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阳(博士)陆纪一
(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5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
2021年1月15日,《审计署关于印发全国审计机关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审政研发[2021]6号)提出要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开展研究型审计。如何理解研究型审计,需要从审计本质入手。研究型审计对审计提出核心要求,即:“创新的审计理念”“建设性的审计方式”以及“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审计模式”,要实现以上要求需要坚持“研究型”思维,对政策、体制、机制、制度进行充分研究,要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认识问题。研究是发现问题的利器,只有对被审计对象的充分了解、研究与分析,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而要精准定位审计问题,这就需要研究型审计职能有所侧重,不能为研究而研究,本文认为,应强调审计的“精准发现问题”的属性,本文称之为“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在进行审计工作的前中后期,依托研究型审计精准“捕获及挖掘”问题的能力,实现审计问题发现的精确定位并挖掘出背后隐藏的问题。审计署深圳特派办在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组织实地查勘育种情况审计工作中采用新信息技术,通过对项目的精准画像,发现了一些与地域特征不一致的问题,审计效率大大提升。可见,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在实践中早有应用。
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经济环境和需求,还需要有精准发现问题的内生动力。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以上各个驱动力。一是数字经济下丰富的企业资源和各类新兴信息技术为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发展提供了经济土壤和技术工具。数字技术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我国依托先进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正在稳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新业态的发展。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企业正在向数字型企业转变,从固定资产占较大比例到数据资产的日益重要,数字化、大数据已成为许多企业的特征,再加上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企业数量和规模也在急剧增加,亟需审计模式的转变。同时,新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工具、云会计、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各类机器人等,为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提供了技术工具和手段。二是审计客体的舞弊手段更加多样、隐蔽,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业务量也随之剧增,而审计从业人员数量并没有明显增长,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通过各类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综合汇总、整理比对,分析各类数据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精准发现审计客体存在的舞弊行为,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审计人员进一步对各类舞弊手法展开研究,总结提炼应对舞弊的审计工作方法,也可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分配审计资源、合理进行人力配备等提供基础。三是审计业务必须进行成本效益考量。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审计人员在执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上差异较大,为了加快审计进程和节省人工成本,在每年年报审计阶段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招聘大量审计实习生进入各审计项目组工作,这样做最大的弊端是审计质量下降、审计风险增加,容易因审计失败给事务所造成巨大损失,这是审计机构开展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的内在动力。审计的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对于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机构作为审计主体通过开展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可以精准定位问题环节,揭示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为审计对象提出整改建议,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也为以后审计业务的扩大和事务所的发展奠定基础。
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认识。广义上的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即基于传统审计升级转型的审计模式,它改变了侧重事后监督检查的陈旧做法,发展为侧重于审前探索、审中跟踪、审后总结凝练再思考的高质量研究型审计。一般的研究型审计主要是基于宏观逻辑层面的研究型探索,其注重实地调查分析、寻求审计真相、总结审计结果;而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则更侧重于“捕捉”与“甄选”,精细化甄别、发现审计问题的本质,探索审计问题背后真相、提炼审计事实规律等。狭义上的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是站在微观角度针对具体审计项目与审计内容来说的。精准发现问题作为研究型审计的一大特色属性,在进行的审计项目中嵌入精准研究专题,无疑会成为推动审计工作体制、机制、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审计模式,进而确保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已有应用,审计署在社会保险基金和公共投资审计项目中创新了审计研究方式,逐步推出了“三库两台账”的研究平台,利用其资源优势,聚焦主责主业,提高了审计精准性,推动了审计转型和现代化发展(许莉、张艺文,2022)。而“三库两台账”研究平台是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审计推向精准化有重要的启示。
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的外延可以从三方观点来概括:一是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观。2009年南京特派办提出了研究型审计,他们认为研究型审计是一种调查与研究方式,而不是纯粹的学术型理论研究,也并非具象的一事一议课题研究,而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应用贯通的审计过程。李功耀等(2018)认为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宏观性思维,能从较宽阔的视角研究分析审计问题。数字经济时代到来,伴随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能较好地应对审计环境变化,从而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审计机构将来应该主动探索开展专门的研究型审计,尤其是基于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二是精准发现问题的模式观。研究与审计并行的“审计工作模式”具体可以包括审计策略、审计思维、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等。精准发现问题要求在审计工作中充分重视精准发现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充分运用研究型方法,寻求审计事项的本质、真相与发展规律等。研究型审计要注重审计实践与审计理论研究的相互促进,形成高质量和高层次审计工作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基于精准发现问题的新模式,注重发现问题的甄别、筛选与精确,将研究思维、视角和方法更充分地运用于审计全过程,实现精准研究审计全覆盖,改变只注重揭露问题、提出简单审计建议的常规审计模式。三是精准发现问题的理念观。《“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要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前瞻性。转变审计思路,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根据审计实践需要,强化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可见,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属于一种科学的审计理念,更侧重于对问题的精准发掘。
如何实现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本文认为可以从审计人员、审计机构、审计研究三方面入手,实现途径如图1所示。
图1 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审计人员: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审计工作正确方向。审计人员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明确新使命、新定位、新要求,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按照“政策-项目-资金”的路径,系统研究,科学谋划,把握审计重点,抓住审计难点,提升审计效率,提高审计质量,切实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职能。审计人员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审计工作正确方向,增强大局意识,自觉融入大局、主动服务大局。审计人员在进行研究型审计时,要第一时间深入研究政策、法规、制度,了解清楚党和国家在各地区、行业、领域的决策部署、战略安排,在审计过程中科学评估被审计单位的政策执行情况,更加精准高效地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从而规范管理、促进改革。
(二)审计机构:坚持科技强审,提高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审计机构要深入学习大数据审计理念,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在审计实务中结合大数据量化分析、人工智能还原各类审计场景等高科技手段,提升数字化审计能力,加强审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分析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疑点,挖掘被审计单位潜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性质以及导致出现该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更具建设性和针对性的建议,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效。审计机构要共同致力于统一数据标准,健全数据集中管理制度,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积极推动各单位审计数据互联互通,提高数据资源使用效率,扎实推进各类数据的综合比较和关联分析,加强提高后台数据分析的审计工作的效果。审计机构要做好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的工作,注重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努力构建全面、专业、精准的数据分析模型和风险预警指标,助力提升研究型审计发现问题的精准性,深入推进研究型审计。审计机构也要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培养,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计算机水平,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系统培训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和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
(三)审计研究:坚持“研以致用,研能精用”,丰富精准发现问题的方法手段。审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精准发现问题的研究型审计注重研究,把研究应用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全领域。审前研究相关政策、制度、文件,便于精准发现企业是否合规;审中研究审计线索,便于提高审计精准度,快速找到问题环节;审后研究审计问题的性质,便于提高整改建议的精准性。要注重“研”与“审”的结合,始终立足于审计实践工作,服务于审计实践。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都要努力做到“研以致用,研能精用”,丰富精准发现问题的方法手段,推进新时代审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