聪、饶鸿竞、黄家教、邱世友、刘孟宇、陆一帆、张正吾、苏寰中、潘翠菁、黄天骥、李新魁、李伟江、王晋民、吴文煇、郭正元、金钦俊、曾扬华、刘烈茂、吴国钦等。由卢叔度教授指导之本科毕业论文《试论〈诗经大雅〉中西周民族的史诗》获评优秀。

1982 年

二十六岁。

2 月,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9月,考入中山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黄海章、邱世友先生。同级同学有陈平原、孙立、陈幼学三人。

撰作:《刘勰情感论浅探》,《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2 年第3 期。与江艺平合作之 《怪诞与美》(外一篇),载于《随笔》杂志1982 年第11 期。

1983 年

二十七岁。

6 月,在广州参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学会第三届年会。

撰作:《评“物感说”》,《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3 年第1 期。《论沧浪的诗论倾向》,《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3 年第4 期。

1984 年

二十八岁。

12 月,硕士论文《〈沧浪诗话〉述评》通过答辩,获文学硕士学位。至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工作。

1985 年

二十九岁。

10月,往福建邵武参加“全国严羽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严羽妙悟说之理论内涵及意义》。

撰作:《“新妇”用典之我见》,《文学遗产》1985年第3 期(署名:吴观澜)。《严羽“不落言筌”说的美学内涵》,《学术研究》1985 年第6 期(署名:吴大泽)。

1986 年

三十岁。

4 月14 日至20 日,在安徽屯溪参加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二届年会,提交论文《一个从玄学向美学转化的论题——论“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撰作:《黄海章教授谈治学》,《学术研究》1986年第4 期。《试论严羽的审美理想》,《汕头大学学报》1986 年第2 期(署名:吴大泽)。

1987 年

三十一岁。

9月,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随王运熙先生攻读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学位。

撰作:《征实求是的科学精神——〈文心雕龙探索〉读后》,《文学遗产》1987 年第4 期(署名:吴观澜)。《一个从玄学向美学转化的论题——论“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学术研究》1987年第1 期(署名:吴观澜)。

1988 年

三十二岁。

9月,往新疆乌鲁木齐参加第三届全国《西游记》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与佛道轩轾》。

撰作:《艺术地掌握历史——〈白门柳〉在历史文学意识上的创新》,《学术研究》1988 年第1 期(署名:吴观澜)。《“换骨”“夺胎”二法本义辨识》,《中山大学学报》1988 年第1 期(署名:吴观澜)。与卢叔度教授合作点校整理之吴趼人讽刺小说四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近社会龌龊史》《瞎编奇闻》《糊涂世界》,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1989 年

三十三岁。

10月1日,黄海章师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撰作:《关于唐诗分期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1989 年第3 期。《〈西游记〉的三教合一和佛道轩轾》,《汕头大学学报》1989 年第2 期。《论陈子昂的历史贡献》,《许昌学院学报》1989 年第3 期(署名:王运熙、吴承学)。《从破体为文看古人审美的价值取向》,《学术研究》1989 年第5 期。《读吴国钦校注〈关汉卿全集〉》,《汕头大学学报》1989 年第2 期(署名:吴观澜)。《冰壶秋月——忆黄海章师》,《羊城晚报》1989 年10月23 日第3 版。

1990 年

三十四岁。

6月7日,博士论文 《中国文学风格学》通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为徐中玉教授,答辩委员有郭豫适、章培恒、顾易生、陈谦豫、陈伯海、王运熙教授。秘书为汪涌豪。论文同行评议有周振甫、敏泽、程千帆、周勋初、徐朔方、穆克宏、邱世友、张文勋、杨明照、霍松林、詹锳、罗宗强、王达津教授等。

6月,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博士学位,分配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工作,任讲师。

撰作:《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初探》,《文学评论》1990 年第2 期。《传统文学批评方式的历史发展》,《文学遗产》1990 年第1 期。《生命·感悟·理性——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思维方式札记》,《中山大学学报》1990 年第4 期。《论中国古典的文学风格品级说》,《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1 期。

1991 年

三十五岁。

撰作:《辨体与破体》,《文学评论》1991年第4 期。《整体性地把握文学批评发展的轨迹:谈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文学遗产》1991 年第2 期。《论中国古典风格学的形成及特色》,《学术研究》1991 年第2 期。《释“自然”:兼论文学批评概念的历史性》,《广东社会科学》1991 年第4 期。

1992 年

三十六岁。

爱是一种热情、一种自我牺牲的道德情感。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基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认识到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认识到教师肩负的重任。

11月,被聘为中山大学副教授。

撰作:《历史的观念:中国古代文学史观初探》,《文学评论》1992 年第6 期。《人品与文品》,《文学遗产》1992 年第1 期。参与整理 《车王府曲本菁华·元明卷》《车王府曲本菁华·明清卷》,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3 年

三十七岁。

7月12 日,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为曾宪通教授(至1998 年7月2 日届满)。

7月25日,与邱世友师、孙立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年会。

12 月,博士论文《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王运熙先生作序。

是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为陈望南,与曾扬华教授合作指导。

撰作:《集句论》,《文学遗产》1993 年第4 期。《中国古代文体风格学的历史发展》,《中山大学学报》1993 年第1 期。《从体到派:中国古代风格类型论与文学流派论》,《学术研究》1993 年第4期。

1994 年

三十八岁。

12 月,晋升为教授。

是年,所撰论文《历史的观念:中国古代文学史观初探》《文学评论》1992 年第6 期,在广东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评奖中获一等奖。

撰作:《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文学评论》1994 年第1 期。《论题壁诗》,《文学遗产》1994 年第4 期。《明人小品述略》,《中山大学学报》1994 年第2 期(合作)。《释〈文赋〉“怀霜”“凌云”》,《学术研究》1994 年第2 期。《卢纶〈塞下曲〉释疑》,《古典文学知识》1994 年第3 期。

1995 年

三十九岁。

9月,任中山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

9月24 日至26 日,在江西南昌参加江西师范大学承办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九届年会,于是会当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五届理事。

撰作:《评点之兴——论文学评点的起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文学评论》1995 年第1 期。《遗音与前奏——论晚明小品的历史地位》,《江海学刊》1995 年第3 期。《儒学与评点之学》,《华学》创刊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小雅·采薇〉“哀乐”辨》,《古典文学知识》1995 年第1 期。《谈谈古代文人并称的先后次序》,《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2 期。《程羽文“乱点鸳鸯谱”——介绍晚明小品〈鸳鸯牒〉》,《古典文学知识》1995 年第5 期。

1996 年

四十岁。

7月,申请国家社会科学研究 “九五”社科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获批立项。

10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10月21日,本科指导老师卢叔度教授去世。

是年,当选为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撰作:《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论古诗制题制序史》,《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钩沉拾遗 探源溯流》,《文学遗产》1996 年第6 期。《论张大复的散文小品》,《中山大学学报》1996 年第2 期。《〈帝京景物略〉与竟陵文风》,《学术研究究》1996 年第1 期。《晚明的清赏小品》,《古典文学知识》1996 年第5 期。《20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合作),《复旦学报》1996 年第6 期。

1997 年

四十一岁。

9月15 日,往河南开封参加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河南大学主办之“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学术研讨论会。

11月1日,在广西桂林参加广西师范大学承办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届年会。

11月,与陈炜湛教授访问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参加第五届清代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读〈四库全书总目〉诗文类题要》,又往台南成功大学做学术访问。

是年,所撰论文《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初探》(《文学评论》1990 年第2 期),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1990 年至1996 年优秀论文奖”。

撰作:《旨永神遥明小品》,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7 年第5 期。《论晚明清言》,《文学评论》1997 年第4 期。《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合作),《文学遗产》1997 年第6 期。《“拟盐”“咏絮”漫议》,《古典文学知识》1997 年第3 期。《无章无句妙成文——论“意象体小品”》,《古典文学知识》1997 年第6 期。

1998 年

四十二岁。

10月,往贵州贵阳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贵州大学主办之 “中国唐代文学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

是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首届博士生为王法敏。

撰作:《晚明小品研究》,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书列入《文学遗产丛书》。《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学术史上的贡献》,《文学评论》1998年第3 期。《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文学遗产》1998 年第6 期。《“不平则鸣”辨》,《古典文学知识》1998 年第6 期。

1999 年

四十三岁。

4月6 日,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9 月13 日,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研究》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之“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先秦盟誓研究》一文。

10月11日,往河北保定参加河北大学承办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于是会当选为第六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秘书长。

撰作:《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合作),《文学遗产》1999 年第4 期。《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文学遗产》1999 年第6 期。《策问与对策》,《新国学》1999 年创刊号。《从古典形态诗文评研究到现代形态的批评史》(合作),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编《“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7月版。

2000 年

四十四岁。

3月,任新一届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7月9 日至11日,在暨南大学参加“世纪之初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

7月15 日至16 日,在日本京都大学参加平田昌司教授召集之“作为文化制度的中国古典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诗牌谱研究》。与会学者:兴膳宏、张少康、小南一郎、林梅村、釜谷武志、斋藤希史、金文京、吴承学、王瑗玲、松家裕子、葛兆光、夏晓虹、陈平原、平田昌司。

9月,所撰《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文学遗产》1999 年第6 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1998 年至1999 年度优秀论文奖”。

10 月,往茂名参加广东省文学学会2000 年年会,于是会被推选为副会长,并出任广东省古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兼古代文学文论研究会副会长。

撰作:专著《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傅璇琮先生作序。《论宋代隐括词》,《文学遗产》2000 年第4 期。《明代八股文文体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0 年第6 期。《文字游戏与汉字诗学》,《学术研究》2000 年第7 期。《晚明小品研究心得——兼谈拙著 〈晚明小品研究〉》,《古典文学知识》2000 年第1 期。《本草药方妙成文》,《古典文学知识》2000 年第3 期。与李光摩合作校注之《菜根谭 呻吟语》,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1 年

四十五岁。

4 月,组织广东古代文学研究会开展“文体史:文学形态发展史”专题讨论,所得成果集中刊载于《学术研究》。

9月,往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任访问学者,为期半年。

撰作:《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5期。《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文学评论》2001 年第1 期。《“诗牌谱”研究》,载平田昌司主编《古典学の現在Ⅱ 特集:文化的制度としての中国古典》,2001 年2 月,日本京都大学。《文体形态:有意味的形式》,《学术研究》2001 年第4 期。《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我的研究工作随想》,《古典文学知识》2001 年第6 期。

2002 年

四十六岁。

11月19 日至20 日,在上海参加由斯坦福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学评点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是年,所申请教育部“十五”社科项目“陈眉公与晚明文风与士风”,获批立项。

李福标《皮陆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2007年由岳麓书社出版)。博士后潘承玉进站(2005 年出站,出站报告题为《南明文学研究》,2012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撰作:《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与李光摩合作编著之《晚明文学思潮研究》,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汉魏六朝挽歌考论》,《文学评论》2002 年第3 期。《五四与晚明》(合作),《文学遗产》2002 年第3 期。

2003 年

四十七岁。

3月,王运熙师偕师母来广州,随侍王先生在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二校做学术报告,并往中山、珠海和肇庆游览。

5月2 日,任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人文社科评议组成员。

8月21 至26 日,在湖北武汉参加武汉大学承办之“第三届《文学遗产》论坛暨编委扩大会议”,提交论文《八股四题》。

11月,被推选为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是年,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成立,任主任。

《〈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学术史上的贡献》(《文学评论》1998 年6 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1997 年至2003 年优秀论文奖”。

何志军《汉代应用文文体形态略论》、李斌《陈眉公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撰作:《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文学遗产》2003 年第4 期。《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3 年第1 期。《文字游戏与汉字诗学——〈诗牌谱〉研究》,收入王宾主编《语言的向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年12 月版。《圆照之象 务先博观》,《古典文学知识》2003 年第4 期。

2004 年

四十八岁。

7月31日,在河北承德参加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共同举办之“文学观念与文学史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9月20 日,在福建福州参加第四届“《文学遗产》论坛暨《文学遗产》编委会扩大会议”,提交论文《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

11 月22 日,在广州番禺莲花山主持召开“中国古代文体史与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贺复征与〈文章辨体汇选〉》。

12 月16 日,在台北市参加台湾省“中央研究院文史研究所”主办之“元明文人之自我建构与审美风尚学术研讨会”。

12 月24 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参加黑龙江大学主办之“新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2 月,参加编写之《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傅璇琮、蒋寅主编),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是年,所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基本理念”,获批立项。

陈望南《海虞二冯研究》(2010 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杨东林《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2018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徐文新《文体明辨序说疏证》、李光摩《明代八股文形态研究》、邓新跃《明代前中期诗学辨体理论研究》(2007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博士后何诗海进站工作(2006 年出站,出站报告题为《明清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研究》)。

撰作:《八股四题》(合作),《文学评论》2004年第2 期。《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4 年第6 期。《浅读〈封神演义〉》,《古典文学知识》2004 年第6 期。《箴言与清言——读〈呻吟语〉与〈菜根谈〉》,《古典文学知识》2004 年第5 期。与彭玉平合编之《詹安泰文集》,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潘承玉著《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撰序《神游冥想 理解同情——〈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序》,刊于《广州大学学报》2004 年第1 期;为蒋述卓等著《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撰序,刊于《学术研究》2004 年第6 期。

2005 年

四十九岁。

2 月7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04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名单的通知》,所负责的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入选。

5月,作为主持人,在《中山大学学报》与郭英德、钱志熙教授进行 “中国古代文体学之内涵与前景”专题研讨。

6 月,作为编委会成员参编徐中玉教授主编之《大学语文》(第八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7月11 至12 日,在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之“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类书与文学批评说起》。

8 月21日至24 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三届年会暨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闭幕式发言。

10 月10 日至14 日,在四川南充参加西华师范大学承办之“《文学遗产》国际论坛”暨第五届编委扩大会议。

是年,所著《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获广东省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杨金文《中国早期悔过观念及文本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博士后刘湘兰进站(2007 年出站,出站报告题为《中国古代散文文体概论》)。

撰作:《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文学评论》2005 年第3 期。《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合作),《文学遗产》2005 年第1 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展望》(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5 年第3 期。《“八脚词”与宋代文章学》,《中山大学学报》2005 年第4 期。《简谈文学史史料的发掘与处理》(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05 年第4 期。《贺复征与〈文章辨体汇选〉》(合作),《学术研究》2005 年第5 期。《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合作),《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宋词疑义二考》(合作),《求是学刊》2005 年第5 期。《不值与不遇》,《古典文学知识》2005 年第6 期。与曹旭合编之《庆祝王运熙教授八十华诞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5月,作为主持人,在《中山大学学报》与郭英德、钱志熙教授进行 “中国古代文体学之内涵与前景”专题研讨。

2006 年

五十岁。

6月7日,在上海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之第二届中国古代文学评点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8月,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澳门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首届穗港澳大学生诗词创作大赛。此活动为近年倡导、推动古典文化精神在校园传承所得之成果。时,中山大学岭南诗词研习社社刊《粤雅》创刊,为之作序。

12 月,据中山大学党委、中山大学《关于调整学校常设委员会和领导小组的通知》,任中山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

是年,所申请之美国岭南基金会项目“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实践”、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史料集释”,获批立项。所著《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陈赟《六经与文体学》、陈志扬《乾嘉文体学研究》、沙红兵《唐宋八大家骈文研究》(2008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撰作:《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文学遗产》2006 年第1 期。

2007 年

五十一岁。

1 月12 日,入选2006 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月28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2006 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仪式。

4月14 日至15 日,在湖南长沙参加湖南师范大学承办之“2007 年《文学评论》编委会暨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知识状况学术研讨会”,所作发言题为《警惕“数据库体”论文泛滥》,载《社会科学报》2007 年11月22 日第5 版。

5月14 日,出席广东省2004—2005 年优秀社科成果颁奖大会,所撰论文《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获一等奖。

6 月21日,出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7月,任广东省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9月8 日,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表彰。

9月,邱世友师《水明楼续集》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所撰《邱世友先生年表》。

12 月1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在云南大学召开,于是会被推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

是年,《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文学评论》2005 年第3 期)获得广东省2004—2005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卢明辉《寓目之美观:六朝诗歌创作中的一个观念——以谢灵运及其诗为研究中心》、张澜《类书文学观念个案研究》(2013 年以《中国古代类书的文学观念:〈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为题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白建忠《杨慎与杨门七子研究》(2010 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富鹏《岭南三大家研究》(2008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李婵娟《清初古文三家年谱》(2012 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出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博士后刘晓军进站(2009 年出站,出站报告题为《章回小说文体研究》,2011 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撰作:《〈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文学评论》2007 年第1 期。《任昉〈文章缘起〉考论》(合作),《文学遗产》2007年第4 期。《〈文体通释〉的文体学思想》,《古典文学知识》2007 年第5 期。

2008 年

五十二岁。

12 月2 日,在安徽合肥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于是会被推举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理事。

12 月26 日,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遗产》编辑部联合主办之“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文学遗产》论坛”并致开幕辞。提交论文《宋代文章总集中的文体学观念》。

成娟阳《道家科仪文体研究》(2015 年以《三界津梁:道教科仪文献的文学研究》为书名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马将伟《易堂九子研究》(201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撰作:《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合作),《文学评论》2008 年第5 期。《明代文章总集与文体学》,《文学遗产》2008 年第6 期。《明代诗话中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8 年第4 期。《黄佐的〈六艺流别〉与“文本于经”的思想》,载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九、第十辑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8月版。

2009 年

五十三岁。

3月26 日,在澳门参加澳门大学主办之“澳门大学名人论坛”并做学术报告“中国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

4 月25 日至27 日,在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章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大会作题为“从总集看宋人的古文观念”的主题发言。

10 月30 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做学术报告“诗人的宿命”。

11 月2 日,在日本京都大学做学术报告“诗人的宿命”。

11 月20 日,在四川成都参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第十六届年会暨杨明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

孙耀斌《宋代科举考试文体研究》、林少琴《洪亮吉诗歌理论及创作研究》、耿淑艳《岭南古代小说研究》(2015 年以《岭南古代小说史》为题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李松荣《莲池书院与后期桐城派》、翁筱曼《学海堂与岭南文化》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撰作:《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 年第2 期。《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想象》(合作),《文学评论》2009 年第6 期。

2010 年

五十四岁。

1月25 日,参加《学术研究》新编委会议,当选《学术研究》杂志编委。

3月27 日,组织召集之“首届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新会开幕,于是会宣布中华诗教学会(筹)成立,选举叶嘉莹教授担任名誉会长,陈永正教授任会长。

7月9 日至10 日,在天津参加南开大学文学院主办之“中国文学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

9月21日,获聘中山大学“逸仙学者”特聘教授。

12 月1日至3 日,参加《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山大学中文系主办之“文学遗产论坛:明清诗文的文体记忆与文体选择”,于闭幕式发言。

是年,《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0 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为首席专家主持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获批立项。

李晓红《中国古代诗歌文体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博士后安东强进站(2012 年出站,出站报告题为《清代学政与科举文体》)。

撰作:《“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0 年第4 期。《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学术研究》2010 年第5 期。《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合作),《文史哲》2010 年第2 期。《无名氏的意味——扑朔迷离的〈梅花诗〉》,《中国文化》2010 年秋季号第32 期。

2011 年

五十五岁。

3月,所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5月,任《文学遗产》编委。

6月14日,任中山大学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12 月27 日至39 日,在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主办之“第三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古今图书集成〉的文学与文体观念——以〈文学典〉为中心》。

是年,所撰《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 年第2 期)获2008—2009 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杨昊鸥《〈史记〉与中国文章学专题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撰作:与何诗海合作主编之《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由凤凰出版社出版。与彭玉平合作主编之《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所撰总序以《回到历史语境,理解中国文学》为题,刊于《南方都市报》2011 年9月18 日。所著《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修订本),列入该丛书第一辑出版。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詹安泰全集》撰前言(合作)。主编《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2 年

五十六岁。

3月6 日,任广东省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3月22 日,所撰《“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0 年第4 期)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7月,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8月19日至26日,于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理事会当选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

9月,出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并获聘《中国文学研究》编委。同时,参加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于开幕式所作学术报告题为:“中国文章学之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

张慕华《敦煌写本佛事文体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博士后何杨进站(2014 年出站,出站报告题为《先秦问对文体的逻辑研究》)。

撰作:《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2012 年第12 期。《论〈古今图书集成〉的文学与文体观念——以〈文学典〉为中心》,《文学评论》2012 年第3 期。《论“序题”——对中国古代一种文体批评形式的定名与考察》,《文艺理论研究》2012 年第6 期。《一代学人的雪泥鸿迹——读傅璇琮先生〈治学清历〉》,《南方周末》2012 年1月12日。

2013 年

3 月29 日,在安徽合肥参加安徽大学承办之“《文学遗产》编委会扩大会议”,所作发言题为《学术史识与学术价值观》,刊于《文学遗产》2013 年第6 期。

10月10 日至13 日,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山大学学报》联合主办之“第四届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致开幕辞。

12 月,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访谈报道题为《学者要有传世意识与文化责任感》,载《南方都市报》12 月12 日。

是年,所撰《“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0 年第4 期)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张鹏飞《〈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2015 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常恒畅《清末民初文体学演进论稿》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撰作:《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三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4 年

五十八岁。

1 月13 日,当选广东省社科联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

1月27 日,获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2 月8 日,王运熙师逝世。

6月7 日,邱世友师逝世。

8月8 日,由湖北民族学院承办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九届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在恩施召开,于是会当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蒋旅佳《宋元文章总集分体与分类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2021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撰作:《温润的光辉——缅怀恩师王运熙先生》,《东方早报》2014 年2 月14 日。《〈古文辞类纂〉编纂体例之文体学意义》(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14 年第3 期。《王船山观生居题壁联考释》(合作),《学术研究》2014 年第4 期。为彭玉平所著《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撰序《浴沂咏归说学缘》,刊于《羊城晚报》2014 年11 月26 日。主编《中山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5 年

五十九岁。

6月,任新一届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6 月21 至22 日,在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主办之“第三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并主持闭幕式。

8月22 日至23 日,在南京参加南京大学主办之“中国古典文学与东亚文明:第一届中国古典文学高端论坛”,提交论文《“九能”综释》。

8月,所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入围第三届思勉奖评选。

是年,所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李冠兰《先秦礼文化与文体学研究》、莫尚葭《先秦两汉祭祀文体研究》、黄静《宋元目录著作与文学批评》、顾浙秦《清代藏事诗研究》(2017 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撰作:《命篇与命体——兼论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发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15 年第1 期。《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文学评论》2015年第2 期。《〈郡斋读书志〉与文学批评》(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 年第1期。与何诗海合编 《中国文学的文体选择与记忆》,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2016 年

六十岁。

3月,接受《中山大学报》专访,访谈报道题为《从容一些 走得更远》(《中山大学报》3月31日)

10 月,接受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之《儒风大家》主编曾繁田专访,访谈报道题为《古代诗文寄寓着人的整个生命》,载《儒风大家》第30 辑。

11月17 日至20 日,在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主办之“传承与开拓——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早期文字与文体观念》。

11 月22 日至23 日,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与《文学遗产》编辑部联合主办之“第五届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致开幕辞。

赵宏祥《清人论清诗——以清初诗集为中心》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撰作:《中国早期文字与文体观念》,《文学评论》2016 年第6 期。《“九能”综释》,《文学遗产》2016年第3 期。《文辞称引与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早期文体观念发生研究》(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16 年第4 期。《章门师友的文体学研究》(合作),《学术研究》2016 年第6 期。《论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16 年第6 期。

2017 年

六十一岁。

11月12 日,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主办之“‘文体、文本与文章经国’文体学青年学者研会”,所致开幕辞为《致新一代学人》,载《南方周末》11月7 日。

12 月10 日,在中山大学怀士堂参加“1977—2017:跨越40 年的对话”,与陈平原、杨煦生、周小兵交流,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年。

12 月11日,参加“‘高考改变命运’中山大学中文系1977 级毕业聚首”活动。

12 月26 日,卸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是年,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所撰论文《命篇与命体——兼论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社会科学》2015 年第1期)获广东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林训涛《先秦史官早期文学活动研究》、戴一菲《唐诗与图像研究——以诗画主题传承为中心》、高思《汉唐史论文学研究》、刘春现《晚清民国文体学专题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撰作:《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释 “大兰王”》,《学术研究》2017 年第10 期。《微信上的万里校书记》,《古典文学知识》2017 年第5 期。《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追忆傅璇琮先生》,《南方周末》2017 年1月5 日。

2018 年

六十二岁。

1 月,所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获得免鉴定,通过结项。

12 月1日至2 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教育部“‘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的创新与发展’长江学者论坛”,所作大会发言题为《长江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载12 月6 日《南方周末》。

伍钧钧《杜甫旅食京华及其诗文研究》、邬志伟《宋文文体新变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撰作:《饶宗颐的中国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18 年第4 期。《秦汉的职官与文体》(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18 年第5 期。与彭玉平合作主编《中国语言文学文库》并撰写总序,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9 年

六十三岁。

9月10 日,参加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暨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被授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11 月23 至24 日,在珠海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之“第六届中国文体学研讨会”,并致闭幕词。

余煜珣 《秦汉法律文体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博士后魏磊进站(2022 年出站,出站报告题为《清初京师小集研究与叙录》)。

撰作:《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旨永神遥明小品》(修订本),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明清诗文研究七十年》,《文学遗产》 2019年第5期。《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9 年第7 期。《我的杖乡和我的 “杖”》,《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7期。《“选堂气象”:呼唤新时代的学术通人》,《羊城晚报》2019年4月28日。

2020 年

六十四岁。

9月1日,获聘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所主办之《新国学》期刊学术委员。

9月,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采访报道题为《学者吴承学:立足本土研究中国文体学 阐释优秀学术传统》,载中国新闻网9月27 日。

11 月30 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之“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北京举行,所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张润中《秦汉职官与文体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博士后王芊进站。

撰作:《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身份的焦虑——中国古代对于“文人”的认同与期待》(合作),《复旦学报》 2020 年第1 期。《岭南诗话与岭南诗学》(合作),《学术研究》2020 年第6 期。《“念中文的,就要像梅花一样高洁”——追忆邱世友师》,《古典文学知识》2020 年第1 期。《“考之以制度”的春秋文体学研究》,《中华读书报》2020 年8 月5 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羊城晚报》2020 年10月18日。《转益多师,胜于定于一尊》,《中华读书报》2020 年11月25 日。

2021 年

六十五岁。

1 月,接受《中华读书报》“枕边书”栏目采访,采访报道题为《吴承学谈枕边书》,载《中华读书报》1月26 日。

7月15 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暨第九届理事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于是会当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8月,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采谈报道题为《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载《中国社会科学报》8月25 日。

10 月28 日,参加省政府参事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任仪式,获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省长马兴瑞颁发聘书。

撰作:《冰壶秋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追寻中国文体学研究的向上一路》,《中山大学学报》2021 年第1 期。《让现实照亮历史》,《南方都市报》2021 年3月14 日。《一代学人的集体记忆》,《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1 年第1 期。《此后缄书无处寄》(纪念罗宗强先生),《羊城晚报》2021 年8月4 日。《明清之际岭南的雄奇诗风是怎样铸成的》,《羊城晚报》2021 年12 月12 日。《〈古代潮州文学史〉序》,《南方都市报》2021 年12 月5 日。

2022 年

六十六岁。

1 月6 日,思勉原创奖管理委员会发布第五届思勉原创奖公告,所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获得第五届思勉原创奖。

3 月7 日,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公布2022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结果,所主持之《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资助项目。

10 月28 至29 日,参加《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山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之“《文学遗产》明清诗文论坛”,并致闭幕辞,题为“明清诗文研究的‘后发优势’”。

11 月26 至27 日,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主办之“第七届中国文体学研讨会”,并致闭幕辞,题为“文体学研究的瓶颈与突破”。

12 月17 日,参加思勉原创奖管理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之第五届思勉原创奖颁奖会,获颁证书,并发表获奖感言。

刘杰阳《晚出〈古文尚书〉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撰作:《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增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沧浪诗话〉与宋代理学》,《文学评论》2022 年第1 期。《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中国文体学研究三人谈》(合作),《文艺研究》2022 年第9 期。《边缘的意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2 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文体学中山大学古代文学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The Progress of Self—Redemption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Dylan Thomas’“This Bread I Br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