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兴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260)
高剑父不仅提出“国画革命”思想,还提出了变革方案[3]。他在现代国画的探索中主张“折衷中西”,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折衷”思想还身体力行,一以贯之的践行[4]。他现代国画的思想主张、艺术实践都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可以说,高剑父现代国画是一面镜子,一个典范,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目前国内外学人对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较为丰富,总的来看,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现代性”或“现代化”的研究;二是对于高剑父艺术思想或者是绘画作品、个人经历、论艺语录、名家评论等方面的个案研究。
高剑父现代国画研究首先涉及到的必然是所谓的“现代性”或“现代化”的问题。而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现代化的研究与本文所探讨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这里有必要对于这一问题进行简要梳理和作以简述。
“现代性”或“现代化”是一个十分宏大的问题,它被认为是随着西方启蒙运动而出现,是启蒙运动在对神学的批判中以理性代替神性的过程[5]。中外学者对于现代性或现代化的论述有着丰富的论著。譬如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也有对于现代性问题的解答;①詹姆斯·施密特将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看作是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②劳伦斯·E·卡洪从哲学、文化等方面对于现代性困境的反思③;沃格林对于现代性进行了批判;④成中英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出路进行了探讨。⑤中国学者有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李毅、张凤江《选择与裂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历史探索》等等,这些学者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现代性或现代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这些研究虽然无涉中国传统绘画现代转换研究,但对于从哲学层面反思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化却极有裨益。
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现代化(现代性)或现代转型的研究按照成果形式,主要有专著研究、学位论文研究和期刊论文研究。对于传统绘画现代化或者是现代性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河清著1998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与后现代》,虽然作者主要针对西方艺术论述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但是对于认识和界定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性却极具参考价值。河清通过对于波丘尼《城市在上升》作品的分析,把“现代性”归纳为五个特征,他认为所谓的“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扬弃,是“现代性”物极必反的产物。
郑工先生所著于2002年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为对中国艺术现代性探索的典型。该著作立以中国文化为本位,陈述了中国美术嬗变过程中的运动,主要是从历史的层面梳理了中国近代美术的演变历程。郑氏力图确定美术在各个阶段变迁的主题以及相应的规定性,并尝试在论述过程中体现中国美术现代化过程中的主流话语体系。郑氏极为深刻地指出了“现代化”的性质——“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的基本性质是自设自叙,但每一次运动又在不同层面以不同的方式与西学发生关系,又在不同角度质问传统,解构传统。”⑥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顾丞峰的《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顾氏的著作对现代性进行了阐述、深入地分析了现代性与美术的关系,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美术现代性作以表述,是较为系统的对于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进行研究的专著。顾氏对中国美术各时期的“现代化”(现代性)都有表述和分析,并将主要论述中心置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美术的部分。顾氏认为中国当代美术(当代艺术)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的,它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文化产物。在顾丞峰看来,《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述及中准备时期的“朦胧的表达”、曲折时期“趋同的倾向”、工业化时期“单一的期盼”这三个“现代化”时期中的美术对于现代化,尤其是对于所谓的“现代性”的表述上都存有一定的“跛足”的现象。⑦而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才是全方位的表述。顾氏认为中国当代美术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形态上,从最少受政治影响上,还是美术内容的丰富性上,都是前几个时期的“现代化”所远远无法比拟的。顾氏认为当代中国美术正处于几百年来艺术发展形势最好的历史时期[6]。
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现代化”或“现代转型”的相关研究论文有30余篇。而作为博硕论文研究的主要有惠蓝、何桃等的论文。中国美术学院惠蓝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形成——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争论研究》一文,全文分上下两篇,主要阐述20世纪中国画争论的实质由危机意识和改革激情引起的改革方案的选择:“融合主义”和“传统主义”两种方案,通过两大方案来分析其理论来源、形成过程、相关事件、知识话语与及各自得失效应等问题。还有东北师范大学何桃的硕士学位论文《傅抱石的中国画现代转型探索研究》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龙朝阳的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中国画的现代转型》等不同个案研究,通过个案将传统与革命之争进行描述分析,呈现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不同取向和意义,进而对个案研究的艺术视野、理论成就及绘画成就进行分析。他们的研究虽与本文要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亦有对于“现代化”或“现代性”一定程度的关联或相关的论述,这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参考。
期刊方面的研究则较多,其中有如王雯的《传统绘画题材的现代转换——以刘晓东<吃完了再说>为例》⑧一文,主要通过以刘晓东《吃完了再说》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从构图、技法、内容、意义等方面作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当代画家从传统绘画题材的现代转变,赋予艺术品新的内涵。王雯的《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绘画题材现代转换的路径——以培根《根据委拉斯开兹的<教皇英诺森西奥十世>的习作》为例》与前文类似也对传统绘画题材的现代转型进行论述。又如郑奇、王宗英的《传统文人画的终结与中国画的现代转型》⑨一文,主要阐述了当代中国画所受到的评击实质是源于中国文人画的衰退,而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中与关于新文人画、一元性绘画等理论的相关合理性问题上认为当下的艺术院校终将取代传统文人画与宫廷画的地位等。再有如陈瑞林的《从陈师曾到俞剑华:探索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新路》⑩一文,通过对“传统”“保守”的“五四”时期北京画家群进行解析以及对陈师曾和俞剑华的解析等,肯定“师古开今”的中国画转型新路,从而开掘本土文化资源对探索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张伟建的《管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的现代转型》(11)一文,阐述了20世纪上半叶由于社会变革而产生不同的道路选择,并分析了各自在不同的抉择中采取不同的回应策略从而形成了中国画的现代进程,并在进一步的分析阐述中肯定了“中西融合”途径所取得的艺术成效。还有如袁宝林的《融汇中西与中国绘画转型》、叶茂林的《关于水墨画图式现代转型问题的思考》、朱珠的《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研究》等等,他们从不同的层面或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画的现代转型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个案研究和探索。
关于高剑父及其绘画的个案研究方面,前人的个案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20世纪前半期对于高剑父研究的学术探讨在1928年就已经开始。如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12)中就有对高剑父绘画的论述。蔡元培的《高剑父的正、反、合》[7]、徐悲鸿的《谈高剑父先生的画》、陈抱一的《高剑父的画道》、倪贻德的《介绍中国现代画家高剑父君》、丁衍庸的《中西画的调和者高剑父先生》、孙福熙的《奋勇前进的高剑父先生》、简又文的《高剑父画师苦学成名记》、滕固的《评新国画》[8]以及何勇仁的《高剑父概论》。20世纪后半期的高剑父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之后。著名学者如李伟铭先生,其论著有《高剑父“留学”日本考》《高剑父绘画中的日本风格及其相关问题》《文化策略与权利意志——复兴中国画的十年计划及高剑父教育生涯中的若干问题》等。李伟铭先生在《岭南画派论纲》一文中就围绕高剑父与岭南画派的历史、由来等作了基本的概述,而在《高剑父留学日本考》《高剑父绘画中的日本风格及相关问题》等则对高剑父的留学史以及其绘画受日本绘画影响的有关问题做了阐述,从中可以体会其思想、主张等以及和岭南画派之间的发展联系[9]。蔡星仪著《高剑父》一书对于高剑父的中国画作品和艺术思想进行了研究,该论著也收录了诸多名家对于高剑父的评价,并介绍了高剑父的生平。(13)古运泉《古道西风:高剑父、刘奎龄、陶冷月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画家融合中西的求索》对于高剑父的作品、艺术活动等内容也有述及。冯伯衡的《高剑父与岭南画派》一文中,主要从社会背景结合高剑父的人生轨迹来展现“岭南画派”的创建历程。并通过史料事例的罗列阐述高剑父的中国画改革和主张[10]。而闫立群在《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一文,主要是总结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的绘画特色,通过对他们三人的部分展览作品进行分析,展现了他们绘画上受日本绘画影响和对传统的吸收融合而呈现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另有王丹《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14)张鸿《高剑父:上马杀贼,提笔赋诗》(15)等传记、艺术生平的论著或普及性读物。在通史类的美术史或著作中也有章节涉及高剑父的论述或研究。
此外,广州美术学院青年学者张繁文的博士学位论文《高剑父绘画艺术及其“折衷”思想研究》一文尤其值得关注。该论文主要是通过对高剑父不同时期的绘画分析来进行对其“折衷”思想的研究。张氏深入系统地对于高剑父“折衷”思想的产生、发展、形成以及高剑父的生平、艺术活动、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对于“折衷”思想有了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讨。另外,王丹《岭南画派研究》、赵澄《徐悲鸿与高剑父“艺术革新”的相似性》等论文也同样具有价值,他们的研究同样涉及了岭南画派的绘画主张、思想和绘画语言等的描述,无疑对以高剑父或与其为代表的岭南一脉有了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研究虽与本文研究的角度或要阐述的重点有所不同,但涉及对高剑父的留学经历、艺术的宗旨以及绘画的本体等问题,对于本文研究关于无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或补充资料。
通过以上对于前辈学人的成果回顾,首先,我们可以得知目前学界对于 “现代化”或“现代性”研究,更多的是倾向理论层面甚或是哲学美学层面的探讨。微观层面的个案“现代”研究虽然具体,但却囿于个别,对于事物普遍性一面的阐述则相对不足。其次,在对于高剑父的个案研究方面,虽然有较为深入和细致的挖掘,但是并未有针对性地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绘画现代化”的宽广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也缺少与当下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境遇进行比对性的研究,尤其是未对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下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审视和思考。而这正是本人将以高剑父现代国画为对象进行研究的主要初衷。
当我们在探讨高剑父现代国画研究现状的同时,再回顾高剑父置身于声势强劲的美术改革运动并在学子们出国学习西方美术的潮流裹挟中[11],当年高剑父的艺术探索一直在进行着“解构”和“结构”的形式探索,进行传统绘画从技法到题材内容的现代化探索[12]。与其说高剑父的画学思想中带有“折衷”的对立,不如说其是在当时中国画语境中对于中国画发展的自由多元的探索。因为高剑父并未拘泥于理论之争,而更多的是进行艺术自律性的尝试与创新。从这一点来看,高剑父的“折衷”之于中国传统绘画,实质上就是“画无中西”与“画无古今”的艺术践行[13],高剑父现代国画的研究由此观之更具现实意义。居于上述原因,研究高剑父的现代国画无论对于理论探索还是艺术实践在当下仍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所以,今后必定会有更多学者对高剑父其人其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王晓升.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及其启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2月,第617页.
②参见[美]詹姆斯·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M].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参见[美]劳伦斯·E·卡洪.现代性的困境[M].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④参见[美]沃格林.没有约束的现代性[M].张新樟、刘景联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参见[美]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⑥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内容提要.
⑦参见顾丞峰.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⑧参见王雯.传统绘画题材的现代转换——以刘晓东《吃完了再说》为例[J].美与时代,2016年07期.
⑨参见郑奇、王宗英.传统文人画的终结与中国画的现代转型[J].美术与设计,2008年09期.
⑩参见陈瑞林.从陈师曾到俞剑华:探索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新路[J].美术与设计,2009年06期。
(11)参见张伟建.管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的现代转型[J].美与时代,2009年11期.
(12)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3页.
(13)参见蔡星仪.高剑父[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参见王丹.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参见张鸿.高剑父:上马杀贼,提笔赋诗[M].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