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小学依托长城地域资源,开设了“长城文化”知·行系列课程。其中“文化类课程”让学生在长城文化滋养下健康成长,“展馆类课程”为长城文化传承搭建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主题实践类课程”让长城文化在实践创新中发芽开花。这些课程实现了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关键词】长城文化;知行合一;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8-094-03
任何课程的设计、实施都必须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研学旅行是一门地域性很强的课程,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课程教学,其更需要教师和学校发挥课程建设的意识,开发、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拓展研学旅行的空间。
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中心小学作为一所长城脚下的学校,根据党的十八大要求并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提出了“长城教育”的办学理念,依托长城地域资源,开设了“长城文化”知·行研学旅行课程,期待用长城文化的营养哺育新时期的“八达岭少年”(图1)。其课程内容分为三类:文化类课程、展馆类课程、主题实践类课程。学校充分挖掘长城的教育价值,注重知行统一,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多个领域、多种方式在学生中传承与发展长城文化。
文化类课程,让学生在长城文化滋养下健康成长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学校注重将长城文化的精华融入学生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课程文化中,通过显性与隐性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长城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1.环境文化—— 以长城文化环境滋养新时代长城人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设计了长城文化环境课程,让学生在与长城文化环境的互动中成长,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两部分。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用心规划,充分挖掘“一班一关”“一班一村”“一班一国”等系列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各班从班训、板报等方面进行规划,不仅挖掘长城本土文化,还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一个班级代表一种长城文化,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在班级长城文化中成长。比如有一个班的班训:“长城始于一砖一石,文明凝聚一点一滴”,以此激励学生的文明行为。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设65c037c1eaba9963a3e8ed33895b9fb4计、维护和创造。在环境布置上,学校悬挂“传承长城文化,培育长城新人”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教风、学风的宣传牌,并在外墙壁画、校园布景、走廊宣传牌等上面注入长城文化元素,展现师生的智慧,让师生在长城文化的校园氛围中成长。
2.课程文化—— 增进学生对长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学校精心编写了《走向未来的长城》校本教材并在一到六年级开设长城文化校本课程。《走向未来的长城》校本课程分为初见长城、浸润长城、解构长城、史述长城、战事长城、纵观长城共六册教材,一到六年级学生每年级一册。课程内容由身边的长城到未来的长城,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窄及宽、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涉及社会、人文、科学、艺术等素养领域,是学校长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的特色发展与课程构建奠定基础。
教师通过长城故事、长城构造、长城历史及长城文化等内容,培养学生民族情怀,让学生认同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传统;通过历史遗迹、世界遗产等内容,拓宽学生国际视野,让学生能胸怀世界,开放包容、创造未来;通过思考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调查、分析、交流、评价、概括、判断等多种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综合学习与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展馆类课程,为长城文化传承搭建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
为了让学生更方便地了解长城,了解中国的铁道发展,学校创建了“长城文化”展厅和“火车上的中国”展厅,并开设了“我家门口的长城”“火车上的中国”展馆课程,为学生了解长城、了解中国提供实证,也为长城文化的传承搭建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
1.“我家门口的长城”展馆课程
“我家门口的长城”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长城文化,体悟长城精神,依托长城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学校按照博物馆的展陈结构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一到六年级都有“家住长城边、长在长城下、戏在长城间、梦随长城翔、拓展延伸”五个版块学习内容,各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提升。
教师以长城文化、乡土文化为切入点,与班会课、德育活动课融合实施,开展一系列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爱家乡教育活动。学生借助实物、展板、学生作品、工艺品等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解八达岭地域内的长城文化,体悟勤奋、坚毅、智慧、责任等长城精神。
“家住长城边”版块主要从中国、北京、延庆、八达岭镇等角度对长城进行各方面认知,让学生知道身边的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长在长城下”版块主要是学习八达岭镇与长城有关关隘、长城附属设施等,让学生了解八达岭长城的历史以及周边八达岭镇范围内的长城修建情况。“戏在长城间”版块让学生了解长城各部分组成、主要建筑的种类、长城防御武器等,体会古代长城建造的智慧。“梦随长城翔”版块让学生了解与长城有关的文化遗产、文学艺术,并依托长城资源开展爱国、爱家乡教育活动,比如长城保护、长城传说、长城题材学生作品等。“拓展延伸”版块让学生围绕长城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和自主思考、探究、活动的机会;注重学生的探究、感悟、研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获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近距离了解身边长城的同时,获得热爱长城、热爱家乡的价值体认。
2.“火车上的中国”展馆课程
八达岭小学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古老的京张铁路、青龙桥火车站都是这个地区重要的标志,京张高铁、八达岭地下车站也成为这个地区新的重要标志。古代长城的封闭与现代铁路的开放形成鲜明的对比,现代长城与铁路又是我们对外合作、交流、开放的工具。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了解火车上的中国那些动人的故事,了解詹天佑的事迹,感悟和学习詹天佑的精神,学校设计了“火车上的中国”展馆课程。
该课程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融合实施,从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一个单元,六个单元组成系列课程。每个单元包括火车铁路和詹天佑事迹两条线,每条线一个主题。一到六年级主题内容逐渐深入,每个主题的学习由观察、思考、说、写和画五个环节组成,有直观观察、了解、倾听,有课前的资料搜集、探究,有课堂上的感悟、交流、分享,有写作、有绘画(设计)。学生在每个主题的学习活动中都能体验到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的过程,也是由内化到外显的过程。孩子在每个专题的学习后,整理、表达、思考、写作、绘画(设计)的综合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主题实践类课程,让长城文化在实践创新中发芽开花
主题实践类课程是在文化类课程、展馆类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研学实践课程。学生在拥有长城文化等相关知识储备后,需要在实践中践行。这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传承长城文化的实践中,亲身体悟勤奋、坚毅、智慧、责任等长城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进而实现从价值体认到身体力行的转变。
1.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实践活动
一次实践活动、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知识,我们超越学科边界,超越学校边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大课程观,与八达岭长城景区、长城博物馆、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等基地长期合作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学校对全体学生的各类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融合实施。目前一到六年级共有70多个主题,以多学科融合的主题活动为主,也有单学科和与社会大课堂活动整合的主题活动。
如“关注家乡的世界文化遗产——走进长城”主题实践活动,整合了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三个学科内容。其中有语文学科的说长城、赞长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感知历史、提出倡议,美术学科的赏长城、画长城等等。通过开展一系列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关心家乡的长城,认识到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培养学生自觉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2.“寻找长城传说”研学旅行活动
“八达岭长城传说”是延庆区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达岭小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一方面,学校协同京津冀段长城资源,借助长城联盟区域带,每年暑假与区文化馆合作,组织师生开展“寻找长城传说”夏令营活动。每期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如励志、学术、探险、艺术、科技、体育、军事、心理、素质拓展等。夏令营活动帮助生活在长城脚下的孩子们了解京冀段长城,了解家乡,感知长城最突出、最核心的价值和它所承载的伟大精神,包括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培养孩子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的意识。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传诵改编后的儿童版《八达岭长城传说》,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领悟长城人物和文化精神,使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与传承。
3.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学校定期开展“长城上的绿飘带”长城志愿服务队活动。如在每年3月的学雷锋日主题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到长城上捡拾垃圾,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义务长城导游解说,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组织学生到詹天佑纪念馆及纪念碑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了解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光辉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4.长城文化节主题展示活动
学校每年“六一”和“元旦”各组织一次“长城文化节”活动,与八达岭镇里的“长城少年风采”为主题的优秀社团展演活动相结合,利用“长城文化节”的平台,通过唱长城歌曲、讲长城传说、说长城故事、演长城短剧等艺术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飞扬,让每个孩子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往的快乐。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兴趣,达到传承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目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城文化”知·行课程带给学生的发展变化是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它和学科课程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综合实现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