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以长沙学院为例

2022-12-30 08:27熊礼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9期
关键词:一流旅游专业

王 晖,熊礼明

(长沙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改革,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型,旅游业发展形态也随之改变,旅游成为人们不可替代的休闲方式,更有着促进文化传承、推动社会进步与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科技与旅游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现代旅游业是文化与科技进步的产物,文化需求是旅游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科学技术为旅游体验及文化品位提供支撑,是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的关键要素;旅游也是文化空间的跨越与联结,是文化交流与科技传播的有效载体。当下,网购和在线体验需求增多,虚拟经济成为商业常态,健康和卫生标准成为行业主流,旅行中的社交距离等游戏规则均发生了改变。在这一背景下旅游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也是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基于这一思考,长沙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文化和科技素质教育入手,着眼于突破现有的学科专业限制,围绕“文化+科技+旅游”彰显专业特色,从新文科视角对国家级旅游管理一流专业人才培养基本理念、目标定位、组织形式、课程体系等革新认识并实现结构优化或重塑。

一、长沙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背景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石,也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估的基本依据。2012—2022年以来,国内外许多高校从课程整合、国际比较、多元化、订单式、应用型、个性化、课程模型、学生参与、能力导向、跨学科整合、多学科交叉、师生“双中心”及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许多方面进行了以实践为核心的培养方案改革[1-4],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但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宏观和中观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层面[4],真正具体到微观操作层面(如人才培养、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评估)的研究却十分罕见[3]。可见,基于新文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市场需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非常迫切。

2020年,在2017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依据高层次旅游人才的需求方向继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方案优化,对招生人数和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强调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利用各级智慧教学平台,建立数字化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补充场景化微课教学,突出智能推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避免千人一课;专业必修课夯实专业知识,强化学科归属和教学内容的精准化匹配;专业限选课突出数字文旅特色,增加虚拟旅游专业方向,充分考虑学生专长、尊重个人意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积极对接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增加大数据挖掘、区块链与旅游等新课程,如图1所示。

图1 长沙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内容、目标及关键问题

(一)改革内容

1.明确旅游管理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以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明确以知识创新和能力导向为原则的高素质、应用型“三加三创”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三加”是指“文化+科技+旅游”,文化为魂,科技为媒,旅游为体;“三创”是“创新、创意、创业”,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

2.优化旅游管理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优化,构建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新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改革,还从不同角度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及价值要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笔者所在院校“一对接、三合作、四服务”多元价值目标的旅游管理一流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3.完善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模式:从纵向与横向、院系内部与院系外部、学校内部与学校外部、教学组织与科研组织等多个维度来架构新型教学组织网络;构建跨院系、跨学科、跨校际协同创新团队及合作平台,建立基于负责人制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4.建设旅游管理一流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围绕课程、教材、教法、模式、绩效等五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构建、改良教学内容(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和加强教学评价等,并且从代表性课程、教材与教法入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智慧教学,建设精品、打造“金课”。构建起满足多元化培养目标的专业技能型、综合应用型和研究创新型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5.完善旅游管理一流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围绕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来完善旅游管理一流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注重教学的方式、效果及对学生的内在影响。

(二)改革目标

1.提出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典型范式,深入分析相关问题,探讨行动策略和发展路径,为推进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一流专业的建设提供逻辑遵循与理论框架。

2.构建基于“文旅融合、协同创新”的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实践框架,系统研究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基层组织、协作平台、教材建设、课程改革等一系列实践性问题,为构建新文科背景下的旅游教学实践体系提供实施方案和具体建议。

3.制定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学生创新创意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并围绕培养目标、人才质量、教育资源、教学过程、辅助系统、质量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一流旅游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系统。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在综合调查研究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开展分班制、导师制教学,以服务学生为主旨,构建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手段,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在新媒体、计算机和文化创意领域的教学实践,同时增加临近学科和学科前沿知识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能力和素养。

2.对接产业需求,拓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平台,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乡土文化保护与创意利用”研究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彰显“数字文旅”专业特色。

3.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旅游文化创意利用技术、虚拟旅游等领域深入探索,着力构建以虚拟旅游、文化旅游为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及素质提升课程群,例如《虚拟旅游概论》《数据挖掘》《区块链技术与旅游》《旅游短视频拍摄与制作》等,推动虚拟现实、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度融合。

三、实施方案及具体办法

(一)实施方案

以团队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文旅融合、协同创新”为特色,把握新时代、新趋势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新要求,探索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一流专业的发展路径。

1.以各类平台为基础,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依托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平台培养团队的教学能力;依托省级科研平台提升团队的学术水平;依托社会服务平台提高团队的创新实践能力;依托国际交流平台培育团队的国际化视野;依托各级管理平台保障团队的教学质量。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设置新技术课程群;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和素质提升课程群;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群;重视教材建设,规范教材选用制度,鼓励自编教材,建设精品教材。

3.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丰富“数字融入”的教学内容,以案例研究、生产实践、虚拟仿真、三维呈现等形式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堂,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推广“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法的运用;推进“智慧技术”在旅游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智慧教学平台及先进教学软件开展智慧教学和智慧督导,改进评价方法,推进考试改革。

4.以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现代服务业企业运营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旅游管理类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拓展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及层次化递进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华凯创意等机构合作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二)建设框架

对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进行理论构建,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在此基础上探索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科学规律与实现路径。具体实施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网络虚拟旅游的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框架

四、改革的成效

2017年以来,旅游专业新增600多名学生参与大数据、云直播、云旅游、跨境电商等实战演练,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创意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赛及大学生旅游综合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数量占经管学院获奖总量的30%以上。

猜你喜欢
一流旅游专业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