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素芳,姜 旭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大学生是赓续党和人民事业的先锋力量,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大学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责任与使命,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本文着重论述以微电影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优势与挑战、思考与实践、效果与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到高校思政课“三大教学”(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中意义重大。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电影逐渐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既具有突出的优势条件,也面临着一定的现实挑战。
首先,微电影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的优势,为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的微电影提供了有利条件。“微时长”是指微电影时间短(1~30分钟)。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的内容和剧情相对简单,只要在较短的片长承载完整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即可,学生投入的时间成本会大大降低。“微制作”是指微电影制作流程简单、制作周期较快。在实践中很多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拍摄,再利用“绘声绘影”“爱剪辑”等软件进行后期剪辑,弥补了非影视专业大学生制作技术的短板,可谓“人人有手机,人人可创作”。“微投资”是指创作微电影的经济投入较少。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草根文化的载体,“与大制作电影相比,微电影的投资是小巫见大巫,它不用考虑档期等因素”[2],还可以借助电脑、手机APP等便捷助手解决拍摄和剪辑过程中的经费开销问题,突出了微电影的大众性和自主性。总之,微电影的“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优势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参与党史主题的微电影创作,促使大学生用艺术方式学党史、悟初心、担使命,进而提高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及亲和力。
其次,微电影具有“微传播、微欣赏、微激励”的优势,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所谓“微传播”,是指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的传播具有速度快、方式多、范围广、效果强等鲜明特征,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传播载体。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宠儿”,微电影“微”而“快”的独特性增添了育人实效,表现在:思政课教师可运用微电影的“微传播”优势,借助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迅速有效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灵活性与广泛性。所谓“微欣赏”,是指利用“微传播”,通过“微媒介”,欣赏包括微电影在内的“微文化产品”,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欣赏载体。新媒体时代,“短效阅读”与“短时视听”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接受方式,微电影简短清晰的叙事、鲜活有趣的表达更符合大学生的欣赏心理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用深刻、广博的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还要引导大学生将热爱党的情感升华为对党忠诚的信念。在这一过程中,微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手段,拉近了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微电影的“微欣赏”优势,走进大学生的心灵并唤醒其热爱党的内在情感,帮助大学生以艺术方式感受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与魅力。所谓“微激励”,是指“在微媒体平台上,通过各种激励方法,激发微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其朝某一预定目标努力”[3],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激励载体。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自主创作剧本、拍摄影片、后期剪辑的过程,就是他们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过程;思政课教师在理论教学和网络教学中运用党史学习教育影片的过程,就是引导大学生学党史、强信念的过程。电影虽“微”,但育人的全面性、综合性、实效性得以实现。
当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师生大多没有创作微电影的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故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转化成微电影剧本、如何将微电影剧本转化成党史学习教育影片以及如何高效运用学生创作的优秀影片均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首先,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转化为微电影剧本面临挑战。剧本质量是影响微电影质量的基础性、关键性的因素。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曾说过,“不好的剧本绝对拍不出好的影片”,“一部电影的命运几乎要由剧本来决定”。对于非文学、非影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撰写剧本面临的挑战表现在:第一,选择能驾驭的微电影主题有难度。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广泛,学生们创作剧本既要与时代接轨、又要与思政课教材相融。比如,根据党史历程的重要时间节点,剧本应具有时代性、价值性;根据思政课教材内容,剧本应具有政治性、典型性。这就要求学生把握时代、读懂教材,对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撰写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契合教学内容的微电影剧本。第二,呈现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刻思想有难度。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筚路蓝缕和奠基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生在“微”剧本中刻画党史学习教育的艺术形象时,离不开自身对于党史人物的理解与评价。因此,如何呈现影片深刻思想、设计剧情发展脉络,对于没有创作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
其次,将微电影剧本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影片面临挑战。一部微电影能够成为精品,其中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必不可少。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因此,将微电影剧本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影片面临挑战。第一,大学生缺乏表演经验。鲜明的艺术形象是微电影的“灵魂”,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未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在表现党史人物形象时缺乏镜头感、表演不自然,故在影片呈现中缺少了艺术与欣赏的韵味。第二,大学生缺乏拍摄经验。在拍摄微电影时,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拍摄技术,导致影片出现声音时大时小、光线忽亮忽暗、镜头来回抖动、画面清晰度底、环境噪音大等问题,影响了影片的画面品质。第三,大学生缺乏剪辑经验。剪辑是影响影片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多数大学生不了解“声画关系”“景别运用”“蒙太奇”等专业剪辑知识,故难以将技术性与艺术性、电影细节与整体效果相结合,增加了党史学习教育影片的创作难度。
最后,将党史学习教育影片运用到教学中面临挑战。党史学习教育影片创作完成后,其价值并未结束,思政课教师运用优秀影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才是影片价值的实现与升华,但将党史学习教育影片运用到教学中却面临着三大挑战:第一,在理论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均包含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挑选主题贴近、叙事清晰、思想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影片作为优秀案例辅助理论教学,是提升党史学习教育亲和力与实效性的有益探索,但不少高校缺乏对党史学习教育影片的运用评价机制,如何选用优秀影片辅助党史理论教学给思政课教师带来挑战。第二,在实践教学中,部分高校缺乏协同机制,缺少创作微电影、观赏微电影的高端技术与媒体设备,难以形成微电影为载体的育人合力,使思政课教师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面临着“单曲独奏”的现象。第三,在网络教学中,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备的网络教学体系,无法依托先进的教学平台高效运用党史学习教育影片,削减了党史学习教育影片的创作价值和传播范围。
微电影作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凭借审美与认知、情感与技巧的交杂融合,生成具有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微”文化产品,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载体。2013年以来,笔者团队40多名教师指导3万多名大学生创作微电影6 200多部,其中有关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的影片约占三分之一,实践特点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精准总结了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是新时代思政课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其中包括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笔者团队以微电影为载体的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鲜明地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良性互动。
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指导者。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通过传授知识而达到“授业”的基本目标,但“授业”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传道”与“解惑”的途径和要求,“传道”与“解惑”才是“授业”的内在本质和深层目标。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党史学习教育理论传授给学生,还要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4]的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大学生,使之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笔者团队按照“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以微电影为教学载体,对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生通过创作影片和观看影片,将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通过微电影教学,教师成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教学的设计者。微电影教学作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形式,若要取得良好育人效果,实现育人目标,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安排部署教学各个环节。笔者团队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教学目标,创新设计出微电影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方案,主要内容有:一是明确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二是设计党史主题,与五门思政课教学内容契合。三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动员发布,即根据理论教学重点确定微电影主题,在教务系统发布通知;培训指导,即建立“影视教师→思政教师→学生”三级培训制度;实践互动,即学生拍摄、制作影片,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线上线下互动;总结评价,即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整理共享,即成果择优汇集,线上线下共享。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中,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法、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实效奠定良好基础。第二,通过微电影教学,教师成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教学的指导者。夸美纽斯曾指出:“教者就是指导者,学习者就是被指导者”[5]。笔者团队指导学生创作党史学习教育微电影的初心,并非为了收获高精尖的艺术作品,而是以微电影为载体实现育人目标。教师指导学生结成3~8人实践小组后,学生按照分工开展实践,并在规定时间内先后提交微电影剧本、影片,教师多次审阅剧本和影片后,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多次修改剧本和微电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微电影、花絮、个人总结、工作照片等成果,教师最后评定成绩。在约两个月的实践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学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多年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越充分、指导学生越精准,越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其次,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学生真正成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人。教育学领域有两大学习方式,即“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研究表明,新时代的教育者更青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引导受教育者,因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学习方式以探索研究为主,更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笔者团队以微电影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在:第一,自主选择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创作微电影或撰写调研报告作为结课成果。9年来,选择拍摄微电影的学生占90%以上,这是以微电影为载体创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前提。第二,在探索与创新中得到启迪和提升。思政课微电影不同于一般微电影的特征,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创性与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基础条件,学生的自我发力才是关键因素。为高质量完成微电影教学任务,学生们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创造出“把人体当三脚架”“自行车摇臂”等新奇的摄像方式,自我效能感获得不断提升。表层看,学生们在艰辛快乐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深层看,学生们创作剧本、表演剧情、剪辑制作的过程,已成为他们激发爱党情怀、坚定爱党信念、推进爱党行动的过程。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主要板块。理论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学理性与深入性,实践教学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针对性与现实性。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内在参照,而实践教学则是回溯、带动与激活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笔者团队以微电影为载体推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主战场”是在实践教学,但这个环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理论教学互融互通。
首先,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创新实现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将党史的基本史实、重要问题和深刻思想讲清楚、讲透彻、讲准确,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内化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培养其真挚的爱党情怀。笔者团队在理论课堂深入讲授党史理论,使大学生对党史的基本问题进行初步认知与理解,为其在实践教学中创作党史学习教育微电影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实践教学中,大学生把思想深刻、格调高昂、内涵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注入微电影作品之中,形象地再现党史并关照现实生活,促使其在鲜活有趣又充满丰富情感的艺术作品中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熏陶,实现了对党史学习教育理论的内化与超越;回到理论课堂,教师选择学生原创的优秀影片作为案例辅助理论教学,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与亲和力,促使大学生不断加深对党史基本问题的理解,帮助其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伟力和人民情怀。以微电影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课堂脱节的问题,实现了以实践巩固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教学目标。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因微电影教学而鲜活生动,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得以体现,微电影实践教学有了党史学习教育理论的支撑,影片便有了深度和高度。
其次,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微电影教学法产生的重要契机。笔者团队以微电影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对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形式面临困境反思的结果,是破解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组织难度大、经费不足及效果评价难等困难的新举措,是老师们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融通中探索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一是依托“融媒体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基地”(虚拟仿真实践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体验式教学。该基地于2020年初成立,旨在使学生不出校园便可“走进”延安、遵义、井冈山等全国49个党史学习教育基地,通过先进的影音设备,运用虚拟的仿真技术提高视觉、听觉的感受,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接受党史学习教育。二是依托“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研究中心”开展理论研究。教师们不仅带着情怀开展微电影为载体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而且基于多年的深入思考进行理论研究,以学术专著、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总结经验、升华理论,出版了专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微电影应用研究》,主持教育部课题4项,在《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三是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并行共进,将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发展阶段。2020年11月,团队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5月,团队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虚拟教研室》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彰显了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的价值性、可行性、创新性和推广性,也为团队深入推进微电影为载体的党史学习教育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
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笔者团队运用微电影方式推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现了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双向建构。
首先,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依托微电影的形式呈现,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活力与魅力。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帮助其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但由于受到思维方式、认知能力、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理解某些党史内容时存在一定难度,有的学生难以有效感知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深刻内涵,直接制约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笔者团队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拍摄实践中学党史、悟初心,促使大学生不断加深对党史基本问题的理解,帮助其真切感受党史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魅力,引领大学生实现对党从“情感认同”到“信念认同”再到“行动认同”的有序转换。另一方面,以微电影为载体的党史学习教育,是用一种“体验式”“互动式”的教育形式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思政课教师在探索中创新的内在要求,而且回应了党史学习教育在推进中加强的现实呼唤;不仅充分调动了大学生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且增添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其次,微电影形式承载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使微电影有了理论意蕴与思想温度。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以其生动性、直观性、便捷性和导向性等显著特点,为思政课教师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思政课教师需要找准引领党史学习教育潮流的关键点,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问题、科学理论、信念与情怀注入微电影作品之中,通过主题深刻的影片让大学生产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情感共鸣,以此达到思想启迪和行为引导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通过创作微电影学习思政课。2017年以来,教育部社科司连续举办了五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百余所高校推送千余部作品,诞生了《青年毛泽东》《茶水》《百年变迁》《不忘初心》《共振》等约三百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优秀影片。笔者团队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创作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微电影,将党史学习教育理论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注入微电影作品之中,为微电影注入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灵魂”,凸显了微电影的政治思想高度。党史学习教育影片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艺术转化形态,是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学的语言、生活的再现将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拍”出来,是理论教学的有机延续,是形象化的艺术表达,凸显了党史学习教育影片的思想温度。实践证明,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有效途径。
孩提时代,我们还未懂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光荣,但《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小兵张嘎》等红色电影润物无声地培养了我们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和真挚的爱党情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党伟业》《厉害了我的国》《1921》《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影视亦成为大学生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红色资源。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就是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之“水”经微电影之“渠”,“滴灌”进大学生的精神之“田”,引领大学生在创作和观赏微电影中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这种改革的效果与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内在属性的本质外化,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传递给学生,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学理性“灌输”给学生,引导大学生把对党的热爱从情感追求跨越到价值追求与信仰追求。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特别重大的政治宣传效应,“如果不依靠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坚强有力的学理论证和充分说明,教学缺乏可信度总是一个大概率现象,‘真懂’‘真信’难题总是无法解决,就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6]。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政治性的引领和学理性的分析,帮助大学生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高度深刻理解党史基本问题,引导大学生将热爱党的情感升华为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不仅给大学生带来感官与审美的体验,也在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荣光,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内容和学理性话语的有机统一。笔者团队通过设计、指导与运用学生创作的党史学习教育影片,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润物无声地“滴灌”进大学生心灵之田。打个比方,党史学习教育微电影之“瓶”装的是教学内容之“酒”,而“酒”的品质由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决定,故学生创作微电影的过程就是在“酿酒”和“品酒”,就是在享受党史学习教育“琼浆玉液”的滋养。比如:学生创作的《逐鹿南海》《曙光》《冉庄地道战》《关爱老兵》《无畏的英雄——狼牙山五壮士》《星火》等党史学习教育影片,分别以维护国家主权、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致敬抗战老兵、歌颂英雄人物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为主题,一方面,凸显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促使大学生在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明晰国家主权的神圣、革命烈士的英勇、红色基因的流传等党史学习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政治引领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学理性深刻展现。另一方面,学生根据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学理性推进微电影创作,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形成了强烈呼应,充分发挥了党史学习教育影片的育人价值,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遵循。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性体现为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强大的引领作用,党史学习教育的知识性体现为通过讲述与宣传使教育对象接收、理解党史的基本内容。坚持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要将价值观引领与党史知识教育融为一体,促使大学生在理解党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其背后的思想与价值。笔者团队利用微电影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一方面,党史学习教育影片根源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的知识点、教学体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价值观引导寓于学生创作微电影和教师运用微电影的全过程,使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性和知识性得到有机统一。例如:《穿梭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一道光——五四精神》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五四运动”知识点创作,该影片以巧妙的艺术手法再现了“五四运动”时代背景和主要节点,大学生在创作影片过程中既学习了党史知识,又激发了浓厚的爱党情怀;教师通过运用该影片,使学生在扣人心弦的剧情中得到隐性教育,价值观塑造的目标得以实现。《大山深处》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课程中“精准扶贫”知识点创作,讲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扶贫政策,给原本贫困的山村带来光明与希望。学生通过创作微电影,加深了对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理解;教师通过运用该影片,引导学生将青春奋斗奉献给党和国家的扶贫事业,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曙光》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点创作,影片记录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的概况,讲述了毛主席率领中共机关从陕北来到晋察冀边区阜平县城南庄,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的党史故事。学生通过创作微电影,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局意识与长远眼光;教师通过运用该影片,激励学生努力奋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统一。《孤岛蓝鲸》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联系的普遍性”知识点而创作,影片以动画形式围绕蓝鲸的一系列遭遇展开,旨在警示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珍惜地球家园。学生通过创作影片,对生态文明建设加深了理解;教师通过运用该影片,引导大学生坚定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仅实现了对思政课教材知识的强烈呼唤,而且培养了大学生深厚的爱党情怀。总之,无论拍摄影片还是运用影片,既能使学生得到党史学习教育,加深对思政课教材中党史知识的理解,又能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党情怀,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传播模式。”[7]笔者团队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将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发挥微电影的导向功能、评价功能和激发功能,使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陶冶爱党情操、培养爱党情感、升华爱党信念、实践爱党行动,解决了大学生自我教育不足、隐性教育发挥不足的困境,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借助微电影使严谨、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以通俗、生动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贴近了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与接受心理,隐性教育的优势得以发挥,显性教育的劣势得到弱化,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强磁力场。比如:教师在讲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改革开放”知识点时,借助微电影《穿越四十年的变迁》,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用生动鲜活的电影画面展现出来,既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说服力,又丰富了学生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知识背景,间接渗透式地将党史学习教育的隐性优势发挥出来。在讲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知识点时,教师借助影片《幸福阳光》讲述了影片主人公窦豆的人生价值观,既让大学生明晰“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之间的关系,又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将个人价值寓于社会价值,自觉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征程,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党史学习教育的隐性优势得以发挥。另一方面,创作党史学习教育影片是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编写剧本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能够从艺术的审美视角感受党史人物的价值与魅力;在拍摄、制作党史学习教育题材的微电影时,“学生们不仅从作品中接受了精神洗礼,而且在活动中学会了合理分工与密切配合,磨砺了意志”[8],体验着创造者的幸福。促使大学生不仅从宏观上接受党史学习教育,更是于细微处见成效,引导学生在“做”中实践爱党行动,于“无痕”中得到精神洗礼,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总之,“党史带有的直接现实指向性使党史学习教育关乎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9]。在通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尤为重要。微电影作为一种创新形式,为党史学习教育插上了艺术翅膀,凸显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对于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有重大意义,故能够成为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