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与城市创新
——基于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2022-12-30 08:27陈梓凡黄嘉仪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9期
关键词:预算内体系人才

闾 浩,王 静,陈梓凡,黄嘉仪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党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16;2.南京审计大学 a.经济学院;b.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源泉,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普通高等教育着力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其科研成果对城市创新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1]。职业教育着力于培养技能人才,促进了各省市经济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体现形式,二者融合相促,共同推进城市创新发展[2]。

但是,现阶段职业教育存在社会认可度低、办学特色不鲜明和人才分流等问题。据艾媒网中心统计,2019年我国技能劳动者约1.7亿人,其中高技能劳动者约0.48亿人,按照现有发展规划,高技能劳动占比在整理劳动技能中应达到30%,仍有近300万人以上的缺口。与之相反,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但毕业生就业困难、缺少普适性人才培养机制等系列问题日益突出。特殊情况的影响导致企业面临通用性员工裁员和部分工种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对于城市创新发展不利。

因此,深入探究两类教育最优配置,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举措,对于优化人力资本体系、增加创新型人才输出,进而获得城市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4]。

一、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城市创新的影响

本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厘清教育体系基本概念,归纳城市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构建指标测度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

(一)教育体系概念

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我国教育体系,笔者根据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整理并绘制简图[5],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体系概念界定

普通教育体系以助推学生进入更高层级的教育体系为主要目标,主要由普通学校开展基本教育活动,包括由义务教育延续并由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以实现学生就业为目标,基本由职业院校开展实施教育活动,包括初等职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

(二)科学构建城市创新、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各类政策法规[5-7],秉持“去杂从简”的思路,选取了5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共同建立本文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本研究变量指标体系

(三)主成分分析结果及解析

由于上述体系中三级指标过多,为便于分析研究,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创新、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三级指标进行降维。本文通过省份数据加总,选取了以上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2010—201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16个三级指标数据基本完整且通过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符合主成分分析的基本要求。对三个核心研究变量都分别提取出2个主成分F1、F2,其特征根值都大于1,所得方差贡献率也符合主成分分析法要求大于80%的原则,表明提取出的主成分均可以用来解释三个核心研究变量。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核心研究变量在2个主成分上的得分表达式,并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可得到各指标综合得分F的计算公式如下。

1.城市创新。F1=0.384X1(研发经费支出)+0.388X2(专利申请量)+0.387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386X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0.385X5(专利授权量)-0.318X6(失业率)+0.285X7(工会基层组织数)+0.27X8(失业保险基金收入);F2=-0.151X1(研发经费支出)-0.08X2(专利申请量)-0.12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095X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0.007X5(专利授权量)+0.489X6(失业率)+0.591X7(工会基层组织数)+0.6X8(失业保险基金收入);F=0.8207F1+0.1490F2。

2.职业教育。F1=0.403X1(师生比)-0.021X2(教育基建投资国家预算内基金)-0.347X3(校均规模)+0.378X4(毕业生人数)+0.405X5(教职工数)+0.392X6(招生人数)+0.327X7(行政办公用房本年竣工建筑面积)-0.386X8(教育基建投资中央国家预算内基金);F2=0.027X1(师生比)+0.817X2(教育基建投资国家预算内基金)+0.393X3(校均规模)-0.067X4(毕业生人数)+0.015X5(教职工数)+0.112X6(招生人数)+0.398X7(行政办公用房本年竣工建筑面积)+0.032X8(教育基建投资中央国家预算内基金);F=0.7498F1+0.1733F2。

3.普通高等教育。F1=-0.114X1(师生比)+0.403X2(教育基建投资国家预算内基金)+0.401X3(校均规模)+0.404X4(毕业生人数)+0.417X5(教职工数)+0.412X6(招生人数)-0.091X7(行政办公用房本年竣工建筑面积)+0.386X8(教育基建投资中央国家预算内基金);F2=0.696X1(师生比)-0.011X2(教育基建投资国家预算内基金)+0.095X3(校均规模)+0.006X4(毕业生人数)+0.024X5(教职工数)-0.036X6(招生人数)-0.708X7(行政办公用房本年竣工建筑面积)-0.044X8(教育基建投资中央国家预算内基金);F=0.7167F1+0.1903F2。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3 个核心变量在2 个主成分上所得的综合得分,三类得分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两类教育与城市创新主成分得分趋势

由图2可知,普通高等教育与城市创新的发展趋势高度吻合,小幅波动增长,而职业教育与城市创新的发展趋势背离,且大幅波动下降,这意味着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对核心变量的三级指标变量分析,选取主成分分析中对主成分影响最大的三级指标变量,分别为本年专利申请数和教职工人数,做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城市创新主要三级指标历年增长率对比趋势。我国城市创新的三级指标增长率曲线大幅波动下降后趋于平缓,高等教育的三级指标增长率曲线较为平缓,且一直高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三级指标增长率曲线小幅波动增长,前期为负,2018年之后变为正值。这说明了我国的城市创新明显后劲不足,缺乏动力以推动其高速增长。而人才培养作为创新之本,其两大教育类型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长期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不利于城市创新发展。

二、高校资源配置差异化对人力资本供给的影响

人力资本对城市创新影响显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其发展和改革并存了矛盾性与统一性,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注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逐年扩招,城市创新劳动力供给失衡。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近910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加之特殊情况的影响,就业形势引发各界关注。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后的数十年期间,高等教育毕业人数逐年攀升。部分专业毕业生存在供过于求或供少于求的问题,劳动力供需错位限制城市创新向前迈步。

2.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单一,人力资本结构与城市创新发展实际需求脱节。目前大学生就业多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但城市创新发展中技能岗位需求量攀升,其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却凤毛麟角。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定位在学术型基础理论的教育上,单一的学科设置限制了学生对新兴行业的探索学习,僵化了人才培养体系。

(二)聚焦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生源数量有限,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城市创新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职普分流的目的本应是类型教育,而不是层次教育。但由于中考后职校分流是按照分数高低划分,职普“分流”逐渐变成了“分层”,职业教育被视作“失败者”的教育。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问卷显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第一位是社会认可度(68.62%),第二位是人才培养质量(62.22%)。错误观念的“蝴蝶效应”加剧了职业教育“投入多产出少”的困境,势必阻碍城市创新的发展。

2.目前因为高中近50%的录取率,很多人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备选。人才分流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探究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差异

以中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为例,在各个城市中,政府对两类院校财政投入、师生比例、毕业生的数量和薪资水平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不平衡的资源配置对于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是多元化的。

1.两类教育政府财政支出投入存在差异。政府在教育支出的投入逐年上升,使得人力资本供应得到资金保障。全国的创新指数也随之增长,但是投入力度明显不足[8]。除此之外,财政投入中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占比也十分悬殊,普通高等教育的占比为职业教育的2~3倍。

2.职业教育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师生比不均衡。在2011—2019年期间,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的师生比与中等职业院校的师生比分别维持在0.063和0.051上下轻微浮动,较为稳定,且普通高等院校的师生比始终高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师生比。

本文进一步在南京本地的职业院校和高等本科院校中各抽取5所学校,对比观察其2021年的师生比例可知,在这10所院校中,本科高等院校的师生比普遍高于职业院校的师生比。这说明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师资力量、学生受关注度等方面还有悬殊。教育的师生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恰是造成中国高技术人才存在总量和结构问题的原因,供求矛盾阻碍城市创新。综上所述,在全国各地迫切需要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的当下,只有解决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做出极具针对性的特色改革,才能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城市创新发展

1.针对创新劳动力供需错位的问题,需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双向发力。校企合作更多体现在职业院校,比如建立一些订单班、冠名班和现代学徒制班,而普通高等教育也同样需要校企合作。所以企业和学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两大主体,应建立密切联系,让企业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当中,双向发力和整合。政府应起到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让企业向学校投入的资源有保障,同时也要监管企业,保障学校的利益和学生的安全。

2.围绕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单一的现状,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城市创新需求相匹配。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中,依据现有经济发展现状,增加适应性课程开设。开设更多和城市创新需求发展相关的专业,教育方式以需求为导向,让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有更多的讨论权和设置权。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根据社会发展中特定领域对学科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新建一批综合性的新兴学科[9]。

3.聚焦职教认可度低、人才分流的现象,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打通两类教育提升渠道是关键。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分流,而人才分流的形式主要是考试分数,这就导致“分流”成了“分层”,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两个层次而非两个类型的教育。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把更多高中办成综合性高中,在每所高中开设基础和高阶的技能课程,按照学分制纳入培养计划。

猜你喜欢
预算内体系人才
人才云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资讯速递
发改委下达5.52亿元水污染防治中央预算内投资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