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生 苏 静 姜伊娟
(西安市儿童医院 1 普外一科,2 西郊门诊,3 医务科,陕西省西安市 710003)
胃石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类型消化道异物,常见于植物性异物,比如柿子、黑枣等[1]。毛发性胃石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多见于幼儿及年轻女性,其多源于患者的不良习惯,如经常扯下自己的头发并吞咽,而胃酸不能分解头发,这导致吞下的头发互相缠绕,在胃内会形成团球样结构。毛发性胃石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腹痛、呕吐等不适症状,患者多以急慢性胃炎而就诊,大部分患者的腹痛为钝痛,程度较轻,少部分患者合并胃溃疡、胃出血或胃穿孔时可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疼痛,查体时一般可在上腹部触及质硬包块,合并有溃疡时伴有压痛。腹部B超及CT虽然可以发现胃内混杂密度包块,但不能确定性质,电子胃镜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由于毛发性胃石症发病隐匿,早期误诊率较高。因此,本研究总结了7例毛发性胃石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观察上腹部小切口胃切开取石术治疗毛发性胃石症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 6月至 2020 年 6 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7例毛发性胃石症患儿(均为女童)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5~12岁,平均年龄8.01岁;病史0.25~48个月,平均13.9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腹胀、呕吐等;所有患儿均无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精神及智力均正常。查体发现4例患儿左上腹可触及包块,3例有明显的压痛;腹部B超检查提示6例患儿存在胃内不规则高密度团块,1例患儿无明显异常;7例患儿的腹部CT检查均提示胃内混杂密度影(见图1)。经电子胃镜检查发现7例患儿胃内均存在毛发与食糜纤维交错缠绕形成致密的团块,部分患儿胃窦部可见片状糜烂病灶,有5例合并胃角溃疡(见图2、图3);2例尝试内镜下胃石取出失败,分别为病例1和病例6(见表1),其余5例患儿因家属考虑内镜取石失败率高而拒绝,在胃镜检查后直接转外科手术。病例详细资料见表1。
图1 腹部CT提示胃内混杂密度团块 图2 胃镜下的毛发性团块 图3 胃镜下可见胃角溃疡
表1 7例患儿一般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上腹部小切口胃切开取石术治疗:手术体位为仰卧位,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术者常规消毒、铺巾后,取上腹部正中4~5 cm纵行切口,进入腹腔后将胃大部提出体外;触及胃内毛发团块后固定其位置,于胃前壁靠近胃大弯侧少血管区取一长3~5 cm切口,与胃走形方向一致,切口长度根据胃石大小确定;切开胃壁全层,将胃石经切口逐渐挤出胃腔;探查胃腔内有无异物残留,确保胃石全部取出,采用3-0可吸收缝线连续全层缝合胃壁切口,然后间断缝合浆肌层包埋伤口;将胃还纳入腹,检查无活动出血后逐层关腹,伤口最外层以5-0可吸收缝线进行皮内缝合。见图4至图9。
图4 术中将胃内包块提出腹腔 图5 切开胃壁取毛发性胃石 图6 缝合胃壁切口
图7 取出的毛发性胃石团块 图8 已缝合的上腹部小切口 图9 术后半年伤口愈合良好
7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完全取出毛发性胃石。手术时间为60~16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98.57 min;胃石重量为 350~1 320 g,平均重量为821 g。术后给予禁饮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奥美拉唑抑酸及静脉高营养等治疗。所有患儿于术后2~4 d拔除胃管并开始进流质饮食,术后6~9 d出院。出院后5例患儿因合并胃角部溃疡继续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两周;3例患儿到儿童心理门诊进行心理咨询。所有患儿术后随访时间0.5~3.0年,6例患儿伤口愈合良好,另1例患儿出院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经换药5 d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3~6个月所有患儿返院复查电子胃镜均未见胃石复发。
胃石症是指患者进食食物或者其他异物后,在胃内难以被消化,又不能通过幽门排出,随着胃的蠕动最终形成团块样结构,从而引起腹胀、腹痛、呕吐等一系列临床表现[2]。毛发性胃石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石症,又称为拉庞泽尔氏综合征,最早由Vaughan等[3]于1968年报告,多见于女性患者。毛发性胃石症的病因主要考虑与微量元素缺乏及心理因素有关,特别是异食癖、强迫症及抑郁症等。本研究中,4例患儿有长期的异食癖病史,自幼喜欢进食自己的头发,其中1例时间长达4年,吞食的头发因为长度较长,与果胶、纤维及食物残渣等在胃蠕动下反复缠绕成团,最终难以通过幽门,形成毛发性胃石症。
毛发性胃石症患儿多有胃肠道症状表现,例如反复上腹部胀痛不适、呕吐及厌食等,部分患儿也会合并全身症状,例如贫血、消瘦及精神萎靡等[4]。本研究中,有5例患儿合并胃角溃疡,但无呕血及黑便表现,查体时上腹部有压痛,考虑触诊时胃石压迫溃疡病灶引起局部压痛;有4例患儿因毛发团块重量较重(均>800 g),上腹部可触及包块。本研究的7例患儿无严重营养不良表现及贫血;在与7例患儿交谈中未发现明显智力障碍,其中3例患儿自诉学习压力较大,常常因为成绩不佳受到父母的批评,心理压力较大的时候不自觉地将头发塞进嘴里咬食。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行腹部B超、CT及电子胃镜检查,B超检查提示6例患儿可见胃内强回声光团,腹部CT检查提示7例患儿均存在胃内混杂密度包块。但腹部B超及CT检查并不能明确包块性质[5-6],而电子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毛发性胃石症的金标准。故本研究中的7例患儿均接受至少1次的电子胃镜检查,胃镜下可以看到异物性质、毛发团块大小、有无合并溃疡等。有2例内镜下取石失败,其中曾尝试对病例1患儿进行内镜下取异物,反复尝试3次,只取出不足1/10的异物;病例6患儿在内镜下取胃石时间长达160 min,仅取出不足1/5的异物。研究表明,对于毛发性胃石症患者,内镜下取出毛发性胃石的成功率较低,且取出的异物体积一般都较小[7],其原因可能为毛发性胃石症因毛发与食物纤维缠绕致密,内镜下使用圈套器、活检钳取出困难,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目前毛发性胃石症手术方法多为腹部探查切口,创伤较大且手术区域暴露不佳[8]。本研究采用上腹正中纵形小切口进行手术,切口长度为4~5 cm,切开腹壁全层后可见下方的胃窦及幽门,可直接将胃内异物提出体外,利于术野暴露及操作;于胃前壁靠近大弯侧沿胃大弯走行方向切开胃壁全层,长度根据异物大小确定,于切口两端缝合牵引固定,使用卵圆钳或者组织钳将异物取出;术中应该仔细探查胃腔内有无异物残留,取出异物后消毒创面,缝合第一层胃壁采用的是连续全层缝合的方法,第二层采用的是浆肌层间断缝合包埋的方法;缝合结束后将胃放回腹腔,仔细探查无出血后再逐层关腹。该手术应该注意的事项为:(1)切口应位于脐部上方2~3 cm,如果开口位置过低可能造成胃内异物的暴露不佳,从而影响手术;(2)切开胃壁时应该选择胃前壁少血管区,避免损伤胃血管的大分支;另外,胃壁切口不宜过大,因毛发团块多呈条形,沿条形的一端取异物不需要太大的切口;(3)取异物时应该缓慢取出,如取出困难可将异物放入胃腔后调整方向或延长切口,避免暴力取出造成胃壁撕裂,取异物时应该做好防护以避免异物污染腹腔及伤口;(4)缝合伤口胃壁时应该充分止血,避免术后胃腔内出血。有学者在腹腔镜下完成该手术,但考虑到腹腔镜下取异物时很容易污染腹腔造成术后的感染,因此目前临床上并不提倡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毛发性胃石症[9-10]。上腹部纵形小切口手术的优点明显:针对异物所在的腹壁投影点附近取切口,暴露异物较为容易,节约手术时间;因胃内异物暴露于体外,取出异物方便且避免异物污染腹腔及伤口;腹壁采用皮内缝合,术后疤痕较小,伤口美观[11-12]。
在对毛发性胃石症患儿进行术后远期随访时,一方面需要关注患者有无再次吞食头发的情况,另一方面需要了解胃溃疡及胃壁伤口愈合情况。大部分患儿家长在术后都加强了对患儿的监管,部分患儿到儿童心理门诊进行心理疏导,因此极少有复发的情况。本研究中的7例患儿术后复查电子胃镜均未见毛发性胃石复发,5例胃角溃疡也愈合良好。
综上所述,毛发性胃石症是以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石症,目前研究认为与异食癖及心理因素有关,多见于学龄期女童,临床表现多为反复的上腹胀痛不适、呕吐及上腹部异常包块,电子胃镜是目前诊断该病的金标准[13-14]。采用上腹部小切口胃切开取石术治疗毛发性胃石症疗效确切,创伤较小,效果满意,是治疗毛发性胃石症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