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卫东,纪文珠
(武汉学院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2021年12月30日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要深入推动单位业财融合和会计职能拓展,加快推进单位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通过会计信息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建设,推动单位深入开展业财融合,提升数据治理水平。目前的业财融合只是打通业务与财务的壁垒、加速了信息联通,并没有融合得非常彻底。只有结合场景化进行业财融合财务流程重构,才能有助于实现两者的融合,更好地为业务提供决策支持。
传统财务流程单向流动如图1所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图1 传统财务流程
以产品为中心,就是以企业的生产要求为中心,为获取利润便把控制成本作为工作重心,于是财务流程的重心也放在了财务核算上。而财务核算需要业务提供原始单据,所以形成单向链条,财务与业务仅仅以原始单据相链接,没有深入到业务实质,更没有考虑到客户需求。在精益管理的当今,市场需求越来越重要,以销定产成为很多企业优先选取的生产策略,此时忽略客户、以产品为中心的流程显然无法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匹配。
公司传统财务信息生成于业务发生部门和财务部,财务信息的传递会经历好几个部门与环节,传递速度缓慢,在传输过程中常常出现财务信息错位、失真等问题,进而产生延时核算的问题,导致无法达到会计信息及时性这一质量要求,使得财务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并且侧重于对业务流程结果传导的核算,还只是停留在事后反映的模式中,财务不需要了解业务、业务也不了解财务,无法实现相互驱动,相互融合更无从谈起。
组织架构层级化严重,不同部门之间职能重复,财务部和其他业务部门分别记录账目,导致财务相关管理人员分散于各个部门中,工作职责存在严重的重叠,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且不合理的组织架构容易割裂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内在联系,致使业财两部分独立运行,难以融合。
业财融合的一个关键点是将业务获取的信息数字化并迅速传递给财务,转化为财务语言,反之亦然。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了这个过程,更快地进行业务与财务资源的整合,并且加入场景后,使得信息转化的过程更精准、更具有针对性。重构后的财务流程如图2所示,具体流程逻辑如下。
图2 重构后企业财务流程
流程重构首先要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在服务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市场需求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决策因素,客户需求也便成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客户需求为驱动重塑财务流程,是流程重构的重要一步,也为整个重构过程指引了大方向。
场景是真实业务发生的情景集合,主要聚焦于某一类业务或流程在特定环境下的运行。也就是说同一业务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催生出不同的业务流程,由此需要借助场景,将业务流程放到具体场景中进行具体分析。场景财务把具体场景下的业务信息数据化,利用各种技术获取和保存原始场景数据,达到提升会计数据质量的目的;通过对场景产生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推导出与场景相关的信息,比如场景中流程等关键信息,使得流程信息具体化、精确化,进而提升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要想完成输入的过程,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构,从而梳理好业务信息,便于原始场景数据的转化工作。传统财务流程下,一项简单业务可能需要流转于多个部门,不仅造成重复工作,还使得责任划分不明晰。业财融合的趋势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业务流程的管理,而企业的业务流程是由无数个作业有机整合而来的,那么为了进行精细化管理,作业这一基础单位便成了重点的关注对象。作业是为完成某项任务采取的各项动作,并且各项作业连接起来形成企业内部的作业链,整个链条相互关联、彼此联系,将各个环节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具有处理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组织能力,实现“三流合一”,使企业内部形成一条价值传递链条,最终以各项作业集成起来的业务流程为基础搭建起业务系统。
由此可见,以作业为中心的扁平式组织结构,能够适应顾客的需求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能够帮助企业优化内部价值链,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也就是说把场景下的某一业务流程划分为作业,不同生产过程、工艺特点会涉及不同的作业,而这些作业是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由此建立起作业成本库进行归集费用,也就是将消耗的资源价值(资源的耗费导致成本发生)结转进作业成本库中,使得作业的发生与资源的耗费密切相关,由此便把业务(作业)与财务(成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收集到的业务信息也更具有条理性、针对性地传送给财务部门。所以为达成业财融合的目标,业务流程的重构、作业中心的成立、业务系统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数据转化平台提供数据采集对接的数据接口,可以对接前端业务系统里的业务信息,对业务事项加工转换后,形成会计核算需要处理的数据。现在能够进行业财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纸质单据上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够储存和传递的二进制语言,加快了信息流转速度,防止信息传递的延迟。尤其是运用RPA、人工智能等技术后,机器扫描单据等一系列操作使得信息转化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将业务过程与财务过程高效链接起来。
除了转化的过程,还需一个清洗的过程,将冗余的信息过滤掉,然后对数据统一口径,将不同场景下的原始事项数据按照同一规则调整为标准事项数据,便于后期转化为财务信息。打通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后,这个过程就更为简化,不同业务系统之间按照同一套逻辑处理数据,数据提取口径相一致,汇集到财务的数据便是同一标准的数据,直接应用即可,完成了数据从一个系统无障碍地跳入另一个系统,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可见,通过配置规则和执行转换与清洗的功能,数据转化平台链接起了业务与财务,承担起传递中介的角色,所以在流程重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此平台的建设。
业务流程以场景展开,要想实现业财融合,财务核算也应同步按照场景进行,不同场景下核算内容不一致,那么为了建立起两者“一对一”的链接,场景核算便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会计核算不同的地方在于场景核算要根据业务场景定义核算科目,从业务尽调开始到签订合同,一直到业务核销,按照“会计科目+业务类型段+作业段”的模式进行核算。
此处从侧面再一次反映出业务流程按照作业中心搭建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定义核算内容,条理清晰地梳理场景,将场景与核算真正对应起来。
以债权类场景——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会计核算按照场景分为以下多个方面:存出保证金、建账、资金投放、计息、估值、违约金/罚金、合同变更、存入保证金、债权协议处置、回款、债转股、核销、核销后收回。
将会计核算融入场景中形成场景核算是业财融合场景化财务流程重构的重大特点所在,是整个场景化财务流程重构的重心。企业要按照所涉及的场景归纳总结出其业务类型段以及作业段,制定出场景财务核算手册,并按相应的核算规则导入财务系统中,设置对应逻辑规则。客户需求一提出、业务事项一发生,便套用可匹配的场景,实行相关业务流程、完成内部各项作业,通过对应接口传输业务信息进行场景核算。场景核算的每一步都有对应的作业、对应的业务、对应的场景,根据“会计科目+业务类型段+作业段”反向链接业务,可见场景核算处于中心位置,前根据业务场景进行核算,后根据场景核算还原业务场景。
场景化流程区别于传统流程的重要一点就是通过场景架起了业务和财务之间桥梁的同时,形成了精准闭环。也就是说,智能技术的应用只是解决了业务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及时传递给财务部门形成财务信息,完成了端(业务)到端(财务)的过程,也就是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对接,至此再根据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形成报表,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即使工作没有止步于对外报出信息,而是进一步地通过报表信息对业务进行调整,也大多局限于整体战略及计划调整上,无法满足客户真正的内在需求。但引入场景后将场景核算与场景通过业财分析系统相链接,使得财务信息及时、精准地反馈到对应的场景上,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更好地去满足客户诉求。
其中,场景核算背后是财务系统的支持,财务系统融合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实现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营运管理以及绩效管理与场景核算相互关联,进一步将财务扎根于业务经营活动。并且通过前面业务流程重构,建立起作业中心,形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为后续管理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引导管理会计同样以作业中心为突破口展开各项管理工作,拉近财务与业务的关系。
业财分析系统主要包括决策分析、预警监控、分析预测、报表报告等模块,以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智能分析模块进行分析与展示,并将结果反馈回场景,实现财务数据驱动业务。财务系统与业财分析系统相对接,不仅利用财务为业务运营赋能、提高业务运营效率,更加深了业财的紧密性,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更精准的依据。整个流程通过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和业财分析系统实现了从端(业务)到端(财务)再到端(业务)的过程,真正将业财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有了财务流程重构的理论雏形,接下来要靠企业付诸行动把它变为现实,这个过程亦是任重而道远,重点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细分场景、梳理对应的流程与作业,收集业务发生的各项信息,形成档案库;搭建系统与平台,联通企业发生的各种场景;建立逻辑规则,将业务信息录入系统,进行数据转化与清洗;对承担相关职责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保障流程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