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祝根,杨倩倩,张琳娜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因自身的特殊属性,在工作职责、领导体制等方面与其他纪检监察机构有所区别。高职院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以来,明确了高职院校纪委的职责和监督执纪的要求。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将高职院校监督监察的对象扩大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教师。一些省份也开展试点,由省、市纪委监委向高职院校派驻纪检监察组、监察专员的方式进行直接监督。但体制改革以来高职院校纪检监察机构思想认知偏差、监督方式单一、队伍建设欠佳等问题仍然突出。因此,探索解决如何高质量履职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是加强和规范党内监督、全面从严治党的主阵地,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推动高职院校全面改革和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是着力维护师生利益、校园净土的有力后盾。有序推进高职院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仅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高校所有行使公权力的教职人员受到监督,更能为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纪法支撑。
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往往轻政治重学术,部分教职工纪法意识相对淡薄,政治站位不够高,对日常工作中的廉政风险点重视不足,党员干部、普通教师不能完全理解“监督即是保护”“严管即是厚爱”的涵义[1],对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的日常监督工作持排斥心理,错误地认为学校是“清水衙门”,没有什么可以监督,高职院校纪检监察机构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岗位敏感性强[2],加之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不仅要处理信访调查、违规违纪线索处置等工作,还面临着上级检查、撰写材料、学校热点工作监督等具体事务,不想监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情况时有发生,纪检监察人员主动发现问题线索、创新工作的勇气不足。一些轻微违纪问题只停留在口头谈话提醒层面,纪检监察机构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被削弱。
高职院校监督执纪工作难度大,在已经出台的文件中,对高职院校纪检监察机构监督中如何追责、责任的划分没有明确的规定。高职院校在招生就业、人才招聘、职称评聘、采购、学术科研等领域的廉政风险点复杂多样,专业性强,纪检监察人员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导致职能泛化。某些教职工违纪违法的手段更为隐蔽,通过巧立名目,利用第三方服务,借助多种途径,对“人、财、物”进行利益输送,扩大了高职院校纪检监察工作的外延,增加了执纪问责的难度[3]。
大多数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依旧保持着“参与式监督”的思维,仅仅通过谈话、查阅资料、现场查看等“一线监督”调查手段了解问题,工作上呈现出形式化、定势化、扁平化倾向。监督平台有限,不能利用电子化手段提高监督效率。监督渠道狭窄,仍然只能依托公布电子邮箱、举报电话等渠道,不能有效结合党内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开展工作。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政治生态调研、干部“廉政测评”时,设计出的问卷不能反映学院的实际情况,问卷中量化的指标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问卷测评的结果失真,增加了纪检监察工作的难度。
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在机构设置、主要职责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按照改革要求,纪检监察机构应退出不必要的议事协调机构,但对于哪些工作可以退出,退出后相关部门的约束机制尚不明确。有些高职院校甚至还存在纪委书记担任其他领导职务的情况,影响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效果。在垂直式监督的模式下,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同时也是党委的职能部门,受到双重领导,监督工作创新性不够,仍然停留在落实派驻纪检监察组的考核要求或者学校日常工作的监督工作,难以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纪检监察工作的需要。
各高职院校专职纪检监察人员分配不均,人员配备差距较大,且纪检委员多由其他职能部门或教学单位专任教师兼任,并不具备法律、财务、审计等纪检监察工作所需的专业背景,对线索追踪和案件查办能力相对薄弱,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学习研究不深。专职纪检监察人员所占编制较少,但工作任务繁重,且队伍建设欠佳,没有形成良好的年龄梯队,新生后备力量不足[4]。
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最突出的特点是育人功能性强,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保障。因此,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来理解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新使命及新要求,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既推进立德树人、全员育人,也不断丰富延展自身的监督职能。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党建工作,以党员教师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积极牵头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廉洁文化活动,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雄墙、党史墙等,通过开展廉政讲堂、播放警示纪录片等方式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打好廉洁“预防针”,营造浓厚的崇廉尚洁校园文化氛围。
一是利用多种平台,延展监督方式。采取“嵌入式监督”的方式,针对学院的“关键领域”,如“三重一大”事项、疫情防控、人才招聘、科研经费使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日常监督,精准发现问题;通过列席院长办公会、党委会、定期进行政治生态研判等“体验式监督”方式主动发现问题。此外,可采用“大数据监督”方式,建立学院纪委、组织部、人事处和审计处协作联动机制,共享数据信息,开展交叉监督、联合监督。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党组织进行反馈,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指出问题和差距,对落实整改情况及时督查,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做好监督的“再监督”。
二是由被动到主动,靠前监督。激活监督力量,将纪检监察力量下沉,充分利用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党风廉政监督员的作用加强校内巡查监督;开展经常性的日常谈话、节前廉政提醒,强化干部的监督管理,完善干部廉政档案以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环节做好“廉政测评”工作,测评结果将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相关联。对拟提拔的干部开展填写廉政审查意见,并送交组织、人事等部门备案。定期掌握学院党风廉政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做细做实政治生态调研、廉政测评、满意度测评等一系列测评工作,科学设计问卷,确保调查问卷结果不失真,为各项评价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对高职院校纪检监察机构名称、职责权限、人员编制进行统一设立,在人员配置、经费预算等方面给予充足保障。建立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责任清单制度,细化纪委监督内容,压实目标责任,避免监督缺位。统筹协调本机构的人员调配、信息交流、问题研判、联合检查、协作办案等相关工作,确保责任具体明确,保障和落实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
健全的机制能够促进内部监督的协调发展,履职效果的提升依靠的是纪检监察机构运行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可针对性出台推进高职院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对相关制度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工作内部管理制度,对检查考核制度、考核结果运用制度、廉政档案管理制度、纪委述责述廉等制度,推进制度的常态化。进一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纪委委员联系二级党组织和重点监督领域制度、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工作制度,形成纪检监察队伍内部有效工作机制。
聚焦监督执纪主责主业,把准监督方向。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部门要以内控机制建设为抓手,管好关键事,抓好关键人。找准职责定位,促进履职能力和案件质量“双提升”[5],提升在处置案件审理中的实体问题、程序问题、事实定性、证据要求以及处分决定制作等方面的能力。
纪检监察工作人员不仅要不断学习纪法知识、提高案件审查的能力,也要加强自我教育,锤炼党性修养。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制定纪检监察干部培养计划,加强轮岗锻炼,熟悉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规范流程。定期到兄弟院校交流业务学习,从而真正培养适合高职院校特征的监督执纪人员,使纪检监察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纪检监察部门是高职院校重要的监督部门之一,同时也是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纪检监察机构要以改革为契机,推动高职院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克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除了要做好对高职院校的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对标立德树人之外,更应转变监督理念,使监督手段更加科学,规范制度不断完善,队伍作风更加务实,构建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切实做到巩固改革成果,形成良性的纪检监察体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纪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