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福
(安徽三联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多次论及劳动和劳动教育,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观。厘清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内涵、理论特征,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科学观点,深入理解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所蕴含的育人逻辑,对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劳动教育观逐步形成。目前关于习近平劳动观和劳动教育观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较深入,对于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有成果中关于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内涵的解读尚不成熟,也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理论认识,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扩大共识。
(一)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内涵的相关成果分析 理论界关于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内涵的认识值得借鉴和推敲。
1.理论界对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内涵的描述,角度不同,各有所长,值得借鉴。理论界阐述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内涵的文献虽不多,但是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内涵加以界定,对全面认识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具有借鉴意义。如雍容波认为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内涵包括“树立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观念;树立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劳动人民服务的观念;树立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观念;树立在劳动中向劳动人民学习的观念;树立在劳动中改造自己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观念”[1]六个方面的内容,侧重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概述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内涵。李雨等认为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核心意涵是指:“旨在培养时代新人的劳动价值观、旨在培养时代新人的劳动精神、旨在提升劳动新人的时代素养”[2],突出了劳动教育价值和劳动精神的培育。程德惠从“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习惯是主要元素”“坚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是基本原则”“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互为一体是本质要求”“塑造劳动精神,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是价值目标”[3]四个方面概述了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时代内涵,相对而言基本把握了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既强调了劳动教育价值和劳动相关精神的塑造,也指出了劳动教育的方法。
2.关于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的理解值得推敲。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解,即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劳动创造人与自然、人类历史和人本身;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即劳动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之分,抽象劳动凝结为价值,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指出,生产劳动应与教育和体育相结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劳动观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一脉相承。而较多学者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4]看作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值得商榷。原因有二:一是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两个方面的传统认识不一致;二是含义有区别。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是对劳动过程展开后就其所产生的最直接价值的观点和看法。“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主要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大家形成对劳动的全新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认识,是全体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价值体认和应该遵守的社会规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区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该种社会价值观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形成,故“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4]属于习近平劳动教育观范畴中的劳动教育价值观。
(二)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劳动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具体看法,主要包括劳动教育人民观、劳动教育人才观、劳动教育价值观、劳动教育方法观。
“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5]“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5]“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5]。习近平总书记尊重劳动人民、向劳动人民学习、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习近平劳动教育人民观的生动体现。习近平劳动教育人才观明确“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6]“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凸显劳动教育对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习近平劳动教育价值观指出,通过劳动教育,倡导在全社会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4]的社会价值认同。习近平劳动教育方法观涵盖了教育政策规定之方法、精神引导之方法和目标要求之方法。国家教育政策之方法,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7],精神引导之方法就是“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5]“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8]“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6]。目标要求之方法要求广大劳动者在接受劳动教育后,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6]。
劳动教育是百年大计,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未来。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站在治国理政全局的高度,既设定宏观远景,又谋划具体举措,全方位多层次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开展劳动教育、开展什么样的劳动教育、为谁开展劳动教育、怎样开展劳动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民生和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是重新审视和创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简单、孤立地去理解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而应结合治国理政大局去把握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所呈现的重要特征。
(一)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尽管劳动本身不具有政治性,但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劳动教育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1.明确的阶级立场。和剥削阶级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不同,马克思主义公开声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时,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确定下来。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立场使其与一切剥削阶级理论相区别。“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5]“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8],彰显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的政治立场。
2.伟大的精神传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中华文明远播四海,生生不息,中国精神得以形成。中国共产党坚定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9]70,历经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了以伟大的建党精神为源头、系列时代精神共同构筑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9]73。“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4]源于中国精神,孕育、生成并汇聚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积极倡导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4],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又一重要体现。
3.显著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在内涵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多的契合,如“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4]是对“八荣八耻”中关于劳动认识的深化;“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6]则将“敬业”“诚信”等理念有机融入到劳动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倡导有助于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付诸实践、取得成效,而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则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三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实践互动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显著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政治性特别明显。
(二)远大的理想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守民族复兴梦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将其贯穿于一系列方针、政策之中。把劳动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方针,承载着国家领导人对民族复兴和未来社会的梦想和情怀。
1.劳动教育承载民族复兴梦想。“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6]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成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6]的合格劳动者,劳动教育承载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望。
2.劳动教育托举未来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9]52。那么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怎么创造?实施按需分配以后,社会成员会不会就此“躺平”?极大的物质财富又何以为继呢?答案就是社会成员在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后能够自觉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4]的社会共识,其精神境界随之提高,劳动逐步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此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们能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最大限度地通过劳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不断满足社会成员“按需分配”的需要。此外,未来社会的多数成员不但不会“躺平”,有了过失还会以剥夺其劳动权利加以惩戒,与当下犯了错误或罪刑,用劳动方式进行惩罚正好相反。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中汲取劳动教育的营养,并将其付诸实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不移,也是对未来社会理想必将实现的坚信不疑。
(三)典型的系统性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灵活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从全局谋划劳动教育,体现出典型的系统性,闪耀着鲜亮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1.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共进。从本质上说,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教育学范畴,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功能和作用上,也具有较多的一致性,如在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价值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指向完全相同。习近平从系统论出发,紧紧抓住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彼此关联和一致的内容,睿智推动二者在教育效能上的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进而整体推进德育和劳动教育目标的进一步落实。
2.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目标,是对国家教育目标体系的全新认识。以系统论视角审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德智体美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继承和实践推进。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其成长成才的目标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该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其中的劳动教育对其它几个要素的作用具有根本性。首先,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过程中结成以生产关系为主的多种社会关系,同时,这些社会关系得以调整和维系的道德准则相伴而生。劳动在创造人本身的过程中催生了人类道德,反过来道德通过调节人的行为和规范社会秩序,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其次,类人猿在向人的进化过程中,也是通过劳动,智力逐步提高,最终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成为人,并在后来的劳动实践中,智力不断得到提升。此外,随着智力的增长,人类的劳动技能大幅提高,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劳动精神得以产生和传承。最后,劳动可以强健身体。强壮的身体能够提高劳动能力;美源于生产劳动、源于生活,美净化人的心灵、推动劳动创造、促进社会和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10]表达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整体性作用。
3.劳动教育多维考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社会效果,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一些非社会主义价值观干扰了人们的思想,加之旧社会鄙视劳动的遗毒依然存在。当下国人对子女教育和成才的认知偏差,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实,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产生不利影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战略出发,就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进行了系统设计。第一,劳动教育的各主体是一个功能紧密关联的主体群。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任何一个主体缺位,都会导致劳动教育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虚化。第二,劳动教育的各学段是目标承前启后的学段群。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均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培养重点。学段不同,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同。从小学到大学的各阶段,劳动教育的目标承前启后,逐级提高。第三,劳动教育的各课程是内容相互渗透的课程群。劳动教育课程有自身的课程体系,而其它课程也具备和劳动教育相向而行的内容和责任。劳动教育专门课程和其它课程相互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无论主体群,还是学段群、课程群,均从不同维度对劳动教育实践进行系统性谋划,每一个群就是一个系统,每一个群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会影响劳动教育的落实和效果。
劳动教育既是育人理念,也是教育方针,决定劳动教育实践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战略导向、思想引领、政策推进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基本育人逻辑。战略导向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和为谁开展劳动教育的问题,思想引领与政策推进解决了开展什么样的劳动教育和怎样开展劳动教育的问题。
(一)战略导向
1.目标定位。当代中国正处于新时代,新时代呼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教育目标之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10]所展现的“劳”在五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得教育目标体系更加完善、清晰,更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在新时代新阶段对教育规律的重新审视和准确把握,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确立了具有崭新意义的人才目标。
2.战略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愈来愈重视人才和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国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创新位于新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大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战略。无论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归根结底要依靠亿万掌握现代先进技术、能够创新劳动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西方实力在此消彼长,大国之间竞争日益剧烈,此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劳动者。
(二)思想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欲唤起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并积极地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需要让社会成员积极看待劳动、劳动者以及劳动职业。通过精神引导、价值引领和榜样示范等劳动教育方式,引领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风雨无阻、锐意进取。
1.精神引导。“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9]68,孕育、塑造、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劳动教育乃兴国强国教育,离不开精神的培育和引导,这种精神主要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4]。“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4]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力倡社会各界要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4],就是希望青少年和广大劳动者能够传承中国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营养,成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4]。
2.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更确切地说是价值观引领。“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9]。价值引领作用是指主体在认清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之后,形成对客体较为稳定的价值体认,进而深入影响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4]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基础上对劳动的价值自觉和价值的重新建构,具有特定而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习近平用最朴实、最直观的语言描述和大力倡导劳动应具备的特定社会价值,“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4],期望在新时代习近平劳动教育价值观能够对全社会产生价值引领作用,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心理,使“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5]蔚然成风,使广大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6]的目标得以达成。
3.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8]。自1950年以来,党和国家数次遴选出大批劳动模范予以表彰。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并期望劳动模范发挥榜样示范和带领作用。“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4],习近平希望用这些故事激励更多的劳动者争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用这些故事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劳动大军中去。
(三)政策推进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6]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办好劳动教育同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积极落实有关政策,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1.劳动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落实劳动教育政策,就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劳动教育方方面面的政策,尤其是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4]。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要求把劳动教育贯通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还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在各学段使各类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4]。基于劳动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也是落实劳动教育政策的基本要求。
2.相关教育政策的积极跟进。劳动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部分,仅推行劳动教育政策不能彻底解决劳动教育的虚化问题。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现状、推出新的相关政策势在必行。首先,在招生方面,以分数作为录取的最重要依据,虽然保证了高考的相对公平,但分数也成了“指挥棒”。受“指挥棒”影响,从教育工作者到学生家长,多数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唯分数、重智育、轻劳动教育成为社会常态。十九大以来,“破五唯”“双减”等政策的推行,既有助于减少教育的“内卷”问题,也可以把一些时间和工作“还给”劳动教育。其次,在人才培养和选拔层面,社会相对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关照不足,是导致能够和愿意从事制造业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缺口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在人才选拔中同等对待职业教育毕业生,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的政策已开始酝酿和大力推行。
3.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的稳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4]“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8]具体而言,第一,“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4],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等后顾之忧,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线生产中,有利于稳定产业工人队伍。第二,给予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无上的社会荣誉,提升广大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拓宽劳动者成长成才空间,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努力让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5],方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产业技术工人大军中去。另外,以劳模和工匠为师傅,在各行各业培养大批新的劳模和工匠,是扩大劳模和工匠队伍的有效途径。第三,“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和制度上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4]“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4]但是,在资本疯狂逐利的时代,他们的权益往往更容易受到侵犯。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红线和底线,也是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作为国家主人在法律上的再一次确认。另外,要落实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加大开展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教育,提升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法律意识和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