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底构造地质学”课程国际化建设探析

2022-12-30 08:27廖远涛任建业佟殿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9期
关键词:国际化课程体系海洋

廖远涛,任建业,佟殿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海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际化贸易的显著增加,对于海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竞争的加剧,海洋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各国都非常注重海洋的战略地位,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潮流。我国把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不断增强海洋综合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谋划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强有力的智力与人才支撑,需要海洋高等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回顾我国海洋高等教育70余年的发展历程[1-2],尽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但由于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因此,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1)海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2)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空间不均衡;(3)海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不均衡,协同性不足[3]。因此,如何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培养素质优良的海洋人才,成为国内涉海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课题。其中,学者普遍都认为,鉴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正处于起步爬坡时期[4],应根据国家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促进国际化与海洋高等教育的高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吸收和借鉴国外成熟的发展理论和经验,加快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部分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海洋教育和研究的多元模式、涉海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大学课程的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性探索。

例如,中国海洋大学与世界25个国家的166个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开放的国际教育模式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5]。其中,与英国的东英吉利大学等院校开展了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并依托校际合作网络积极实施学生短期交流项目,提高了具有国际经历的学生比例,促进了国际创新人才培养。

一、“大洋底构造地质学”课程现状

相比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笔者所在院校海洋科学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本科专业于2003年开始批准设立[6],定位于以海洋地质与资源为主要方向,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海洋地质探测技术与方法的高级专门人才。经过10余年的建设,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手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已比较完善,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然而,相比其他院校,笔者所在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国际化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大洋底构造地质学”作为海洋科学专业(海洋地质与资源方向)本科生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在国内海洋科学类专业中为首次开设的课程[7],因其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和前沿性特点,目前尚存在教学内容相对单薄、教学方法与理念相对落后等不足。因而迫切需要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进行国际化的革新,以突出海洋科学专业的特色、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所谓课程体系国际化,主要是指从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都体现出国际性的特点和趋向[8-9]。2001年8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根据这一要求,国内许多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布局。例如,南京大学按照“瞄准国际前沿,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的课程有150余门,建设双语教学课程300余门,从而使全校课程的国际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10]。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纷纷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教育部也拨出专项经费资助双语课程建设项目。此外,适应课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外语能力训练也是提高课程国际性、促进课程国际化的重要举措[8,11]。

二、“大洋底构造地质学”课程国际化建设思路及举措

借鉴欧美海洋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以及国内其他高校开展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成功经验[12],目前针对“大洋底构造地质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已有基础和尚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团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符合本课程特点的课程国际化建设思路(见图1),设置了预期的建设目标。(1)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构建一套具有国际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合理分配课堂讲授、实践教学、专题讨论等各个环节的比例,使时间配置、内容安排更加合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能动性。(2)充实和完善现有教学内容,在逐步实现“中英”双语教学的背景下,教学内容既要原汁原味展现经典基础理论,也要融入国外最前沿研究成果,同时完善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等实践课程的设计,更能体现基础理论和国际前沿,提升教学质量。(3)改善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平面化、一维的、单向的传统教学方式,构建具有研究型、学习型、互动型特点,以及立体化、多维化、双向互动的现代教学方式,形成一套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增强创新意识的培养。(4)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国际化意识,开阔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5)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和技能,拓宽国际化视野,增进国际交流。

图1 “大洋底构造地质学”课程国际化建设思路

在上述建设思路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自2014年开始,经过数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的积累、创新,总结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优化了课程体系。借鉴欧美海洋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包括课程计划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课堂授课内容的规划、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与融合等,结合学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契机,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和科研思维训练环节在总学时中的比重。

2.更新了教学内容。广泛收集和调研了欧美涉及海洋研究的高等院校在大洋底构造研究方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包括采用的教材、参考书籍、教学课件等,同时吸纳了IODP、GeoPRISMS等全球重大科学计划的最新发现与认识,对上述内容进行了精心挑选、归纳、总结,运用到了课堂讲授内容中。除了课堂讲授的课件外,选择一本难易程度适合本科生英文水平、内容与所讲授内容相匹配的英文原版书非常重要。课题团队经过多方对比,选择了Wolfgang Frisch等编著的Plate Tectonics-Continental Drift and Mountain Building作为参考书,同时推荐了一些著名的海洋类杂志,例如Tectonophysics、Marine Geology,以及网站等作为学生课后辅导的补充。

3.改革了教学方法。针对先前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例如,考虑到不同学生英语水平可能参差不齐的情况,多媒体课件采用中英两种语言混编的方式,突出使用经典的英文图件、关键的英文术语。课件突出重点,内容尽量简短,对一些重要的、难理解的知识先用中文讲清楚,再用英文讲一遍,并且及时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做好互动,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学生逐渐克服了畏难情绪,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此外,在讲述一些国际热点科学问题时(如边缘海盆地的形成等),采用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针对授课中的特定专题,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英文原版文献,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师生共同进行讨论。

4.丰富了实践教学。利用课堂教授以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更多的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利用国外各类文献中经典的图、表、数据(如板块运动速率、地震活动级数等)素材,鼓励学生更多的独立动手设计流程、开展实验、分析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其实践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5.增进了国际交流。充分利用海外大学的国际化合作项目、暑期国际项目(如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暑期班等)、大洋一号等科学考察航次,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和参与,提升国际化意识。同时,积极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如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Gianreto Manatschal教授等)进行短期授课和学术讲座,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6.建设了教师队伍。教师是大学课程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力量,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大洋底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分别到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地质、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地质系等高校进行了交流访问和学习,通过观摩国外大学课堂教学及与任课教师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和外语教学水平,为开设好双语教学、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尽管针对“大洋底构造地质学”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仅靠开一两门课程还难于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需要,因此,推动整个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猜你喜欢
国际化课程体系海洋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