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水生生物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探索

2022-12-30 05:29王玉玉雷光春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水生生物学文明

王玉玉 雷光春 马 静

(1.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既要体现在“暴风骤雨”的思政课堂上,又要体现在“春风化雨”的专业课程教学中[1]。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在尊重专业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思想引领,另一方面也为国际社会共同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需要我们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帮助学生内化于心,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供抓手[3-4]。

“水生生物学”课程是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原自然保护区学院,2019年组建为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2015年起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水生生物学”课程旨在通过对水体中生物知识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水体中的生物学现象,掌握不同类群水生生物的生活、繁殖方式与鉴别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水生态、水环境不断恶化和水质性缺水等问题日趋严重,掌握水生生物学知识对于保护水生物多样性、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水生生物学”课程中包含了很多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相关内容,实践案例众多,与现实生活结合较为紧密,具有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提炼“水生生物学”课程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可实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水生生物学”课程内容的融合点

结合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知识,笔者总结出“水生生物学”课程体系中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的融入点,具体如下。①在第二章“水生态”中展现全体国民对水域生态和水生生物的保护意识发展历程,从意识上的觉醒再到行动上的自觉,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发展轨迹,启发学生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探寻水生态问题合理的解决思路与解决方法。②在第八章“鱼类”中介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及其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模式,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遵循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理念,发挥出更为积极的渔业效益。③第九章“水污染治理”中介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生态站以刘建康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通过长期观测发现放养鲢、鳙鱼进行“非经典生物”控制蓝藻水华爆发的科研成果,介绍“中国智慧”在全世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意义。通过千岛湖保水渔业案例学习这项科研成果在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具体实践的认识。④学习第十章“水生生物资源与保护”时,组织学生参观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水生生物展区原生鱼类生态缸,并观察“河蚌和鳑鲏互利互惠”,引导学生思考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完整性对于保护野生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启发学生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论,并组织专题讨论“家乡湖泊之美”和“我为长江中下游湖泊水域修复及富营养化治理、水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献对策”。在授课中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培养能够担当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新人。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水生生物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

(一)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案例库

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案例

水是维持生态系统特征和健康的关键要素,河流水系与城市兴起、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和崛起密切相关。例如,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山东省会济南,被称为“泉城”,因为整个城市里有多处泉水。当然,除了有由水而兴的例子,也有因水而衰的例子。我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国,最早的记载是“其水清澈,冬夏不减”,但是到了汉代,由于水利技术的传入,楼兰人由游牧民族变为定居,屯田垦殖,引水灌溉,破坏了当地的水生态环境,加上连年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迫使楼兰人离开了家园,原来兴旺一时的古国就此消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文明消失的案例更是提醒当代学子珍惜水资源,爱护水环境,关心水生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2.“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案例

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洪泛平原生态系统流域存在着无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洪泛平原生态系统在汛期洪水侧向漫溢到河漫滩、湖泊和湿地时,一些鱼类离开河流主槽游到河滩、河汊及湿地寻找避难所或产卵。当水位消落时,鱼类又回到河流主槽。洪水既是植物种子通过漂流传播扩散的途径,也是洄游鱼类完成其整个生命周期的载体。河流年内周期性的丰枯变化造成河流-河漫滩系统呈现干涸—枯水—涨水—侧向漫溢—河滩淹没这种时空变化的特征,形成了丰富的栖息地类型。流域中砍伐森林、开山拓荒、筑坝建闸都会造成河流水文、水力学特征和河道地貌特征的改变,引起河流和洪泛平原湖泊连通性的改变,会对水生生物栖息条件和结构功能的连通性产生重大影响。河流水文—水动力过程为营养物质交换、运移、转化、累积和释放提供了条件,虽然上游至下游的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相差较大,但是生态过程是连续统一的,遵循着能量转换和利用规律,保证了物质流与能量流在河流纵向上的连通性。笔者通过说明洪泛平原生态系统中山、水、林、草、鱼、鸟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把“生命共同体”理论具象化,更加深刻认识到生命共同体中各部分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每一个环节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个案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把从微观的水生生物视角扩大到宏观的生态系统,使学生从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管理角度探索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方法。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 300多种,其中鱼类400余种,曾是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乐园。然而由于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采挖沙石等因素的影响,白鲟、白鳍豚均已消失不见,中华鲟、江豚已濒危。2018年4月,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教师在介绍长江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的同时,也将政策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转变融入课堂,即从强调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转变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课上还组织了学生就长江十年禁渔期间可以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开展哪些水生生物方面的科研与监测工作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关注相关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启发学生思考新形势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式,在学生心中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4.“建设美丽中国”的案例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通过对武汉东湖生态站的长期定位研究和系统的湖沼学实验发现,中国土著鱼类鲢、鳙具有稳定而长效遏制蓝藻水华的潜力。基于多年观测数据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控制凶猛鱼类、增殖滤食性鱼类来控制蓝藻水华的“非经典生物”操纵策略,克服了经典生物操纵无法控制大型群体蓝藻的局限性,在湖泊生态修复的方案设计和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千岛湖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出现了蓝藻水华。管理人员通过调查发现湖区养殖肉食性鳜鱼,大量捕食以浮游动植物为生的鲢、鳙鱼幼苗,导致鲢、鳙鱼数量锐减。千岛湖再次引入鲢、鳙鱼开展“非经典生物”操纵后,2002年千岛湖蓝藻水华消失了。东湖和千岛湖开展“非经典生物”操纵成功恢复了水体的清澈透明,得益于科研人员利用水生生物学知识帮助当地治理水体。如今的千岛湖不仅是国家级一级饮用水源地,也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每年吸引近千万游客,年旅游收入超百亿元,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我国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果不仅在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对于世界科技的进步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科研力量的自信,激励学生投身水环境、水生态与水生生物保护的事业中。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教学

充分利用线上和博物馆资源开展翻转课堂实践,使用案例法、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笔者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资料,从观看纪录片《水生世界》中总结水利工程对中华鲟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华鲟保护工作成效,课上开展“我为长江中下游湖泊水域修复及富营养化治理、水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献对策”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解。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过程中要避免生搬硬套和过多占用课堂时间,因此选择与上述案例相关的文件、文献、纪录片在课前通过课程微信群推送给学生,统计课前阅读比例。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过程中自然引入思政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感想,并互相评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思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实践上虽然没有安排实验与实习课程,但是充分利用北京林业大学校内资源,以“林之心”人工水系为例,组织学生讨论人工水系中现有水生食物网的结构以及如何配置水生生物,既可以保证校园水环境良好,又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引导学生思考维持水生食物网完整性对于保持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正常流动的重要性。

(三)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以期末闭卷考试分数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在“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过程考核内容。“水生生物学”课程仅32学时,想要在课堂上实现思政引领,需要“问题导向”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工具。在每个章节中均针对课程内容提前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并把讨论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中,加上专题研讨汇报。期末考核,学生选择一道“水生生物学”课程课后思考题,提交解决相关问题研究的报告,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动手解决问题。在“水生生物学”课程大纲修订后的2020—2021学年启用的新考核评价体系包括了4个环节:课前案例推送学习(分值占10%)、课堂讨论(分值占10%)、专题研讨汇报(分值占30%)、期末考试(分值占50%)。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水生生物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效果

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机融入到“水生生物学”课程后,该课程思政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教学改革后第一次教学实践中10组课程专题研讨汇报中有9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汇报了关于人类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对水生生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思考。把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知识素质的人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将进一步收集相关案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水生态、水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引导更多农林院校的学子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投身于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BJFU2019JY099;北京林业大学课程思政教研教改专项课题“水生生物学”,项目编号2019KCSZ093。

猜你喜欢
水生生物学文明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请文明演绎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漫说文明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互助
互助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