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教学设计实践
——以“国际商务文化与协作”课程为例

2022-12-30 08:27丽,潘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9期
关键词:分类学协作成果

张 丽,潘 霓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a.教学科研处;b.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引言

“国际商务文化与协作”课程是苏州百年职业学院与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共建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群平台课程,引进自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International Business专业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and Seminars”课程。通过与本土学情的结合,“国际商务文化与协作”课程以OBE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发制定课程标准,并依据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达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设计理念

(一)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

1956年,Bloom等教育学家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分类手册I:认知领域》,正式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的概念。这本书的出版为测验设计和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于2008年出版,提出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分类[1]。在知识纬度,知识被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4种类型。在认知过程维度,认知过程由低级到高级被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论和创造6种水平[2](P5-9)。

教育目标分类学强调一致性原则,也就是目标(预期学习成果)、教学(课堂活动)和评估(课堂测评)之间的对应性。本文对三者之间的分析基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版,以两维表格表示[1]。

(二)教与学的多面“手”

教与学的多面“手”是对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延伸,通过对教学目标的二维分析,将其分为易学点、重点和难点。对于易学点大胆放手,以开放式讨论鼓励生生互动;对于重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抓手,以真实案例完成设定的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对于难点需要牵手学生,一步步让学生在有设计的师生互动中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在课堂中实现教与学的多面“手”。

二、“国际商务文化与协作”课程教学设计

“国际商务文化与协作”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沟通策略的能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用能力、商务文案撰写及演讲能力等。课程内容主要包含9大模块:商务沟通概论、文化与沟通、文化与经济、团队协作、商务文案、传统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策略、不同类型信息的差异化传播策略、商务演讲、商务报告与企划案。

整体教学设计遵循教与学的多面“手”理念。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根据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对目标进行分析,明确课程的易学点、重点和难点,根据以上两点分析确定课前、课中、课后的主要教学任务,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课堂活动、课堂测评,以达到三者的一致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预期学习成果。

三、以团队协作模块教学设计为例

团队协作是“国际商务文化与协作”课程中第四模块的内容,前面已经完成文化与沟通、文化与经济等模块,学生对商务文化与沟通有一定的认知,此模块重点放在团队协作中的沟通,共6课时,以3+3模式完成。

(一)确立模块预期学习成果

依据教学设计理念,首先要明确此模块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需满足对本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的支撑,同时也将作为后续设计课堂活动和课堂测评的主要依据。“国际商务文化与协作”课程标准的制定遵循OBE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课程教育目标和模块教学目标均以学习成果的形式表达,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根据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团队协作模块的教学目标与预期学习成果如下:(1)概括团队协作的必要性;(2)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团队矛盾的预防与解决方法;(3)比较主流线上会议软件;(4)分析提高会议效率的手段;(5)指定商务议题,召开线上虚拟会议,发挥自己扮演角色的作用。

(二)预期学习成果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分析

由以上5条预期学习成果可以看出,这一模块要达成的预期学习成果主要围绕“团队协作”和“会议效率”展开,学习成果1动词用的是“概括”,归类于认知过程维度中“理解”类别,指学生能够从书本上呈现的信息中建构意义,给予另一种形式的描述;名词是“团队协作的必要性”,属于知识维度中“概念性知识”的亚分类“原理和概括的知识”,指较为复杂的和有组织的知识形式。学习成果2动词用的是“判断”,归类于认知过程维度中“评论”类别,是依据外加的标准或规格对一个产品或过程所做的判断;名词是“团队矛盾的预防与解决手段”属于“程序性知识”的亚分类“决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标准的知识”,是如何做事的知识,用于确定和验证在某一专门领域和科目中“何时做什么”是适当的。学习成果3的动词是“比较”,属于认知过程维度中“理解”类别,主要涉及查明两个以上的客体、事件、观念、问题或情境之间的相似性;名词是“主流线上会议软件”,属于“概念性知识”的亚分类“分类和类目的知识”,是在两个和多个成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结构化和系统化。学习成果4的动词是“分析”,归类于认知过程维度中“分析”类别,是将材料分解为它的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怎样相联系及其与总体结构如何联系;名词是“提高会议效率的手段”,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亚分类“决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标准的知识”。学习成果5动词有2个,分别是“召开”和“发挥”,其中成功召开会议是发挥作用的最终目的,所以学习成果5以“召开”作为主要动词来进行分类,“召开”属于认知过程维度中“创造”类别,主要指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名词“虚拟会议”很难归属于知识维度中的一种知识类型,因为创造的过程通常需要学生依赖一种以上的知识类型,在学习成果5中,学生需要依据本模块中的概念性知识如“线上会议软件的特点”,程序性知识如“提高会议效率的手段”和反省认知知识如“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作用”完成“虚拟会议”,所以,在这里将“虚拟会议”分别放在三个交叉维度[1]。以上预期学习成果的分析用Bloom目标分类学的两维表格(见表1)。

(三)确立模块重点和难点

表1明确展示了团队协作模块的预期学习成果分布情况。从认知过程维度看,由低到高排列,“理解”维度有2个,“分析”维度1个,“评论”维度1个,“创造”维度1个;从知识维度看,由具体到抽象排列,“概念性知识”有3个,“程序性”知识有3个,“反省认知知识”有1个。结合重点词“团队效能”和“会议效率”,此模块的易学点在认知维度和知识维度都较低的学习成果1和学习成果3中确立;重点放在有重点词并且涉及较高认知维度“分析”和“评论”或较抽象知识维度“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成果2和学习成果4中;难点在认知维度高级、知识维度复杂的学习成果5上。按照3+3的授课模式,两次课程的易学点、重点和难点如表2所示。

表1 团队协作模块预期学习成果分类学

表2 团队协作模块易学点、重点和难点分布

(四)课堂活动设计

依据模块预期学习成果、重点和难点,两次课程的课堂活动设计如表3所示。表3中的课堂活动依据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一致性原则制定。学习成果1,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超星学习通的讨论区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必须上传自己的答案并且回复2名其他同学的观点算完成任务;教师上课时就学生答案给予反馈,增添学生没有提出的但是重要的观点,再请个别学生总结团队协作的必要性,达到“理解”这一认知过程维度的要求。学习成果2,教师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高效能团队的特征,再请学生根据这些特征对短视频中团队合作的问题进行判断,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课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对团队协作问题进行分析评判,作为本堂课的巩固,最终达到“评论”这一认知过程维度的要求。学习成果3和学习成果1类似,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小组学习任务,学生以团队合作调研的方式完成课前任务;教师课上进行点评、补充和总结。学习成果4,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比合适与不合适的会议行为,帮助学生理解会议上不同角色的作用,再通过视频案例的方式,区分并总结高效会议的方式方法,达到“分析”认知过程维度的要求。经过第一次课和第二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团队合作完成高效会议的认知和知识准备,在第二次课的最后,教师帮助学生选定会议议题,分配好角色,最终在课后完成线上虚拟会议,达成学习成果6。

表3 团队协作模块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五)课堂测评设计

课堂测评是检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教育目标分类学一致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课堂测评不同于考试,主要是形成性的,以提问、对学生的观察、家庭作业等方式进行。在本课程中,学习成果1和学习成果3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学习通讨论区发布的答案来评估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总结。学习成果2和学习成果4教师主要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的方式,观察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习成果5是通过一个总结性评估完成对整个模块的考核,教师对照评分表具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语

教学设计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最后一公里”,从专业教学标准到专业培养方案,再到课程标准,都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传达出来,所以说,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在OBE教育理念下,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教学设计起到了关键性指导作用。本文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通过对预期学习成果的二维分析,制定课堂活动和课堂测评,完成课程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对课程标准和培养方案的支撑。

猜你喜欢
分类学协作成果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团结协作成功易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协作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后现代中国植物志的修订——中国山矾科的分类学修订
协作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